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可是“不同”怎么“和”呢?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可是不同怎么和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其实是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来突出孔子说这句话的重点。

重点是什么?就在于“不同”。所以,我们一般只引用上半句也能起到同样的表达效果。

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孔子就好像我们今天教小朋友一样,“乖小朋友捡到一分钱就要上交警察,而自己留下来就是不好的行为。”说“小人”会怎么样,实际上还是为了反证“君子”行为的正确。

我们要成为有修养的君子,必须要与人和善相处,而这种和善相处不能用牺牲自我观点来换取。

用我们现代听得最多的一句名言来解释,那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表达观点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的互相尊重,也只是孔子的“和”中间的一种情况。

实际上孔子的“和”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其内容是相对的,可变化的。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说“将相和”,文臣和武将的和睦相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为君王服务。也就是说,在这个层次上的“和”只不过是有更大利益摆在前面,将相必须为了共同的目标牺牲自我利益的“不同”。

这从儒家来说,是一种识大体,为了集体利益牺牲小我的状态,也是“天下为公”的理论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可是“不同”怎么“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