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时,
你第一句话怎么说?
在最近播出的《不可思议的妈妈》中,面对丰盛大餐,胡可的儿子小鱼儿心心念念的却是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妈妈现在、立刻、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
遭到妈妈的反对后,小鱼儿立马送上了“鱼式怒目”,一场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临了。
看着发脾气的儿子,胡可温和而坚定地说: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
当小鱼儿因无法带走心爱的玩具而崩溃大哭时,胡可说:
“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
当小鱼儿从水堡里出来因害怕而哭泣时,胡可说:“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表现很好、很勇敢,你坚持下来了对不对。”
在整档节目里,但凡小鱼儿闹情绪,胡可必定第一时间送上的“我知道”句式。
简单的一句话,代表着你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内心正在发生什么。
“我知道”三个字,意味着接纳和共情。
一个好妈妈不是在孩子情绪爆发时责备他,或用更大的音量压制他,而是应该第一时间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这是我们常常用来责备孩子的理由。
但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大事,什么又是小事呢?
在第一时间得到妈妈爱和接纳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妈妈的“拒绝”。
如果接纳没有发生,妈妈讲的所有道理都会被孩子的情绪屏蔽。
因此,对正哭得昏天黑地的孩子讲道理,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儿。
脑科学研究发现:情绪系统先于理智系统发育并成熟。
也就是说人类的“情绪脑”要比“理智脑”优先发育。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他弱小的“理智脑”完全管不住强大的“情绪脑”。
“我知道”很短很敷衍;
“但是”很长很具体!
孩子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在即将崩溃的一刻依旧没有被接纳和认同。
在刚刚过去的六月,安徽滁州一名十四岁的花季少女就因考试失利,与父母发生争执而选择了跳湖轻生。
暂且不谈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能够在第一时间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结果可能会很不一样。
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包裹时,父母所有咄咄逼人的说教,都会成为压在孩子濒临崩溃神经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情绪看不见,但不表示不存在。
父母与孩子的“作战”,其实多数时候都是与孩子情绪的较量。
这些情绪,很幼稚却充满力量,父母若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它便会冲垮你的防线;父母若能开渠疏导,它便会成为灌溉亲子关系的养料。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作为父母,我们有一项挑战就是: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帮助孩子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发飙时,他也不明白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怎样的情绪,而家长要有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我知道你没有考好,你也很生气……
我知道你的朋友离开了,你有点难过……
老师今天的评价并不准确,你很委屈吧……
孩子首先要学会认识到情绪,然后才能正确地表达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无法排解时,父母要充当孩子的“情绪管理师”,陪孩子一起打打球,看场电影,听听孩子喜欢的音乐,和孩子一起找找适合他的宣泄方式。
所有不伤人伤已的宣泄方式都是可行的,在引导和陪伴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当然,在安抚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也别忘了一个词:温柔的坚持。
这里的温柔,指的是面对孩子的情绪和动机要温柔以待,无条件接纳,但对孩子的冒犯行为本身,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为人父母,我们都曾对身边的小天使许下过“永远爱你”的誓言。
永远有多远?
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跨度,更重要的考验是,当你的小天使转身就化为小恶魔时,你还能不能控制好情绪,接纳那个“不可爱”的他?
会发脾气,才是孩子真实的表现。
当他发脾气时,让我们蹲下来,以接纳的姿态,耐心地看看孩子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并告诉他:
孩子,
在爸妈这里你是可以犯错的,
你的委屈是可以流露的,
你的感受我们正在尝试体会,
你的内心我们能懂,
我们始终是站在一起的。
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反思,自己教育之路上的情绪管理和处理孩子们情绪的问题。
感觉以前对女儿的教育基本就是说教式的,而且只看到她的缺点而忽视自己对她的影响,还有就是爱拿她和亲戚邻居家的孩子比较。结果可想而知,现在十岁的她根本和我不很亲近,而且时而会出现小叛逆,一训她就会发脾气独自关门进屋直接屏蔽,而且处理大小宝之间矛盾时也总是训她的多。以后会慢慢控制自己情绪,考虑她的感受,感觉她表面上虽不是小时候的乖乖女,可是内心里总还是会接受我的意见,其实这点上我还是庆幸,相信一定会找到和她沟通共情的机会!
对于五岁的儿子来说,他从小爱动脑筋,而且会察言观色,体谅大人,所以受的表扬多。但是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缺点就是爱闹情绪爱哭,对于这点我也很无奈,不过大部分时候还是提醒自己接纳他,让他发泄完后再和他沟通,他一般还是听道理懂规矩的。最近给他买了《生气的亚瑟》和《再见怪坏情绪》等系列书,相信对他自己控制情绪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