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马尔萨斯陷阱

2019/7/8

【前言:最近听了罗胖推荐的徐瑾“经济学大师30讲”关于马尔萨斯陷阱的那一集。正巧我也刚读完文一教授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和吴军老师的专栏“科学史纲60讲”,突然发现原来可以从经济学、历史和物理的三个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也算是多元思维模型的应用吧。】

1903年12月17日的清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还在沉睡,天气寒冷,刮着大风,空旷的沙滩上静静地停放着一个带着巨大双翼的怪家伙,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空旷的场地上冷冷清清,但这架满载这人类飞向天空梦想的飞机,跌跌撞撞,终于脱离了地心引力飞上了天空,开启了人类的飞行时代。

而在人类文明更早更大的维度上,曾发生了一次更重大意义的逃离地心引力的壮举。这就是人类逃离马尔萨斯陷阱之旅。让人类一直困扰的地心引力是“马尔萨斯陷阱”,而人类借助的飞行器是“工业革命”。

马尔萨斯陷阱听上去很学术,其实说人话就是:人类只要多生产出的一点粮食,就都转化成生育更多的人口,然后马上物质又不富裕了。一旦天灾来临,粮食就不够了,只能通过战争或者瘟疫大量消灭人口,直到达到新的平衡为止。其背后对应的是两个数学公式:食物的增长是线性的,而人口的增长是指数的。即使有农业技术的进步,也只是让食物增长在短期内有一定比例的增加,因为耕地的有限,仍旧无法应对指数增长的人口。

马尔萨斯陷阱为何始终成立?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就是,因为食物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肚子三天填不满,就可能要饿死。但肚子一旦被填满,你不会再想多吃,剩余食物几乎无用(用装逼的经济学语言来说,就是食物的收入弹性很低)。因为在农耕时代,剩余的粮食不易长时间保存,也没有发达的商业市场去方便的换取其他手工制品。因此,额外食物能够带来的最欢乐,也是功利的回报就是生育孩子(养儿防老)。这也是马尔萨斯提出这个理论,并认为它颠扑不破的原因。

在工业革命之前,这个逻辑像一张大网,紧紧限制住了人类文明可以达到的上限,不但对于欧洲如此,对于古代中国也如此。历史在精彩的王侯将相故事的背后,其实都是马尔萨斯陷阱的巨大轮回。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改朝换代,都和王朝末年人口太多,而又恰逢灾年有关。吴军老师就从科学和能量的角度看,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整个农耕文明时期,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就是创造的能量难以满足人口消耗能量的需要。”

在这看似无解的死循环中,工业革命石破天惊的引爆了!文一教授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中说:“工业化最终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偏好,把人们对于生孩子的激情转移到了对工业消费品的激情,促成了从积累人口到积累物质财富的转变。”工业革命的引爆好比是物理中的宇宙第一速度,在这个速度之下,只能在地面爬行,只有超过这一速度物体才能逃离万有引力飞向天空。人类文明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一飞冲天了200年。

徐瑾在“经济学大师30讲”中指出:“马尔萨斯陷阱并没有消失,……因为技术也有瓶颈。如果技术不能以几何级别增长,我们这几代人享受的繁荣,还能持续下去吗?”而我觉得,这个观点略显悲观了。马尔萨斯陷阱并不是暂时的不适用,而是人类发现了它的适用范围,并且找到了路径去突破它。我们一旦掌握了飞向天空的能力,就不会再忘记它。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40亿,但是儿童的数量几乎不增长(事实上现在儿童的数量已经停止增长),因此整个人口增速曲线显著放缓。发达国家的人口趋势也证明,人口不会永远的按幂次增长下去,越富裕的地区人口反而会减少。这就好比宇航员一旦脱离地球,进入外太空,原有地球上的物理原理突然就发生改变,不再适用。马尔萨斯论中的人口不再以幂次增长,而食品却可能幂次增长。

当然你会说,这么宏大学术的话题和我有什么关系?其实真的有。

每个人都面临一个地心引力,这就是为了“生存”下去我们每天必须付出的时间和成本,而超出维持我们“生存”的部分才能成为脱离“地心引力”的积累,无论是时间上的、金钱上的,还是能力上的。如果你的收入是线性增长的,而你的支出是指数增长的(住房、教育、医疗成本和过度的消费),那么你迟早会陷入困境。面对地心引力,只有选择瞄准天空积蓄力量,最终在长期的复利积累后,达到了第一宇宙速度,逃离“工作-生存”的恶性循环,进入“工作-成长”的良性循环。

注:如果有对这个宏大学术的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能就会问,那么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何最早发生在英国?现在穷困的国家为何不能开启工业革命?其实这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学上的“圣杯”。但是各种有意思的探索还是很多的,最近看的有关这个主题的几本书可以推荐(分别是三种不同观点):

 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 隆·阿西莫格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你可能感兴趣的:(逃离马尔萨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