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下(2)
七、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
孟子说:春秋时期的五霸,以三王的标准,他们都是有罪的人。现在的诸侯,以五霸的标准看,也是罪人。而现在的大夫们,在他们的君主那里,同样是罪人。
天子去到诸侯那里叫做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做述职。春天的时候去看看百姓春耕的情况,有力量不足的要给予支持。秋天的时候看看收割的情况,有收成不好的要给予帮助。
进入诸侯的封地,如果他们的土地得到很好的开发,农田得到很好的治理,年老的人得到很好的奉养,贤明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有才能的人占据有恰当的职位,那么就要给予这个诸侯奖励,奖励他们拥有更多的封地。
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相反,如果进入诸侯的封地,如果他们的土地荒芜,年老的人得不到奉养,贤明的人得不到尊重,搜刮百姓的人占据官位,那么就要责备这个诸侯。一次不来朝见认错,就降低他的爵位,再次不来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如果依然不改,那么天子就派军队声讨。
所以说,天子派军队目的,是声讨有罪诸侯,而不是以物质利益为目的地攻伐。而今天的诸侯所进行的战争,都是为争夺利益,而不是声讨有罪诸侯。春秋的五霸,都是率领一些诸侯,去攻伐另外一些诸侯,所以我们才说,这五霸都是三王的罪人。
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春秋五霸里,齐桓公的霸业最盛,在葵丘会盟时,诸侯还能守信用,只是写下盟书并不需要歃血。第一次的盟约说:诛杀不孝的世子,不随意改变世子,不能以宠妾为正妻。第二次又盟誓:尊重奉养贤明有才的人,以彰显他们的品德。
第三次盟约:敬重年长,保护年幼,也不要忽视了客居他乡的士人。第四次盟约:士人做官不世袭,做官员各司其职,君主不能要求他们兼任。选拔的官员也要符合要求,各诸侯国不能随意杀大夫。第五次盟约:不许各自随意筑坝拦水,不许限制粮食转运,不许随意封赏而不告知各国。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凡是今天参加盟会的各国,从今以后,请自觉保持友好关系。
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而我们今天的各诸侯,全都违反这五条盟约,所以我说,今天的各诸侯国君主,在五霸的时代,都算是罪人。
大夫不敢劝谏,任由君主的罪加大,这还是大夫们的小罪;花言巧语,把君主的恶说成好,以此迎合他们的君主,这是更大的罪行。现在的大夫们,没有一人不是迎合他的君主,以增大君主罪恶的。所以我说,现在的这些个大夫们,都是他们君主的罪人。
现代人在古人那里全是罪人。
八、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鲁国任命慎子为将军。孟子说:不以仁义之道教育百姓,而是带领他们去打仗,这是殃民。殃民的人,尧舜的仁义世界是容不下他的。就算你慎子能一战战胜齐国,夺取南阳,你也不能在仁义世界立足。
慎子非常生气地问:我实在不理解你讲的道理。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
孟子回答说: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天子的领地也不过千里,因为没有这么大,没办法管辖诸侯。诸侯的领地方百里,没有百里,就没有力量守护他的宗庙典籍。
周公分封到鲁国,也就是百里,并不是没有更多土地来封赏,而是简约于这百里封地。同样姜太公分封到齐国,也是百里大小,也不是那里没有更多土地分封,而是愿意节约罢了。
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现在的鲁国有超过五个百里,那么你觉得如果有新一代圣王出来,他会是将鲁国的封地增加还是减少?即使和平取得别国的土地,仁者都不会去做的,更何况用杀人的方式取得土地。
一个君子侍奉他的君主,应该是引导他的君主,去走仁义之道。
九、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说:如今所有侍奉君主的,都会这样说:我能为你开辟疆土,增加国库收入。现在的所谓良臣,就是古时候被称为“民贼”的。如果一个君主不走正道,不追求实现仁政,而你却去帮他变得更富裕,你这是在增加一个暴君的财富。
或者说:我能为你和一些国家结盟,去攻打另一些国家,保证总能打赢。这样的所谓良臣,就是古时候被称为“民贼”的。如果一个君主不走正道,不追求实现仁政,而你却去帮他打赢战争,你这是在辅佐一个暴君。
按照今天的做法,而不在文化上彻底改变,即使让你占据整个天下,你也无法保持这种状况很久。
民贼,现在叫强者,叫社会精英。
十、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白圭说:我希望实现二十分之一的税率,你觉得怎么样?孟子说:你推荐的方法是非文明地区的方法。你觉得如果一个人制作陶器,供一万个人用可以吗?白圭说:当然不可以,制作的陶器一定不够用。
孟子接着展开:荒蛮地区。粮食品种也不多,也没有城市街道,没有宫殿宗庙,没有什么祭祀,没有诸侯间的交往,也没有众多的官员。他们实现二十分之一的税率就足够。
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而中原地区,如果你要去掉祭祀、礼仪等,也不设那么多的官员,是很难实现有效管理的。陶器制作者少了都不行,更何况管理整个社会的官员。
税收的比例小于尧舜的十分之一,那就是非文明地区的管理方式,大于尧舜的那就是程度不同的暴君。
又是一个中庸。
十一、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白圭说:我治水的业绩比大禹还要好。孟子说:你错啦,大禹治水是疏通水道,他是以四海为水的去处。而你治水,是以你的邻国作为排水的沟壑。水不通而逆行,就成为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有仁爱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制造洪水。你这样做是错的,你知道吗?
以邻为壑,似乎已经没有太多的人去责备这样的行为,除非受害者自己。
十二、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孟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能坚守诚信,那他还能坚守什么呢?
十三、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
鲁国准备让乐正子主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个消息,高兴的觉都睡不着。公孙丑问:乐正子勇力过人吗?回答说不是。那么非常聪明吗?回答说也不是。那么见多识广吗?回答还是否定的。
公孙丑不解的问:那你为什么会高兴的觉都睡不着呢?孟子回答:因为他为人很善良。公孙丑问:难道善良就够了吗?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茍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茍不好善,则人将曰:‘,予既已知之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孟子说:为人善良的人治理天下都绰绰有余,何况小小的鲁国。如果主政者为人善良,那么全天下都会来,献上建立善良社会的建议。相反如果主政者为人不善,别人就会说,看他刚愎自用的样子,我算是知道了。
刚愎自用的样子,会让千里之外的人不再前来。儒士们都不来了,那么那些谗媚奉迎的人就会来。如果主政者成天是和谗媚奉迎的人在一起,就算他想治理好这个国家,你觉得这可能吗?
我们今天早已是只看能力不看善恶, 这段话至少有些启发作用。
十四、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
陈臻问孟子:古代的君子,受到什么样的礼遇,就可以出仕做官?孟子回答:三种情况接受做官,三种情况选择离开。以恭敬的礼节迎接你的到来,并且答应将实行你推荐的国策,那就接受聘请。接待得也还算符合礼节,态度上也还客气,但明确告诉你不会用你推荐的政策,就要选择离开。
其次一等是,虽然没有接受你的建议,但依然很恭敬地迎接你,那就接受。但如果礼节不再恭敬,态度不再友好,那就离开。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最糟糕的情形是,早晚连饭都吃不上,饥饿到出不了家门。如果君主知道后说:我既然不能实行他的国策主张,也不能听从他的建议做任何改进,反而使得这个君子在我的国家挨饿,这是我这个国君的耻辱。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君前来救济,也还是可以接受的,避免自己死掉而已。
看来饿死这个事确实不是小事。
十五、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说:舜在历山做农民时被尧征用,傅说在建筑工地被武丁聘为相,胶鬲被文王从鱼盐商贩中发现委以重任,管仲被桓公从狱官手中救出拜为国相。孙叔敖隐居海滨庄王任用为令尹,而百里奚成为秦穆公重臣前只是个商贩。
所以说,上天如果安排这个人做大事情前,一定会先让你经历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还会让你感受身体的劳累,饥饿,断绝你的所有出路,让你的希望全面落空。摇动你的心,锻炼你的意志,增加你本来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正因为总是会犯错,然后改正,并且从中学会很多东西。人就是这样,心中困惑,思绪不畅,而后能有作为。内心的智慧,显露出来,再以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让人知道。
国内没有有影响力而遵守法度的大家,没有敢于劝谏君主的辅弼大臣;国外没有处处可以对我们形成威胁的外敌存在,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所以我们知道:保存忧患意识,能使得国家生存,一味只是安乐,会导致国家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都是在我们面对磨难时,所要作的坚持。但要和知天命结合起来理解。如果上天没有安排这些磨难,那也应该顺受其正,不能是追求磨难。
十六、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说:教育有多种方法,我认为达不到我的要求,而不愿意去教的,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