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小说电影中为什么要展现人性的阴暗面?艺术必须要“美好且正确”吗?【文艺作品与创作者三观】

原视频(上)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r4y1P79N

原视频(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v411a7vG

整理的思维导图https://share.mubu.com/doc/0evlz3lFN1E

视频非常喜欢,但是视频时间过长,所以稍微花费了一些时间,整理出了全文的文稿,方便大家阅读。如有错误,请谅解和指正。希望给个关注,或者点一个小小的赞,谢谢啦❥(^_-)

大家好,我是老蒋,今天,聊一个艺术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这两天我在跟朋友去聊这个话题,就是一个创作者,比如他是一个导演或者一个小说作家文学家,应不应该因为他创作出来的角色三观不正而被抨击?这是一个其实是一个还挺有意思的话题。

我之前艺术类问题碰的比较少,是因为艺术类的问题,往往比较模糊不清,也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感受,还有它的理念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聊的比较少,那么这个这期视频也是,大家不要按之前的视频的方式去看这期视频。这期视频我主要是抛出问题,给出一些启发,给大家一些视角。我说的不一定对,如果跟你的想法不一样,那完全有可能,你应该坚持你的想法。好的那么我下面进行一些拆解一些梳理,那么一个作品中的角色三观不正,我们应不应该去指责这个创作者,我们应该应不应该去封杀这部作品,去抵制这部作品?

我觉得这里可以分解成两个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是文艺作品到底有没有必要有没有价值,应不应该去展现这种黑暗面,不管是人性中的黑暗面,还是社会中的黑暗面,那假设第一个问题都是否定答案的话,那当然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去抨击创作者的,但是如果我们迈过这一关的话,就会出现第二个大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区分角色的三观和创作者的三观。如果当一个角色做出了惊世骇俗的,我们无法接受的行为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创作者他是赞同这样的行为,还是他本人也是在谴责抨击这样的行为,这里面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是分开的,我们一个个说。

第一层:应不应该展现人性和社会中黑暗面?

那关于第一个大问题,文艺作品为什么要非要展现黑暗面?为什么非要给大家添堵?那这里我给出几个层次的思考给大家,不一定对。

1.有恶才有善

第一个层次是我觉得人性中的恶与善,这个世界中的美好和丑恶往往是需要对比才能显现出来。人性中那些壮丽的、伟大的那些善良的要素,我们在跟恶人、恶劣丑恶的行为去做对比的时候,他们的光辉、璀璨才能够更加闪亮。

2.平庸的恶

第二个层次可能要稍微颠覆第一个层次,因为第一个层次,有点善恶二元论的意思,好像这个世界上就分成了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又分成了好人和坏人,尤其是后者,但是有时候往往不是这样。那么有一本很有名的书,汉娜 阿伦特写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写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叫平庸的恶,他当时是采访接触了一个纳粹的军官,然后就是他来下达很多指令去屠杀犹太人的,那他接触纳粹军官之后,他很惊讶地发现,对方并不是一个非常凶恶看上去很差的一个人,反而是彬彬有礼的,也很有逻辑性,很理性的一个人,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正常的人,心里也没有什么太多不健康的人,犯下了如此骇人听闻的恶行,那这就引出了一个在西方思想上很有名的概念,就是平庸的恶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是有可能埋下了这种恶的种子,我们每一个人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比如面临某些刺激、或者进入到某些系统里的时候,都可能不自知的或者无法控制地作出某些非常恶劣的行为。这个是我们相当于是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恶魔的那一面,或者说像罗翔老师所说的这种人性幽深的部分。假设人性是这样的,除非少部分这种生下来一辈子都圣洁的人,但是我不知道这样的人存不存在。那么既然每一个普通人身上有这种恶的种子,那么文艺作品中展现这样的东西,就可以提供给每个人一个很强烈的对于自己灵魂的质问,我们是不是要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我们是不是在这些种子要发芽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这一点,并且停止做那些不太好的事情,这个是给一个反思和自省的机会,那这方面的文艺作品我觉得最最这个典型的是一个美剧《绝命毒师》里面的老白,他看上去也不是一个特别变态的人,心理也挺健康的,而且一直就这么生活的 50 年,结果突然有一天一切外部世界,当得知自己得了绝症的时候,一切崩塌,他就开始不可扭转地迈向深渊。当然了,它迈向这个深渊之后,他也依然这个有一些他的坚持操守,他也有一些所为所不为的地方,但是总而言之就是这个能展现出普通人的在一些外力作用下的一些转变,这些转变是很让人惊讶的。

警惕和阻断真正的邪恶

那么刚才说的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作恶,但是除了普通人作恶之外,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真正天生有问题的人。这里面我推荐大家就看一个我很喜欢的美剧,大卫芬奇《心灵猎人》,那么这个剧是说美国在二战之后,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一些连环杀人犯,他们不是这种工具性杀人,他们不是说为了什么事去杀人,他们是目的性杀人,他们就是干这件事有瘾,这个就像美国的这个警察系统感觉到非常棘手,而且不理解他们,于是FBI专门有人成立了一个小组,去和这些杀人犯去接触,然后去近距离试图去观察研究他们。这部剧就是在讲这个事情。虽然这个里面的男主是FBI的探员,但是这个剧也很深入的非常细节的展现和描绘的这些杀人犯他们的心理和他们的行为,那么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些真正的变态、真正的异常者投入那些关注,而且文艺作品为什么要下功夫去记录和挖掘他们的内心?

我觉得首先一个非常浅显的事情就是,这是一种对我们这些正常人的警示,告诉我们世界上是有一些极致的恶,比如说那《素媛》这个电影,当你看到的电影里面那些惨剧的时候,那我们都会感觉到背后一阵发寒,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是有真正的邪恶,真正的黑暗的,我们要警惕他们。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还要防止这些事情发生,我们还要去把他们分辨出来。那么除了这个让正常人预防和警惕之外,这些作品还有一个功效,那么是这些变态他身上有可能有先天的后天因素去叠加的,先天的因素很多研究都表明这种反社会人格障碍他们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们没有共情能力,他们不能理解人类深层的情感,他们表现得好像也彬彬有礼,而且好像也能展现一些同情,但是都是他们表演和模仿得来的,他们在内心中根本无法形成共情,无法产生触动,而且他们往往有很强的这种攻击性,那么这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成因先天后天都有,先天的可能是这个脑部的生物因素。有研究表明,这些人他们的大脑的前额叶对于这种深层情感的刺激是毫无反应的,另外也可能有基因方面的问题。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一些后天的因素,这就导致了我们也许可以用另一些方法去减少这样的先天因素呈现出来的概率,有很多的研究都能够表明像那些连环杀人犯、罪大恶极事情的人虽然他们有先天的因素,他们本来就不是正常人,但是他们在小时候也有很高的概率是受到过侵犯,尤其是性侵受到过虐待,非常严重的不好的事情,导致他们滑向了那个深渊。

所以说,这个就是个问题,我们知道了社会上有这么一些人,但是他们的比例其实是很高的,不同的研究给出的数据不一样,有说 1% 的,甚至有说4% 的有可能有这种反社会人格障碍,那么现代的人道主义原则让我们说我们不可能去发现一个我们就消灭一个,那怎么办?我觉得文艺作品提供了很大程度上一个出口

这里我想再举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连环杀人犯,也在这个心灵猎人里是一个重要的原型,就是那个身材很魁梧的非常冷静、看上去很正常的那个人,那他叫他的原型叫Edmund Kemper,虽然看上去很文雅很正常,但是他做了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从 1972 年开始杀人,从 1972 年 5 月到 1973 年 4 月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杀害了 5 名大学生,其中还有一个高中女生。在 1973 年 4 月 20 他杀害并且肢解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的朋友,然后在当天杀完人之后向警察自首。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入狱之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释放,他提出过几次假释,然后被驳回了,后来就放弃了申请假释。那么Edmund Kemper后来很配合去参加制作的几个纪录片,然后还有各种访谈,他也不会拒绝,还有过一些各种形式活动,那么它在一个纪录片里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参考价价值。他说

有那么一些正在观看此片的人,我是只指想杀人,还没有付诸行动的内心充满愤怒的,对于是否杀人还摇摆不定的人,他们需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信任彼此并坐下好好交谈,谈谈自己的想法不是犯罪,有想法也不是犯罪,但是做那些事那就不仅仅是犯罪,而且是相当可怕的事情。一旦恶魔开始接管你的灵魂,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退出,而且很难停下。

我觉得这段话非常有说服力了。那就像刚才Edmund Kemper所说的一样,他们其实也会有挣扎,也会有这个痛苦,到底要不要走出那一步,而且往往也是某一个刺激导致他们最终犯下了这样的事情,而且一去就无法回头了。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在他将要迈出那一步的时候,在他体会到自己和他人不同,或者他感觉到社会的不公以及情感上的刺激,或者失败的这些因素的时候,那什么东西能够让他停下他这种脑中非常黑暗一面的这种想象 和往前真正迈出那一步呢?

我觉得这个时候靠给他灌输这种道德观念,所谓的良知可能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他们就体会不到这一点。那么另外一点是在这个时候,甚至包括正常人,当他遭遇到特别大的打击的时候,当她想自杀,当他想报复社会的时候也是一样。这个时候我们给他去说这个人世间是很美好的,人生是很美好的,生活是很美好的,有很多真善美的东西不一定管用,因为他会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我现在这么惨,你是理解不了的,我不被人所理解。在这个时候,什么是有用的?我觉得是让他能够知道,他现在并不孤独,尽管他处在一个他可能身边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他被孤立起来了,他感觉到浑身发冷,但是他通过一些文艺作品能够看出,我在这个人类社会上总的历史长河中,我不是孤独的,他通过看到这些东西他能知道原来历史上有人或者此时此刻也有人在体会我所体会的这些痛苦,我所体会这些挣扎,我所体会的这些格格不入的感觉,我并不是孤单的,而且我也并不是恶魔,我是可以被理解的,那么我个人觉得其实文艺作品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出口,它也许比正向的灌输和教育,也许在某些特定时刻是更加有用的。那我觉得这方面的作用是这些作品的一个很大的价值所在。

3.艺术是时代的纪念碑

好了,我们再往下一个层次就是,还有一点,我觉得记录和展现这些人类精神、行为角落、犄角旮旯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这件事情本身就蕴藏着很大的价值。这几乎是我一个天然的倾向。我必须要说,我不是通过分析得来的,我天然就会这么想,这个东西本身就蕴藏着很大的价值,那么如果我们去理性分析的话,其中一个价值会在于哪,在于它可以记录下来真正的时代性。大家有没有想过,就是我们通过历史论文、历史课本、历史的书籍,研究的这些东西还有资料,它能够提供的是什么?

它能够提供的是一个时代的纵向的轴,比如说对中国来说,那我们在炎黄那个时期是怎么样的,我们怎么样宋元明清一直走到现在,然后1840 年鸦片战争 之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然后我们改革开放,我们得到的是一条纵轴,但是这个纵轴其实每个时代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风貌,他吃什么喝什么,他在想什么,他的精神面貌会怎么样?

这些虽然也有一些史料,每个时代有自己的年代史,每个时代有自己的这个经济状况,还有这个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但是其实更多的,这一个时代的横截面是靠文艺作品来展现出来的,那么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再看,比如说我们在看源氏物语的时候,我们能够明白几千年前的日本人,他们是怎么样谈恋爱的,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这个皇室成员每天在苦恼些什么,那么日本文化中很深的那种对生死的观念,对于这个人生的态度究竟是什么。你通过那时候比如说一些记载,今天皇宫里进了三斤白菜,他们这个菜谱是怎么样的,你不一定能有这种真正的理解和进入他们内心的感受。所以非常重要的就是每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都是这种时代全景的一种展现者和记录者。

那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艺作品,我们现在才可以去把每个时代的气质给记录一下辨认出来。那我上次说了人性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是靠和他人和环境的接触中,我们这个轮廓才逐渐清晰的。时代也是一样,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命题是什么?独特的气质是什么?我们面临的独特的危机是什么?其实我们是靠和其他时代的对比来得出来的,我们通过对比我们的焦虑和原宿物语与这个时代的焦虑,和工业革命时期的这种小说,维多利亚时代的这种焦虑,我们能够知道,我们中国的此时此刻的真正这个时代的问题,或者我们面临的机遇,就我们这个时代的精气神是什么,我们能够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个锚点,那么这个是文艺作品非常大的一个功效,那么它在一个历史长河的纵轴中展现出了每一个时代一个的横截面,那么每一个时代这些人类社会角落中的边缘群体或主流群体的,他们的病态其实和那些光明的一面,和这些健康的向上的东西是一样重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那么在这个意义上的这些不好的东西,当然也值得被记录和呈现出来。

4.艺术不一定要为社会服务

好,我们现在再挪到下一个层次。我们进展到下一个层次之前,我想问大家有没有体会到刚才三个层次里面其实是隐含着一个强有力的前提的,如果你足够敏感的话,你应该能够有所感知,那就是前面三个层次都预设了一个就是艺术作品,应该为社会服务。但是这个前提也许并没有那么牢不可破。

艺术应该为社会服务,应该为人群服务的这一个观点实际上只是千百种文论中的文艺观中的一种。那我就给大家读一段非常不一样的话。这是王尔德说的,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书没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只有写得好和写得差,仅此而已。人的道德生活只是艺术家创作题材的一部分,而艺术的道德在于完美地运用不完美的素材,没有艺术家有道德上的同情,艺术家道德上的同情,会造成不可饶恕的娇柔造作的风格。从不存在病态的艺术家,艺术家可以表达一切,一切艺术皆无用。

这个是王尔德的一种,在可能很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离经叛道或者一种非常刺激性的文艺观。那么我想说的是什么?王尔德不一定对,但是另一方面,艺术一定要为社会服务,这一点也不等于是绝对正确的,大家可以试着跳出这样一个观念的限制去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5.至少从创作目的来说不应该

好,那在这样一个思考之下,我们在进发到第五个层次。第五个层次是什么?我们就算第四个层次,艺术应该为社会服务是对的,我觉得也应该是更宏观的视角,那么这个视角应该是艺术最终对社会是有益的,而非仅仅是一个非常狭窄的结论。艺术家应该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创作意图,我觉得这一点是有问题的。我觉得就算你秉持这样的观点,也应该是站在一个整体的视角上,我们看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出发点,那么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对艺术的理解和一种技术性的分析,就是如果你要这样去做的话,如果你一切都是为他人所写,都是为社会所写的话,比如我们写一个小说,那么大概率,甚至说得绝对一点就是,你是肯定做不出好东西的,你肯定写不出来伟大作品,那么如果你听到这样的一个观点,觉得它可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艺术家,才会秉持这样的一种观念的话,你先不要这么着急下结论。我说一段鲁迅的话,因为鲁迅我觉得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为中国的人的思想的解放,为我们整个社会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推动力。

那么他说过一个什么,他在谈这个娜拉出走,易卜生的这个傀儡家庭的时候,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易卜生并无解答,况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易卜生是在作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并且代为解答,例如黄莺一样,因为它自己要歌唱,所以它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意。

那么写出《我的大学》的,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家高尔基也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个文学理念上的论断。他说文学就是人学,应该从人出发。其实就我自身的观点来说,我觉得伟大的文学作品、电影、绘画等等一系列的艺术作品,它要么来自于对美的极致追求,要么来自于一种强烈的自我观照,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其实绝大多数至少我见过的艺术作品,它的创作动机都是来自于这两个东西。

6.冒犯是艺术的一部分

好,我突然想到一个小点,我再补充进来,那就是我觉得冒犯本身是艺术的一部分。这里我先抛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更应该去宽容和理解那些艺术家们有意的冒犯性表达还是无意的冒犯性表达,大家可以在弹幕上说一下。

好,我说出我的答案,我觉得我们反而应该宽容那些有意的冒犯性的表达,因为艺术是一个比现实生活中更加自由的一个边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办法去触碰一些极限,那比如说我们要探讨爱情中两个恋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束缚的极限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采用一种实验性质方式去探索我们本人的真实生活的话,它可能会存在一些严重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但是在电影中,我举一个例子就是 1994 年岩井俊二拍过一个电影叫《爱的捆绑》那么在这个片子中,他就把这个东西实验到了一个极限,那就是这个男女主之间,这个女主患上一个叫强迫性紧缚症的一个病症,那么他希望男主去帮助他,他希望男主去用各种方法把他的身体和心理束缚在一个角落里,那么最后这个电影大概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虽然画面看着很唯美,但是你看的过程中,还感觉到非常的压抑和不安。那这个我觉得就是导演岩井俊二,他故意的想让你感受到被冒犯,他故意的想让你不舒服,那因为这样的不舒服,往往意味着我们对某种人性的探索到达了某种极限,让你感觉到生理性的不适了,那么这个会促使你反思这件事情本身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走到哪一步,我能接受到哪一步。这一类,尤其是在先锋和实验性的艺术中间,这类艺术的价值。

那么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前一阵在某一个公号上看到的一个非常现代艺术的作品

原文:在今天,怀孕仍然被理想化、被美化。但其实怀孕根本就不是一个洁白无瑕的过程 | 周雯静 一席第825位讲者

那么它是一个雕像,一个女体的怀孕的雕像,下面它被放置在了一个墨水池里,里面全是红红色的墨水,那么这个装置第一天的时候,因为墨水会随着石膏的虹吸现象慢慢爬上了这个女人的身体,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白色的雕像浸泡在红色的墨水里,那么再往后慢慢爬上了他的腰部。

那这个时候,是一圈玫红色,非常的漂亮,你会觉得非常美丽,但是越来越往上爬,当他已经慢慢爬上肚子,爬上胸部,爬上他的肩部的时候,这个作品一下就变得非常让人不舒服,因为他会显得非常的狰狞,而且,它会把血腥和死亡这样的让人不舒服的东西去和怀孕这样一个大家都觉得很美好的,应该被赞颂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那么这个雕像为什么非要冒犯我们,非要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这个艺术家叫周雯静,是这么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她说,在今天怀孕仍然被理想化被美化,但其实怀孕根本就不是一个洁白无瑕的过程,女性身体仍然存在于被蒙昧主义排斥的位置。在这个时期,我常常在思考艺术作品,不应该像一篇社会报道,艺术作品应该是暧昧的,模棱两可的,带有某种挑衅意味的

好,我觉得大家通过这两个例子应该能够明白,在至少有一些的艺术作品中,冒犯是艺术本身的一部分。冒犯正是他的表达目的,他希望通过冒犯来做一些事情,而且总体上来说,艺术家们不应该去取乐观众,艺术这件东西也不是一个完全使用快乐的东西,但是这里还是回到开头我说的那一点,就是这样的冒犯应该是有功能性的,有价值的,有思考的,背后有深刻的一些创作的理解,那他应该是被有意地安排在这个地方,它才应该是得到一些豁免,应该得到大家的谅解。而在其他的一些情况中,比如最近引起热议的某一些晚会,上面的一些东西,然后让大家觉得不舒服,让大家觉得感到冒犯,那么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大家都不相信那个导演是为了探索某一种艺术的极限,从而安排的这样一个桥段,那肯定不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导演并不是要探索艺术,他只是因为可能观念上有一些和被冒犯人群体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那么我觉得这个时候,反而这件事情应该被好好的探讨。那这就是我想补充的这一点

好了,那现在我这个视频的第一个大的逻辑部分就已经结束了,就是为什么文艺作品中要展现着一些黑暗面,这些丑恶的部分,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有一些理解,或者对你们有一些启发.

未完待续

那么就进行到第二个逻辑部分。当我把我想法很明确地抛出来就是,我觉得文艺作绝对是应该展现这些人性黑暗面的,那么我们再来到这个第二个大的逻辑结构,就是那么怎么展现。

第二部分会更好看一些。我会举大量的案例,大量的文艺作品小说电影的案例,然后插到里面去,所以会比较好看,

好,我是老蒋,我是一个喜欢琢磨事,喜欢去观察和关注各种各样的领域、文化艺术、财经社会人文,关注群体关注心理,我喜欢关注各种各样的事情。那么如果你觉得这期视频有启发,或者对你有价值,那请你三连关注我,这会是对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那么祝大家牛年顺利,给大家拜年了,咱们下期再见。

第二层:我们如何区分角色的三观和创作者的三观

大家好,我是老蒋又见面了,那么上一期视频我在聊一个问题就是文艺作品,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因为文艺作品的三观不正而去抨击创作者。那么这个问题我的拆解成了两个大的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是文艺作品到底应不应该展现那些人性和社会中丑恶的黑暗面。

就进行到第二个逻辑部分。我觉得文艺作品绝对是应该展现这些人性黑暗面的,那么我们再来到这个第二个大的逻辑结构就是怎么展现,是不是因为他应该展现,所以这些文艺创作者们就有无限大的豁免权,他不管怎么样描绘这些东西、美化的描绘、浪漫化的没有表述方式,然后完全不加任何批判的也可以。我认为是不对的。我觉得如果当展现这些黑暗面的时候,应该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或者作者应该是至少在这个文艺作品里展现部分他的态度的,至少不能是赞同,那么就来到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样区分一个文艺作品里的角色三观是不是作者的三观,我们怎么样能够看出来这部作品到底是在抨击、批判、展现,还是在美化、赞扬、鼓励那些丑恶和黑暗的东西,如果是前者的话,我们就不应该,我们就应该说对这个行为表示宽容。如果是后者的话,我们才应该去猛烈的抨击这个作品和他的创作者。那这里面怎么区分就很重要,我没有读过特别多的文艺理论,戏剧理论电影理论,但是我看过一些书,看过一些电影,那从我看过的这些东西中,我总结出了一些我来怎么样去技术性的判断作者意图的方式,或者说,我来给出一些作者到底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暴露出一些他的内心想法。那么下面我来讲一种我看到的方式,我每一种我都用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1.用角色内心描写

那第一种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用内心描写的方式。比如说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非常善于去写角色内心的想法、内心挣扎的人,罪与罚那里面一个俄罗斯的大学生用残忍的方式,用一把斧头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妇人,那么这个行为显然是一个恶行,显然是一个罪孽。

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样去展现隐藏的态度,他是写了这个男主人公,他在做这件事之前的一个非常长的段落,大概得有几十页去写他的当时反常的行为,一些病态的表现和内心的想法,那么这样的话,你能够感受到老陀至少是觉得这个男大学生是处在一种深切的病态之中。不管这个病态是源自于他的天生的,还是后天的,还是整个当时俄罗斯的环境所赋予年轻人的一些东西,那不管怎么样,他是处在一种深切的精神上的疾病和畸形中,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明确的。

那我随便读一段。在第一章节里面

拉斯柯尼科夫在极端纷乱的心情中走了出去。这种纷乱的心情越来越厉害。走下楼梯时,他甚至停了两三次,仿佛有什么事突然使他吃惊似的。他走到大街上,终于喊叫了起来:

“啊,上帝!这一切是多么丑恶啊!难道,难道我……不,这是胡说!这太荒唐了!”他斩钉截铁地加上了几句。“难道这种可怕的念头能钻进我的脑子里来吗?可是我的心居然会想到这么肮脏的事!主要是:肮脏、卑劣、可恶、可恶!……而我整整一个月都在……”

可是,他既不能用言语,也不能用感叹来表达出自己的激动。在往老太婆家里去的路上就开始压迫和扰乱他的心灵的那种无限憎恶的情绪,这时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高度,表现得这样明显,以至他简直不知道怎样摆脱自己的苦恼才好。他像个醉汉似地顺着人行道走去,连撞到行人身上,他也没有察觉,直到走上下一条大街的时候,他才清醒过来。他朝四下望了望,才发现自己正站在一家小酒馆旁边,进酒馆必须从人行道沿着阶梯下去,走进地下室去。正在这当口,有两个醉汉走出门来,他俩互相搀扶着,对骂着,走上了大街。拉斯柯尼科夫没有多考虑,就立刻向下走去。他从来没有进过酒店,可是现在他觉得头昏眼花,而且渴得火烧火燎的难受。他想喝点冷啤酒,因为他认为他突然感到身体衰弱是由于饥饿的缘故。

后面还有一些描写,那就不是特别重要了。反正前面的几十页都是在写他内心非常大的彷徨和挣扎,以及对这件事情有很多的想法,包括他在做这件可怕的事情之前,他就觉得这是一件错误的罪恶的卑劣的事情,那这个就足以很清晰的看出他的态度,这里是用内心描写。

2.借他人之口或行为

还有一些方法,是用他人的评价和他人的一些动作神情来展现这件事情。那么比如说当一个不好的事情,当一个作者不赞同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那么其他人对于这件事情的评价乃至厌恶或者吃惊的神情动作都是有可能的。那这里我觉得我举一个大家都看过的,就是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里面的姐弟乱伦,兰尼斯特家的龌龊事儿,那么这个姐弟乱伦之后,他们两个人对这件事情本身的回避,尤其是弟弟本人的那种忏悔的感觉,他的赎罪的态度以及周围的人对于整个这个大陆的人,对于这件事情的厌弃程度,那么这种种的一切都能感受到作者不是在赞扬的,不是在美化的,他也感觉到是一件很有问题的事情。

好,那前两种,这个其实都不太用说,大家也能感受到。一般来说,前两种方式来表现的这个作品不会受到太大的抨击,因为它相对来说理解门槛比较低,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大众所 get 到作者的情绪和观点,但是下面一种非常大类的在文艺作品中很常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那就很容易引起误会了。

3.用某种不寻常的表现手法

在很多文艺作品里会用非常异常的表现手法,而不是表现内容,去抒发这种作者或者导演对于某件事情它隐含的态度。那这个东西就藏得很深,不一定能看到。比如说我举几个例子,像《梦之安魂曲》。他是讲一些美国吸毒的故事,里面他对吸毒场景在展现的时候,其实倒没有让你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整个导演也没有用一个强有力的批判态度去说这件事情,但是它里面用了一个很独特的转场,对我这这段应该会放在画面上,这个转场会反复出现,它非常的怪诞,扭曲和不真实,那这个背后其实是告诉大家,这是一件很病态的场景

那还有我前几天刚看过《爱尔兰人》,最后有一个倒地的画面,阿尔帕西诺,他倒在了地上。他被自己最信任的人罗伯特德尼罗从脑后开了一枪倒在地上。这时候,镜头用一种异常冷酷的事不关己的态度,因为这个兄弟情是他们在整个影片中一直在展现的东西,那其实这里面应该浓墨重彩的,涉入很深的去进行展现,但是并没有,他非常反常地用了一个特别冷静的一个中景镜头,就在这机位完全不动,这展现了大概最少有五秒钟的时间,也是一个常见的,就是当我们展现一件事情非常残忍的时候,导演有时候会用一种我突然把自己抽离,用一种异常疏离的态度去非常冷静地去展现这件事情的残酷之处,这也是一个很常用的方式,那么包括像《敦刻尔克》,展现了非常多的战争中残忍的东西,而且好像也没有对这些事情有明显的批判,但是我却认为它可能是近年来少有的非常好的一部反战的电影,我觉得他的反战的这种效果会非常强烈。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他是用一种特别冷静冷酷的一种表现手法,把人在战争中那种毫无尊严、毫无价值、完全摇摆不定,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那种窘迫和无力,还有渺小展现了出来。那反正我看完以后,我会产生了很大的共情,我把自己带入进去,会感觉到战争的可怕

4.用形成反差的元素

那么还有时候这种异常的表现手法是反差,也就是它在展现一个本来很残酷的事情的时候,她用一种异常温暖的表现手法,这个是你会让你感觉到背后有冷汗的情境,比如说我大概可能六七年前看电影了,韩国的《母亲》,这部电影听上去像是讲母爱的,但是其实不是,讲人性非常极致的一些旮旯里的东西,韩国人非常善于展现这些东西,那母亲最后用一段看上去好像很幸福,他在阳光下面,在稻田里面翩翩起舞,但是我当时看的时候,整个寒毛炸立。因为你能感觉到这种看似温情的画面和他想要展现的东西是完全两个极端,这是导演故意的。她就是为了让你感觉到这个时候不正常,还有包括前几年的一个片子《房间》,讲述了一个女孩从大学学生时代起,就是成为了一个性奴,然后被侵犯了很多年之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子,非常凄惨的故事

等于那个孩子从出生就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然后一直就有一个天窗,然后这个母亲为了保护这个孩子,就开始去给孩子讲一些童话,让他戴着滤镜去看这个世界有一个想象,于是这个电影里展现出的孩子好像身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他有很多童话般的想象。

但是我们作为观众,我们很清楚,有一个恶魔一样的男人随时有可能回家,随时有可能侵入他们两个人的生活,而且处在一个其实是特别凄惨的人生,不管这个母亲还是这个孩子,这种对比足以让你明白导演的态度了,

那么还有就是去年《隐秘的角落》这部片子里,音乐也是一个电影特别常用的展现反差的手法。《隐秘的角落》里面用非常率真非常纯粹,毫无灰尘的童声唱的小白船,然后去和杀人的这种龌龊的想法进行一个强有力的对比。那还有一个特别常见的,尤其是西方导演非常喜欢用的一种技法。我就随便举个例子吧,就是《发条橙》里面,他们在殴打入侵的房主,然后殴打的时候用的是雨中曲。

那这种西方导演非常喜欢用经典的曲目,还有这种交响乐来进行一个强有力的反差,他会把那种人性的崇高和卑劣在那一刻联系起来,那同样的这样的表现手法在《七宗罪》里,在《沉默的羔羊》里面都有过相关的呈现,大家可以感兴趣,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5.用整体结构或立意

那么最后一种,我觉得是更难去理解的,对普通观众来说门槛更高的,更需要你一个敏感性的是什么?是创作者有时候会用一种特别整体的方式去展现自己的态度,那这样的东西是很容易被误解的。那么其实这里面最好的一个例子是《洛丽塔》,我搜了一些文学评论,搜一些各种各样的人,他写的东西就是《洛丽塔》似乎就用了一种整体的手法,他表现自己对恋童癖的态度,也就是说纳博科本人并不是赞同这一点的,但是我不想跟大家说这一点,因为这不是我的想法。我看过两次《洛丽塔》我都没有看明白说实话,但是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他天马行空的对于各种意象和元素的运用,它是一个天才般的作家,但是说实话他想表达什么,我真没看懂,所以这里面,如果大家想去了解,可以去看一些评论,或者你自己去读一读,那我举几个我能 get 到的,我实实在在的理解了的电影和小说,那么一个是一个小说叫《道林格雷的日记》,这个也比较有名,是我提到的那个王尔德,他说的那些话其实就是《道林格雷的日记》的序言里面说的一段很有名的话,那么这个这本书,它是写一个写道林格雷一个公子哥,他的一个堕落的过程,做各种违背道德的事情,然后私生活,各种事情都比较的乱七八糟。那他展现这些的时候,并没有时时刻刻的做批判,但是和这共同进行的,是有一条暗线,是他们家挂的一个他的自画像,他本人的容貌并没有变化,但是他的自画像里面的那个人愈发的丑陋和衰老,那实际上那个自画像就展现的是他的灵魂。那这个就是一个双线的整体结构的展现。

另外有两个电影,虽然他讲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我觉得在结构上非常的相像,一个是美国的,我特别喜欢的一个黑帮片叫《好家伙》在这个电影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你可能会有误解,你甚至觉得他是在赞美黑帮的,因为它里面展现有很多是黑帮里面那种,你在一定程度可以说互相信任和深度绑定,互相之间有哥们义气,有一个强烈的规则。这部片子的这个香港译名叫《盗亦有道》,其实是你到最后那一刻,你才会发现这些东西绝大多数都是虚幻的,当他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利益考验的时候,这一切东西都会灰飞烟灭。最后是一个最不讲规矩的人,他活到了最后,他把其他人全都出卖了,全都背叛了,那时实际上最终导演想说的是盗亦无道,黑帮里是没有道义的,只有这种利益关系,他在最后一刻,他把前面的东西都推翻打破了,并且它不是靠一个反转,它就是靠最后的人物的做法让你重新对整个电影之前展现的那些看似美好或者看似一些正常的东西。你重新展开反思。

另外一个是, 2018 年的一个电影《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片子,我觉得在结构上和这个《好家伙》是极其相似的,我认为是完全同构的两部电影,这个小偷家族也是在电影的前 80% 的部分都是这个小偷家族里面有三待人。然后这个三代人展现出一种特别温情脉脉的感觉,有时候你都会觉得他们看烟花的那个时刻,在他们在家里互相安慰的、相互靠在一起取暖的那种感觉,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家庭,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做法。在那个时候,你会完全对这个两个孩子产生共情。我相信看这个电影的观众,你在里面的某一个时刻,你都会希望这个孩子不被警察抓住,对吗?我当时是有的,我相信大多数观众也会有。那么我个人认为这也是适合想要大家摄入的一种共情状态,但是在影片的最后,也是当利益考验来临的时候,当他被警察抓住的时候,那他们所作所为,其实是危害了他人和危害社会。然后他们之间的这种情感纽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半真半假的,也是经不起特别大的考验的。到最后这个时候,我们通过警察抓住他们之后的一些展现角色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还有他们说的话,我们能够重新反思。在整个电影里面,我们所投入的情感和他们展现出来的状态。

那这个这几个例子《道林格雷日记》《小偷家族》《好家伙》,我觉得都是这种用整体结构,非常整体性的去展现一个文艺作品里面背后作者和导演的内心观点

6.我自己的倾向和看法

好,那上面说的大概就是这些视频全部硬的内容。下面我想说一些软的东西,也就是我自己对于这件事的一些观念,我的一些倾向。那么我整体上确实是认为文艺作品应该比观点性质的言论有更大的一些表达空间,因为我个人认为,就是文艺作品,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它不一定去解决问题,也不一定去输出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化的非常清晰的一个观点,不然的话你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写小说,为什么还要去拍电影,而不是直接出一个学术论文或者发表一个议论性质的文章。我们为什么非要去做这些事情?

我觉得文艺作品它是可以只提出问题的,他可以只去呈现一些事物,然后弥漫性的去探讨一些问题。兜转转绕着一个圈子去,像散步一样地去衡量揣摩某件事情,而不用去给出明确的态度。我个人觉得文艺作品是类似于这样的一种东西,一种表达的方式或者途径,但是这里面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文化产品,或者说小说的作家和电影导演,这些人是不是拥有无限的自由,他能不能够滥用自己的表达自由,我觉得显然是不行的,如果一个小说家一个导演,他可以像大众随意的去传达那些过激的冒犯性的那些令人不适的内容,我觉得这显然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也就是说我其实也并不完全赞同王尔德那种美学至上的主义,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这个传播能够极大地影响人的年代,现在和王尔德所处的那个年代差了几百年,已经非常的不一样。现在人们是无时不刻地浸泡在这个传播环境和舆论环境里,那么这些我们每天消费的内容,会对我们的人格塑造,会对自我的养成,会对我们的兴趣口味观念造成无时不刻的全方位的影响,那么这个时候给予无限的自由显然是不对的。

那么这里我觉得我们就应该划定一个标准,我们就应该进行取舍和平衡,那么这个标准我觉得在大多数问题上,除非遇到这个国家的领土完整问题,还有一些其他的这个反人类相关的问题,那么应该是比较极致的非常死板的标准,但是在其他领域,我觉得不应该是一个刻板化的标准,它应该是一个灵活的可以探讨的界限,应该是在反复大众和作者之间的摩擦中,在一件一件文艺作品的探讨中,我们得到越来越清晰的一条线,但是这条线应该是随时间能够探讨的,而且应该是随时监视可以推移而改变。那我说说我心中大致这条线是什么。首先我觉得一个文艺作品的表现行为越先锋越严肃,我指在艺术上,那么它可以拥有的豁免权就越大,那么这里也其实比较好理解,因为理由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越先锋越实验的东西,它其实会要求我们越往一条路上走得越极端,那么有时候裸露或者其他的一些东西,疼痛或者那些令人不适的东西是在挑战观众和创作者的一个极限,引发一些你的反应。那么这个就是艺术想要带给你的东西,那么它如果是这种严肃领域的艺术家,我认为应该有一些豁免权。我们从功利的角度来讲,越是这种的艺术形式,像《索多玛 120 天》,或者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种东西,《索多玛 120 天》我个人认为是比较严肃的艺术。其实如果你抱着一个搞黄色的心态去看,你并不会得到什么满足,那这样的东西,他想要挑战的是你的生理极限,他想要给你造成一种恶心的不适的感觉,就真的能给你造成。你报这种的猎奇的心态还可以,但是你如果抱着一种完全色情的角度,你是获得不了愉悦的。所以说这种作品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它的受众注定是窄的,而不是宽的。但是对于那些现代工业体系下的文化工业体系,下面的这些文娱消费品,那么我个人认为因为它的受众更广,因为它其实并没有在艺术上有什么特别多的探索,所以我觉得标准可以稍微严格一些,特别极端的那种,特别让人不适的会冒犯大众的内容确实不应该出现,或者说假如出现的话应该进行分众传播,而不是大众传播。

那么另外一个倾向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尽量完整地去看待一个作品,因为我刚才说了,有时候作者的三观、态度是隐藏在结构里、表达方式里面的,那么如果单独把某个段落提取出来,我们去这个切分,我们像切蛋糕一样,把这一块切下来,看到他是黑的,如果这样去看的话,你有可能会曲解作者的意思,他其实并不是想要赞同这一点,按理说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在现在这种新的文艺环境下,其实这个会有一些问题,因为有一些新的作品发行方式在出现,比如说这种流媒体的连载形式,金庸时代就有这种纸质的连载形式,那么现在只不过换成了流媒体,只不过换成了线上的平台,那对于这种新的作品发行方式,创作者就把这个东西拆成了一截一截去发。他并不是说像几百年前,哪怕这个书再冗长晦涩,它无非也就是比如1000页,你直接可以买到,哪怕这个书很难理解很长,我们总也可以用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就会有一大批人已经读过这一点,尤其是这个市场中天然的KOL,也就是同行和其他的会产生一些评议,我们能够给这个作品定下一个基调,还有后续的严肃的探讨空间,但是而且不会特别曲解这个作家的意思,但是现在这种情况下,你出来就是一个连载的作品,你就是一个一段一段更新的东西,如果再严格要求人们去完整地看待这个作品,我觉得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什么?

因为比如说我们假设一个小说,每个月更新一次,每次更新 一个大章节,它一共有 100 个大章节,那么就是将近 10 年才可以更新完毕,然后他前 8 年都在描写一个完全无视道德的一种生活观念,而且他还大加赞美。然后在最后的10% 的内容里,最后的十章,他进行了一个作者态度的从结构上完成了一个华丽的大转变。我觉得这样的作品可能更适合去完整地发出来。因为你要是连载的发出来的话,虽然他的意思是可能绝大多数这个表现意思是在最后的十章出现,但是传播是一个均质的过程,以前八九年的影响已经造成了,你已经传播出去了,非要让人说我,我要把这个十年全都看完,才能够对我这个作品进行一些评判,那我觉得是不现实,而且也是不应该的。那么现在这种发行方式下的这种创作者,还有他们中间的签约机构,再把一个内容切分开来的时候,我觉得应该从创作的心态,就把它尽量按照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整体的态度去处理这个东西,不管从理解门槛上还是从观念和其他的东西、价值观上,我觉得都是这样。我觉得漫威这一点做得就很好,漫威一共有 23 部电影全看下来,可能光纯粹的观影时长,你就得看三天。然后他分了这个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但是每一部作品单独的价值观念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每一个作品单独的可理解性也是很强的,哪怕你完全没有看漫威,不过你也可以说突然从某一部作品看起,你也可以是理解他的,你也可以理解到这个人物的性格,他的经历,他所秉持的观念,不会有太大的偏差,那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比较优秀或者说能力比较强的一种创作心态,一种创作方式,所以我觉得这个理想状态下,创作者和消费者双方都应该对自己有稍微高一点点的要求。从创作者这边应该要求每一个连载的部分要有一个单独的创作心态,然后从消费者来看,它反而应该是尽量去完整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而不是把每一部分拆分进行特别严厉的指责和批评。

我觉得在总体上,我始终还是相信文化的多元价值。我刚才也始终表达了这种人类角落里的精神状态和行事方式,还有社会犄角旮旯的一些阴暗面也好,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也好,我觉得它被记录下来都是有价值的,那么这就是文化的多元价值。那我觉得整个市场应该会对那些有一定冒犯性,让人不舒服,但是其实创作者的观念并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他也没有想教唆谁的内容,抱有更多的宽容。不然的话,如果假如创作者们在创作的时候就会陷入到特别严重的自我审查。他什么话都不敢说,他只能这个做最中庸的、最没有错的内容。然后它只能对用户说他们想要听的话,如果是这样的话,确实让所有人都开心了,所有人都舒适了,但是我觉得我们从最好的方面来说,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无趣很多。那么到时候损伤的是什么?

是整个文化的多元性,损伤的是这个思想市场的丰富程度,那么它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我认为整个市场应该抱有一些更多的宽容。

那好,这期内容就大概就这样了,但我最后用什么来结尾,那我用一个我在这两天在聊这些问题,然后我瞎搜索一些东西,就是搜到的一个特别有趣的一个叫“米勒规则”的东西,这个东西我在做这些视频都之前完全不知道,但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有一些启发性。我把它读一下。米勒规则,是美国那边出现一种挑战新的社会规范的时候,会交给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然后去判定,然后在这个性解放的年代,然后更多的所谓的色情内容越来越多的时候,然后那个时候有一段时期,大法官们彼此之间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就出现了非常滑稽的鉴黄会,就是一群人,这个老头大法官坐在一个屋子里,然后看一个色情作品,然后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然后再去讨论这个到底有没有问题,但是到了什么时候,这个问题出现了初步的解决和达成的一个共识?是有一个米勒,他是一个出版商,然后他那个时候向一些餐馆寄去推销他的书,寄去一些纸质的广告,然后什么男人女人,什么图解,然后插图版历史,就这些书。然后这些宣传广告上面特别露骨的,会去描绘这个各种各样的行为,然后餐馆收到这些东西之后,就把他给告了,说你们影响我的顾客,然后这件事情,从加州一路上诉到了最高法院,虽然最后米勒是败诉的,但是经过这次案件的最高法院,探讨了这个作品的一些审判原则。

然后最高法院得出了三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这种一个作品到底是不是有问题,在色情方面,首先应该由普通人根据当代社区标准进行衡量,判断作品整体上是否引发色欲。这一点特别有意思,这一点其实就是我看微博上有一些说的,说那这个作品你们敢给你爸妈看吗?其实这个标准就是这个第一个标准。当代社区标准往往就是由我们爸妈这一辈的人,他们觉得不高兴的东西,那么就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我们不敢给她看的,就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但是只遵循这个标准,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它太经验主义了,他这个标准的线太太严格了,你会发现你爸妈对大多数东西他都会有一些问题,而且,他太不与时俱进了,一些新的东西,他们可能全都接受不了,比如他们可能接受不了穿吊带,他们可能接受不了超短裙,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个所有的东西全都给禁掉,我觉得显然不是对吧,显然是有问题,那社会怎么往前走,那社会就变成了死水一潭了

所以接下来还有第二个标准,这个要看一个作品是不是以一种明显具有冒犯性的方式描述或者刻画 州法律明确禁止的性行为。这个标准就是在说他有没有法律明确禁止的,比如说跟未成年人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

第三点是说要从整体上看作品是否缺乏严肃的文学艺术政治或者科学价值。那么这一点其实跟我刚才说的有点像,就是他有没有在艺术上进行探讨,它是不是科普内容,它有没有其他的更广泛的价值。在这个色情之外的价值。那么这个三个标准怎么使用?如果这个三个标准都符合他才是色情作品,我们才应该把他禁掉不允许的传播,所以它这个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

米勒规则在美国也引发了很多争议。例如:判定标准太模糊操作性差or标准太严格,无法形成有效监管

大家对米勒规则是否合理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好吧,那就说到这里,我没有说米勒规则一定是对的,因为它是符合美国那边的观念,但是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地方当地的文化规则,我们中国应该有中国自己的一套标准,但是我总体上认为应该是在一种鼓励探讨的氛围中,而不是在一个禁止探讨的氛围中,才可以去把这个事情弄得越来越明白,才可以去选出一条更好的路

好,我是老蒋,我是一个喜欢琢磨事,喜欢发表自己的一些问题,喜欢探究事物,展现事物,我对商业、对社会、对人群、对文化艺术都有自己的关注,那么假如你是第一次观看我的视频,如果带给你的一些价值或者启发,我希望能得到三连或者关注,这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那么谢谢大家,这是牛年发的第一期视频,我给大家拜年了。希望大家在牛年能够健康平安,各方面都顺利,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蒋】小说电影中为什么要展现人性的阴暗面?艺术必须要“美好且正确”吗?【文艺作品与创作者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