《如果世界和爱情都还很年轻》

1771年10月4日,在法兰克福举行的莎士比亚纪念会上,著名诗人歌德在致辞中热情洋溢地赞美莎士比亚:“我初次看了一页他的著作后,就使我终身折服,当我读完他的第一个剧本时,我好像一个生来盲目的人,由于神手一指突然获得了天光。”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9部戏剧,2首长诗以及154首十四行诗,这些作品大都离不开爱情的主旋律。

莎士比亚早期的很多喜剧作品,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更是直接以爱情为主题,热情讴歌坚贞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

他的喜剧让人捧腹大笑,他的悲剧催人泪下,这些打破常规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不由地为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走向和结局魂牵梦萦。

莎翁的不少戏剧作品,都称得上是“诗剧”,剧中人物的台词也具有诗歌的韵律,比如《哈姆雷特》中的那句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十分脍炙人口。

当然,莎翁笔下的这些爱情故事之所以被传颂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巧妙的情节设置,如诗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味,总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最隐密、最柔软的角落。

马克思称赞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雨果则认为“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国家,用37种语言演绎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

在全世界的剧作家里,或许只有莎士比亚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厚爱了。

收录了莎翁的经典爱情语录,包括悲喜剧中的真情告白,以及歌颂青春与爱情的诗篇,透过诗歌的意境表达,我们可以触摸爱情最年轻的模样。

正如英国著名抒情诗人本·琼生所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四百多年来,莎翁的爱情戏剧与十四行诗就像指路明灯,让人类在寻爱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照亮爱情的彼岸。

我们要讲述的第一个内容是,缠绵悱恻的爱情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见证爱情的伟大力量,《威尼斯商人》阐述爱情的真谛,《终成眷属》赞美爱情的义无反顾。

第二个内容是,歌颂爱情的唯美诗篇:爱是无情时光的唯一救赎,爱是真善美的最佳演绎,世界和爱情永远年轻。

话不多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莎翁用时光谱就的最美爱情咏叹调吧。

01

缠绵悱恻的爱情戏剧

说到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爱情戏剧,就不得不提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了,它是莎士比亚在世期间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自问世以来便被改编成舞台剧、芭蕾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维罗纳,当地有两大豪门,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

这两大家族在历史上有着许多难以化解的恩怨,久而久之就结成了世仇。

有一天,凯普莱特家举办舞会,蒙太古家的小少爷罗密欧误打误撞闯入了舞会,并在舞会上与凯普莱特家的小姐朱丽叶一见钟情。

两大家族“累世的宿怨”与一对年轻人纯洁的爱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整部戏剧的关键冲突所在。

每当两家人对峙时,都呈现出一种剑拔弩张的戏剧情境,为了扑灭彼此之间“怨毒的怒焰,不惜让殷红的流泉从血管里喷涌出来”。

尽管如此,却无法阻止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知相恋,著名的“阳台相会”更是展现了这对恋人的热烈与缠绵。

一天晚上,罗密欧过于思念朱丽叶,便偷偷潜入凯普莱特家的花园,在朱丽叶的窗台前,两个年轻人在皎洁的月光下互诉衷肠:

“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爱情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事,它都会冒险尝试,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朦胧的夜色可以替我遮过他们的眼睛。只要你爱我,就让他们瞧见我吧;与其因为得不到你的爱情而在这世上捱命,还不如在仇人的刀剑下丧生。”

在这里,莎翁毫不吝啬地挥洒着他的笔墨,用诗歌一般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渲染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至真至美的爱情,同时也为他们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

朱丽叶的父母执意将女儿许配给一位伯爵,万般无奈之下,朱丽叶找到好心的神父帮忙,神父为她想出了一招险棋,那就是在新婚当夜“假死”。

婚礼上,不明真相的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的香消玉殒,便追随着爱人服毒自尽了。

等朱丽叶苏醒过来,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切,她也绝望了,拔出罗密欧身上的短剑自杀身亡。

这时所有人都赶到现场,神父向大家讲述了整个悲剧发生的前因后果。

经过这场血的教训,两大家族终于放下恩怨,达成和解,他们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建造了两座金像,以纪念这对年轻人坚贞不渝的爱情。

越是美好的东西,它的毁灭越能产生振聋发聩的美学效果。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破灭与生命的殒落,带来的是一个“光明的尾巴”,那就是具有世代冤仇的两大家族,终于在这对恋人的墓地前彻底和解。

这和《哈姆雷特》等悲剧所展示的那种纯粹的“毁灭”结局不同,莎翁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所展示的,反而是爱情的伟大力量,它超越了家族仇恨,超越了生死,甚至超越了一切。

莎士比亚说:“爱情里面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纯粹而不含一丝杂质的爱情一直是莎士比亚所赞扬与歌颂的,在他眼中,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是无私地为对方奉献自己的一切,不求任何回报。

而《威尼斯商人》这部爱情喜剧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奉献精神”,为我们揭露了爱情的真谛。

《威尼斯商人》的女主人公鲍西娅小姐是一个典型的白富美,她不仅出身名门望族,聪明美丽,还继承了一大笔丰厚的遗产,身边不乏追求者。

但她的婚姻不能由自己做主,因为父亲在给她留下巨额财产的同时,也保留了对女儿婚姻的掌控权。

父亲的遗嘱里要求鲍西娅通过三个匣子选定未来的夫君,无论求婚者是谁,鲍西娅都不能拒绝。

不过鲍西娅的父亲也不会让自己的女儿被泼皮无赖纠缠,他为求婚者设立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求婚者必须先发誓:如果此次求婚不成,必将终生不娶。

尽管鲍西娅如此完美,很多求婚者还是不愿意冒这个险,干脆放弃了。

最后只剩下三位执着的求婚者,第一位是摩洛哥亲王,第二位是阿拉贡亲王,第三位则是平民巴萨尼奥。

到了最后选匣子的环节,三个匣子的材质分别为金、银、铅,只要选中装有鲍西娅画像的匣子,就算求婚成功了。

每个匣子上都写着一句话,金匣子上写着:“谁选择了我,将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

银匣子上写着:“谁选择了我,将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

铅匣子上则写着“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

在此,鲍西娅父亲的高明之处再次显现出来,同时这也是莎士比亚爱情观的体现。

三个男人通过金银铅三个匣子的选择,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选择金匣子的摩洛哥亲王得到的是“骷髅”,选择银匣子的阿拉贡亲王得到的是“傻瓜”,因为他们都受到了匣子上那句话的诱惑,结果最后两人都落了空。

通过这两位亲王的选择,莎士比亚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只想在爱情中索取的人必将得不到爱情,想要获得爱情,就得做好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在故事中,男主人公巴萨尼奥凭着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毅然选择了象征“牺牲”的铅匣子,结果一打开,里面正是鲍西娅的画像,巴萨尼奥求婚成功了。

关于爱情的奉献精神,莎士比亚并没有让巴萨尼奥亲口说出,而是通过女主人公鲍西娅的一段话阐释出来:“我自己以及我所有的一切,现在都变成您的所有了,我的夫君。”

巴萨尼奥和鲍西娅是两个真正懂得爱情真谛的人,他们为爱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们收获了美好的爱情结局。

莎士比亚认为,真爱无坦途,无论是三个匣子的考验,还是横亘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阶级鸿沟,两个相爱的人想要获得圆满的结局,就必须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沿着爱的方向一路狂奔。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他也塑造了许多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角色,《终成眷属》的女主人公海伦便是其中之一,著名诗人柯勒律治更是称她为莎翁笔下“最可爱的角色”。

海伦的父亲原本是享誉全国的名医,父亲去世后,孤苦无依的海伦被寄养在当地的伯爵家中。相处日久下,海伦暗恋起年轻的子爵勃特拉姆。

出身贫寒的海伦不敢对勃特拉姆有任何奢望,只愿能一直服侍他,海伦说:“勃特拉姆对我是这样高不可攀,我就像爱上了一颗异常灿烂的星星,想跟星星结婚。”

尽管海伦出身卑微,伯爵夫人却非常乐意她做自己的儿媳妇,因为海伦自身的美德,早已超过了勃特拉姆高贵的血统。

伯爵夫人甚至说:“勃特拉姆,愿你的出身和美德永远不相上下,愿你的操行与你高贵的血统相称!”

可海伦并没有因为出众的德行而获得勃特拉姆本人的青睐,勃特拉姆嫌弃海伦的出身,还为此和母亲闹别扭离家出走。

勃特拉姆的离去,让海伦的眼里充满了热泪,心里充满了悲凉。

在此期间,国王痼疾复发昭告天下,谁能治好国王的病,就可以提任何要求。

海伦过世的父亲曾留下一个医治痼疾的秘方,海伦决定铤而走险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她就可以求国王赐婚了。

伯爵夫人鼎力支持海伦去医治国王,“你不但可以得到我的准许,也可以得到我的爱,我愿意为你置备行装,派仆从护送你前去……我在家里愿意为你祈祷上帝……只要是我能够助你一臂之力的事情,我一定会做的。”

因为伯爵夫人也曾年轻过,也曾深爱过,所以她理解海伦的孤注一掷,也敬佩海伦的勇气和胆量。

海伦到达了王宫,大家都觉得她太年轻,不愿意相信她。海伦承诺,如果国王两天内不能完全康复,她愿以命相抵。最终,国王同意一试。

海伦的这番话,足见她是多么深爱勃特拉姆,她做这一切又是多么义无反顾。

也许是出于作者的偏爱,莎翁赋予了海伦超出年龄的聪明机智,她出众的品德也使她获得了所有长辈的赞美与青睐。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出身并不十分高贵,但当他从伦敦退休时,已经成为了享有盛名的剧作家,他的地位与家产是当时许多达官贵人都遥不可及的。

再来看看海伦,同样出身卑微,当她意识到勃特拉姆不可能爱她时,她知道自己必须做出牺牲,必须奉献自己的全部。

在爱情方面,莎翁把海伦刻画地如此鲜明,她爱的每一步都押上了生命的赌注,这种爱是一般人不敢想象的,这也正是莎士比亚想要表达的:爱情使人盲目,使人沉醉,“假如你记不得你为了爱情而做出来的一件最琐细的傻事,你就不算真的爱过。”

既然爱上了,就义无反顾,这也是海伦的人格魅力所在:想他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所不敢做。

故事的最后,海伦顺利得到了国王的赐婚,与勃特拉姆终成眷属。

02

歌颂爱情的唯美诗篇

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一位慷慨激昂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包含了许多歌颂爱情或表达诗人爱情观的诗篇,可谓“诗中有爱,爱中有诗,以诗之名,让爱永恒。”

时间是十四行诗的一个重要线索,在诗人眼中,时光无情地扫荡一切,美好的事物终究逃脱不了无常命运的灾难,“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时光也磨蚀了人们的青春、美貌和生命,“把绝代佳丽剁成龙钟的老丑”。

但人在时间面前并非束手无策,因为爱可以超越时间使生命获得永恒,“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在莎士比亚的第15首十四行诗中,诗人以真爱向时间宣战:“眼见残暴的时光与腐朽同谋,要把你青春的白昼化作黑夜;为了你的爱我将和时光争持:他摧折你,我要把你重新接枝。”

时间越残酷,越需要强大的爱与之抗衡,诗人对时间的描绘与其说是为了突出它的残酷无情,不如说是为了宣扬爱情的伟大力量。

在第18首十四行诗中,莎翁将爱人与绚烂的夏季作比,他认为爱人“不独比夏天可爱也比它温婉”,而且“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自然界的夏天是短暂的,爱侣的夏天却是永恒的;自然界的花草都会凋残,但爱人的芳容秀色永不会凋败。

在两个相爱之人的眼中,世界和爱情永远年轻,就连死神都奈何不得。

作为莎翁十四行诗中的名篇之一,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诗歌在尾声处所达到的高潮使“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真正伟大且永恒的其实是不朽的诗篇,因为诗作为一种载体能让美得以长存,让孕育在美中的爱得以永恒,“爱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时光流逝,诗人逐渐认识到真爱不是世俗欲望的占有,而是“两颗真心的结合”,并在爱中建立一个真善美协调统一的美丽新世界:“过去‘美、善和真’经常分道扬镳,到今天才在一个人身上协调。”

莎士比亚说,“美、善和真,就是我全部的题材”,他的十四行诗不止是对人间真情的歌颂,更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在著名的第66 首十四行诗中,诗人言辞犀利地抨击了丑恶的社会现象:“我眼见英才俊杰生为乞丐,平庸之辈却用锦裘华衣来装饰,纯洁的誓约令人遗憾地被破坏,显赫的头衔被可耻地胡乱封赏,少女的贞操常蒙受粗暴的玷污,正义之完美总遭到恶意的诽谤,健全的民众被跛足的权贵束缚,文化与艺术被当局捆住了舌头,俨如白痴控制智者,坦率与真诚被错唤为无知愚陋,被俘的善良得听从掌权的邪恶……”

当时英国的统治阶级恶贯满盈,常常颠倒黑白,莎士比亚以此为背景,寓情于诗,将统治阶级的黑暗、不公正的社会待遇、爱人的背叛、人性的弱点等现象一一列举,借助诗歌的力量大胆批判社会的丑恶,控诉社会的恶浊,从而寄托他对惩恶扬善的追求与向往。

虽然诗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失望透顶,“对这些都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但又对爱人无比留恋:“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爱人孤单。”

爱情是诗人的精神支撑,为了心中的爱,他宁愿承受压在心头的愤怒和对现世的不满,继续活下去。

对诗人来说,生命的价值在于与爱人同在,尽管现世浑浊,只要有爱,就可以让希望之花在心中绽放。

莎士比亚也通过这首极具感染力的诗歌告诫世人,真善美与假丑恶并非总是泾渭分明,爱有时会被恶蒙蔽,恶有时也会披着伪善的外衣。

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恶,才能更好地体会什么是善;只有经受过恶的伤痛,才会倍加珍惜善的可贵。

这不仅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呼唤与渴求:“美、善和真,用不同的词句表现;我的创造就在这变化上演才,三题一体,它的境界可真无限!”

俄国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诗情在于生活的真实。为什么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诗人?因为和别的作家相比,他的诗歌里有更多的艺术真实,更少的空中楼阁。”

马克思、恩格斯也十分赞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认为它们“纯粹是抒情诗……是在史诗和单独诗篇两者中间,被历史的一条线微弱地联系着的………”

莎士比亚出生时,弥漫在欧洲诗坛的都是一些吹捧宗教生活和封建教条的赞美诗。

之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横空出世,他的诗歌大胆宣扬了爱情是神圣的、天经地义的,是“战神的利剑或烈火毁不掉”的,这实际上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强烈反抗。

他把爱人形容为“战利品”,自己则心甘情愿做“战利品”的奴隶。这样的诗出现在中世纪禁欲思想的氛围之中,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通过了莎士比亚灵魂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和未来。”

莎翁在生前也曾预言,自己的诗歌“将屹立在未来”,他的爱人也将在“诗中永驻青春”“在文墨中永远明丽”。

如今,莎翁的预言已然成真,他的诗歌和他的戏剧作品一起,成为了爱情的最美咏叹调,回荡在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纯真年代里。


首先,我为你讲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悲剧所展示的并不是爱情的毁灭,而是爱情的胜利。

男女主人公爱情与生命的陨落所带来的,是两个世代相仇的家族彻底和解,这正是爱情的伟大力量。

《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则为我们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不是一味索取,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地奉献。

而通过《终成眷属》这部爱情喜剧,莎士比亚歌颂与赞美了为爱义无反顾的精神,这也是获得真爱的必经之路。

其次,我为你讲述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部爱的赞美诗,透过诗歌,莎翁揭示了“爱”的丰富内涵:爱是对无情时光的超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借助诗歌这个文学载体,爱情得以超越死亡,永恒地存在着。

同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的诗歌不止是对人间真情的歌颂,更是对现实社会“假丑恶”的揭露与抨击。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这样写道:“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地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一切都被“快餐化”的背景下,至死不渝的爱情似乎变成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能用心去感受。

或许我们不该轻易给爱情下结论,它也许疯狂、美好、短暂,也许正相反,但它一定存在。

正如杜拉斯所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愿你在这个快餐时代里,遇见“小火慢炖”的爱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世界和爱情都还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