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游记

太白山游记 我从太白山回来的第二天,闲下来记一下这一次旅游。

 从我的角度来看,对于一座美丽的山,游览的时候是无心赏景的。事后回忆,才有慢慢品味的心思。

四号是第一天,我们从山下开始,中间看了一段泼墨山附近的景色。纵是深秋,山里还是葱郁的,路边黄绿相衬,远处雾气朦胧。不时有一棵或一片的柿子树跳出来,往游客的眼神里掷上一片火红的柿子,很是喜人。


到了板寺新村,气温骤降,我们换上带好的厚衣服,继续上行。 开始登山时已经是下午一点了。一路拍照,一路在深山老林里拾阶而上。越往上,气温就越低,山色就越金黄。可惜雾气浓重,大片的美景藏在其中出不来。到了天圆地方景点,许多游客在那里拍照。这里是秦岭南北分界山脊的高处,南北两侧雾气朦胧,宛如仙境。但大风和湿重的水汽,让我只记得前行走路取暖,无心观赏。

 傍晚到了一处亭子,山风贯彻,撑起伞也雾气化成水打在身上,冷得很。回来的人说,前面已经封路,要去大爷海,今天是不行了。我们还是决定往前去,穷尽可行为止。

小文公庙以后的山路,下午四点以后不再通行。后来就住在小文公庙。晚上我有高原反应,觉得头疼。困得不行但又睡得不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睡一会再醒来。这种状况持续到早上天亮。

晚上我跟黄印在隔铺,睡不着看手机时。王思佳跑来问我为啥还没睡。早上五点半左右,有人早起等通行,王思佳又兴奋地问起不起。

第二天走的是山腰开出来的石路。往下看,雾蒙蒙不见底,几株冷杉缀在其中若隐若现。山路上下是大大小小的山石,宛如滚落下来的。山石上有淡黄色,深黄色的印记,不知是植物的足迹,还是风化使然。山上有人堆起来的一座座小型石塔。据说是祈福之用。大石间有小小的花草点缀其间,让人感到新奇。弯腰折一株小果实的功夫,前面的人就又在远处了。

山腰的乱石路走过,就是大文公庙。庙前“道法自然”四个字。庙里很小,去时有两个住宿的在其中搭帐篷过完了夜,有歇脚的也在其中。我们补了些吃食,继续出发。

前面是一路石塔的上山路。这里的草地是暗红色的,簇拥着乱石,把整座山都铺成了红色。山风继续刮。黄印累得想回去,被我俩劝回。 我虽然觉得累,但是一路大口呼吸走路,也能持续。

再往前一段也是山路。但时不时会有山泉水从山石间汨汨流出,淌过山路往下流去。 往前不知走过了多久,山路渐然变险。一两米宽的山路,一侧高山,一侧悬崖。崖下是巨石块。虽然掉下去不至于马上就挂掉,但是险象环生,使人战战兢兢。 大爷海在一座高峰之后,登上峰去就看到了远近全貌。左侧是一座山峰,那是秦岭最高峰拔仙台,上面是浓浓的雾气。前面是两座石屋,后面是几座住宿板房。大爷海枕山盖雾,躺卧其中。三个人奋地跑下去,顾不上越来越湿重的雾气。大爷海的水清澈得很,边缘上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往中间是一片深蓝。海岸浑圆,如一玉壁。游客来往,轮流拍照留念。这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


 既已至此,我体能还够,就想着征服拔仙台。凯撒大帝的“I come,I see,I conquer!”的豪气油然而生。 大黄决定折返,我上行拔仙台,王思佳随我。往上去湿气越来越重,山风愈大。而且下半身的衣服在大爷海已经湿透。走过碎石泥土路,上面就只能仰望,巨雾化成雨打在身上。拔仙台之路不如以往那么顺畅。确切地说,往上已经没有了路。我们攀着巨石而上。王思佳在前,我随其后。后来到了一处小石头前,又湿又滑,旁边是七八十度的山体。跌落的可能性陡增,这时期望的边际成本已经大于边际收益,我们决定返回。

返程遇上天稍微放晴,太白山羞羞答答,欲拒还迎地露出了她美丽的面孔。短时间内,远处雾气散去。云海一现,便惊艳了一众游客。几座暗红色山体抬起头来,游动在云海之中,天色变蓝,还有白云。极目而去,一片苍茫,伫立此处,可以忘尽人间事。


坐索道而下,山泉汇成飞瀑,撞击山石,激成碎花,悠悠然而下。此景如诗如画。

太白山之行,至此而终。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白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