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教育行走第二天收获

8月21日,教育行走第二天学习依然丰富多彩,演讲嘉宾分别从亲子陪伴、教育创新、班级管理和课堂观察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在听邝红军老师分享自己陪伴两个女儿成长记录常态生活时,我不由得想到了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的内容:一是老师也不能给自己孩子补课,老师子女应该提高录取分数线;二是拼爹。其实,家长们所不知道的是——类似于邝红军老师这样的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就已经把孩子成长所必须的关键能力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渗透培养了,补不补课孩子的生命底色都很丰厚。试想那些一天只管看手机或陪朋友打牌喝酒的家长怎么可能感知到孩子成长的变化和所需?而另一些有和邝红军老师一样有能力关注孩子的家长却忙于眼前的个人事业,带着功利的心境催促与规划孩子的人生,得到了更多的焦虑,又怎么可能让孩子和自己获得平和淡然和云淡风轻的幸福?同事们笑谈投胎是门学问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教育行走每年演讲嘉宾总是来自不同层级,不同学科,不同项目,不同国籍,不同区域。所以,在美国任教的曾在北京四中任课程中心科研主任的马老师带给我们了大洋彼岸的教育创新。她的分享让我感受到了老师对于孩子成长所能予以的积极助力。她强调:(1)学习必须生命在场,情感有助于学习。孩子捣乱要关注能力和情绪。(2)学习项目应该与真实的生活相关联。比如神话阅读后设计主题角色扮演或密室逃脱等游戏,邀请家长参加玩游戏,回收意见进行改进。实现学以致用。(3)连续两周每天两分钟关注一个孩子,不涉及学习任务,只作为一个人去发现他走进他深度了解他。建立与学生的深度链接。(4)让学生的问题成为课题,在一起去经历学习过程。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课题。跟孩子一起去做喜欢的有兴趣的研究。多训练孩子们的思辨能力,要求学生用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5)鼓励学生分享,进行玫瑰和刺的游戏,一个好的一个不好的感受。(6)解决问题时充分尊重和接纳孩子的真实情绪,眼中有人。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教予他方法,并让孩子反复训练。(7)阅读发生在课内,让孩子在课上有任务有兴趣地阅读。总之,马老师的体验式交流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精神,真正做到了眼中有学生。这样用思想和方法武装起来的老师的确不能被AI代替。

下午,于洁老师分享的把倒数班级带成优秀班级和王丽琴老师分享课堂观察来做研究的内容都挺实用。所以关注了她们推荐的微信号,通过阅读公号上的文章来加深理解会更有效。

另外,今天还获得了推荐的书目《让学生学会思考的20个方法 》《透视课堂》,这两个点位确实需要好好加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届教育行走第二天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