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启,写作大门开


有幸参加崔律第一次的写作训练营,开营后的第一次课,听了不下三遍,仍觉意犹未尽,收获满满。

学习是长期,连续的过程,荀子曾说“学不可以已”。

第一要素主动性

在初期阶段,写作的重点并不在于听,也不在于写作技巧,而在于练起来,以期及早进入并保持持续的写作状态。这就要求写作者较高的主动性。

原因如下:写作需自学的能力和长期坚持的韧性;世界时刻都在变化,更多需要拥有自己主动摸索,主动学习的能力,适时应用;写作要求每天都花费时间看大量文章,体会不同语感,借鉴不同作者不同的文色。

以上这些都不能够被老师取代。

第二要素思维

思维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逻辑性。《教父》中有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而是否能抓住事物本质,取决于一个人的逻辑能力,简单来说,一个人段逻辑能力体现在他写的文章的架构是否清晰,是否有始有终,是否能然个人一眼看去就能get他所想表达的内容。思维的第二个重要方面体现于写作者能否站在读者的角度写作,即是否拥有读者思维。如果不然,无论写作者堆砌少多华丽词藻,读者都不会买账。

第三要素视觉化

从前人讲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代社会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世界,上世纪建国之初,在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有一种黄酒“麻姑酒”,酒香浓郁,不仅本地人喜欢,还远销海外。但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酒销量不升反降,现如今只能入驻当地人的厨房被用作食材佐料,令人不甚嘘唏。

在写作中,同样有很多人会有意无意忽略排版,甚至严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第四要素修改复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从来就没有一触而就的成功,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得到越来越好的作品。曹雪芹写《红楼梦》亦删减五次,直至离世之前都还在修改,方传承给我们一部巨著。

复盘则是助力我们成长的加速器。它能促进提升我们的经历达到更高高度,再在下一次行动中,做到真改真进。

学而不思则惘。第一周大家踩过的坑我基本上都踩了个遍。外在表现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按照任务要求来做,写文时难以深入具体。

原因一是习惯养成不好,没有认真仔细查看任务要求。二是词汇典故积累不足。三是读者意识缺乏。四是写作的底层逻辑没有掌握。

要改变现状,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一是认真审题,每天开始任务之前审题三遍,并记录最重要的关键词。进而严格按照任务要求来做。二是每天积累3条词汇或典故,记录在册。三是经常把自己写的文发给其他人阅读,第一周小组成员之间完全没有联系,第二周要有零的突破。四是从作文的框架入手慢慢训练逻辑性。在写文之前先列框架,在框架之下继续填充;填充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具体,不留盲点。

第一周做了以下几件有意义的事:

视觉化

设计了词汇收集卡,不仅收集,还包括有“自己的话”,“使用场景”这两项内容。

设计全家人的日程表,彩色标注自己的重要任务,

设计作文模版表,这样很容易就知道这句话要写什么,接着下一句话我要写什么。

到b站查找并观看甘特图制作视频,制作了一个最简单的甘特图。

培育用户思维

给好友发文章链接,与之讨要意见和建议。

本周要实现同组员间交流的零的突破,暂定周三考虑一个规则,争取在周四下午5点之前建成小组群。


拒绝闭门造车

要走出去,与更多的人进行互动,自己只有一个脑袋,每多与一个人互动,就可能多一个新角度,新想法。小组群在招手!

形成学思践悟闭环

在开课前一个月,我就计划练习写作,但一直处于落不了地的状态。自从跟着崔律每天从一个个小任务开始(只是看起来小,真正操作起来要花费很多心力和精力),逐渐建立了0.8版本的日程表,甘特图,词汇累积表等等一系列利于写作到东西,并且几乎每天都有新到落地想法放进去,我有自信,再三周后,我写的文定会脱胎换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思践悟启,写作大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