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自第六回,小说真正的故事开端走起。 作者很巧妙地聚焦到一户人家,从一个小人物身上落笔。
“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哪一件事哪一个人写起方妙,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 刘姥姥出现了。
作者把自己的创作思路微微透露。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已作了很多描述,所以第六回实际上写的只是 “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
刘姥姥是谁呢?一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靠两亩薄田度日,被女婿接来养活, “ 一心一意帮女儿女婿过活 ”,带两个孩子板儿、青儿,洗漱打扫,七十多岁的老妇还在田间劳作,动手操持。典型的下层劳动人民。
女婿王狗儿为京官王成的后代,已沦落到乡间务农,祖上曾攀附和王夫人、凤姐娘家联宗,其父被认作侄儿。
作者驾驭人物的本领出神入化,不仅能写贾宝玉、林黛玉这类的贵族公子和小姐,也能写刘姥姥这样的一个乡下老妇。同样写得惟妙惟肖,如真实人物场景一幕幕活生生地再现。
读到此回及以后,《红楼梦》中人物,我感觉女眷写的更丰富内涵,多彩多姿。男人们则笼统虚化了。
一 刘姥姥
(一)情节上:穿针引线
作者曹雪芹选择了一个与贾府地位悬殊的村妇刘姥姥,让刘姥姥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者侧重是以刘姥姥的视角显现贾府的权势。刘姥姥看到门两旁气派的石狮、满门的轿马、“挺胸叠肚”的看门人,使得她战战兢兢,见人就称“太爷”;而门人们则是理都不理,把刘姥姥撵到墙角让等着…… 这种颐指气使的派头与刘姥姥的低三下四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从这一进正式揭开《红楼梦》的故事正传,开始对现实生活深刻描写和当时封建末期社会背景的解剖。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重点写的则是荣国府的富豪。以刘姥姥的视角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内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多见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都胜过了第一次。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作者通过刘姥姥这个外人的眼,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即写岀了贾府鲜花锦簇之盛,又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了伏笔。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面临家败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身女儿巧姐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抽风的穷老婆子。
刘姥姥即是《红楼梦》中总领全文的一个引子,又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 作者安排刘姥姥这三次进荣国府的时候,正是贾家由兴盛到鼎盛及至衰败的变化转折时刻,也就是说每逢《红楼梦》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时,刘姥姥便会在荣国府出现。
作者创作刘姥姥这一角色的意义在于,用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前后以一贯之。刘姥姥从内里、从近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情节因此得以更深入,更丰富地展开,更细腻地揭示贾府内部的生活细节。
(二) 第二次对王熙凤进行刻画
1 本回的两个内容,“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和 “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有一个共同的功能: 都是后面许多内容的铺垫。前者为宝玉的处事态度和怡红院内的矛盾做铺垫;后者以王熙凤作铺垫 一一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二铺,待精明能干、心狠手辣铺垫完毕之后,作者就集中笔力写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和弄权铁槛寺了。
2 王熙凤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所见到的第一个主子,刘姥姥眼里王熙凤穿着华贵,气质高傲,并且“ 端端正正坐在那里 …… 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 在穷亲戚面前,她的表现不冷不热,显得是这样的高贵,这样的矜持,这样的庄严,可谓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说话时,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抹舌咂嘴地道谢。凤姐笑道“ 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① 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到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言下之意你算不算我们家亲戚呢? )② 二则外头看着虽是轰轰烈烈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③ 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回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 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①若论…… 但是家事太烦+ 太太上了年纪+我近来刚开始管这些事,有些亲戚不知道,所以没能主动照应你。 “若论…… ” 是客气话虚晃一枪,重点在“但是…… ”,从客观原因入手,把两个管家人一一 王夫人和自己的责任摘的干干净净。整体而言,入情入理,滴水不漏,体现了凤姐的善于辞令和贵族大家的处事智慧。
②二则外头看着虽是轰轰烈烈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吧。不炫富,就不会招致仇富,被接济者就会感恩。
③老远来+头一遭 + 可巧昨天太太给丫头们做衣服的钱, 我体谅你大老远来,头一遭,您要慎用我对您的体谅,我家的银子并不是多的没有去处,也不存在额外的结余,我给您的钱是我和我的丫头们做出了牺牲。整体而言,我们的体谅和慈善是有限的,贾家不会成为您的提款机,您要慎用您的请求。总之,这一场富人的哭穷,讲的太高明了,连刘姥姥听的都以为没戏了。
④ 20两银子很重要,凤姐谦辞道“暂且给孩子做件冬衣罢”,她说一件冬衣的钱,其实是刘姥姥一家全年的生活费。再拿了一吊钱,这一串钱,雇了车子坐吧。如果王熙凤不拿这一吊钱,刘姥姥同样会很感激她。但贫困惯了的刘姥姥可能就舍不得从这二十两银子里面拿出一小块碎雇个车,她会带着板儿一步一挪地回家。但是王熙凤就想到了,一个善念,这么大岁数一老一小的,给你一串钱坐车回吧。冥冥之中,王熙凤这一吊钱,也表达了岳母对未来女婿的慈爱。穷小孩板儿,将来会是王熙凤的女婿,王熙凤现在给板儿度过饥寒的钱,板儿将来要照顾王熙凤的女儿一辈子,这是他们之间命中注定的缘分。看第五回中巧姐的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非常明确,王熙凤偶然积了阴德,将来她的女儿巧姐不至于下场更惨,被刘姥姥救了,嫁给板儿为妻。
二 从刘姥姥开口求帮,到王熙凤真正给钱,插进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贾蓉借炕屏,一件事是安排刘姥姥吃饭,作用是什么?
刘姥姥刚想跟王熙凤开口,就听到二门上的小厮说,东府的小大爷进来了。凤姐忙止住刘姥姥,别说了。就问,“你蓉大爷在哪里?” 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刘姥姥这时候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藏都没地方藏。凤姐就笑了,“ 你只管坐着,这是我侄儿。” 刘姥姥就扭扭捏捏地在炕沿上坐了。
贾蓉来干什么呢? 贾蓉奉贾珍之命向凤姐借玻璃炕屏。炕屏是王子腾夫人送给凤姐时髦的、进口的、华丽的摆设。喜欢摆谱的贾珍就惦记上了,借口他要请个要紧的客,派贾蓉来借。王熙凤知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个贾珍从小跟凤姐那是论哥哥妹妹来叫的,她知道贾珍来借高档进口的奢侈品,他是只借不还的。凤姐就不想借给他。就耍了个心眼,“ 迟了,昨天给别人了。” 贾蓉就软磨硬泡,嘻嘻的笑着,在炕沿上半跪道:“ 婶子若不借,又说我不会说话了,又挨一顿好打呢。婶子只当可怜侄儿。” 贾蓉就这样玩笑般求凤姐,有些死缠烂打,凤姐的举动和语言,不再是高高再上的长辈,俩人倒像平辈般半开玩笑略生暧昧,也可见凤姐喜欢贾蓉,果真,炕屏借到手,贾蓉欢天喜地的走了。
正写着刘姥姥呢,贾蓉进来插一杠子,为什么?这是作者的惯用技法,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第一天早晨点名时,有个女仆迟到了,在王熙凤宣布处罚措施之前,也插进了好几件小事。一是文似看山喜不平,二是让读者体会当事人的窘迫,干在那里,旱在那里,满面通红,汗透衣衫。贾蓉借炕屏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第五回中暗示贾巧姐最后结局的曲子 《留余庆 》写道 : “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贫,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狼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贾府败落,王熙凤唯一的女儿巧姐被狼舅奷兄卖入青楼,狼舅是王仁,奸兄是谁?是巧姐哥哥的人有贾贾蔷贾兰贾。根据判词狼舅奸兄和刘姥姥是对立的,而此处王熙凤周济刘姥姥20两银子时,插入贾蓉借走了价格不菲的炕屏也构成了对比; 王熙凤对刘姥姥是端着架子说话,打着官腔摆谱,对贾蓉是亲近、亲密,这也是种对比。作者写作构思往往留下伏笔,故此可推断“ 奸兄 ” 最大的可能就是贾蓉。
王熙凤安排刘姥姥和板儿吃饭,除了有待客周到、善意外,也是趁这个当囗让周瑞家的去讨取王夫人的示下: 刘姥姥是什么亲戚,以前的交往情,这次如何处理。由此可见王熙凤办事的慎密。
由上图知,贾蓉才是王熙凤的侄儿,板儿按辈分排应是王熙凤的孙儿辈,但刘姥姥在王熙凤面前却一口一个“ 你侄儿 ”地称呼板儿,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以为是更好烘托人物身份,还有对比和强调,一方面是形容刘姥姥初次见王熙凤后的紧张,反而不会说话了,可能出现的口误,另一方面借自家板儿这个虚提的“侄儿” 反衬对比真侄儿贾蓉,凤姐对这两个“侄儿” 明显不同的态度,反映人物性格,把这个口热心冷的凤姐写活了,不仅让她的声态笑貌跃然纸上,而且对她的娇贵、虚伪、善于机变、巧言令色的本质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附: 有趣的人名
板儿 :
伴儿的谐音,是刘姥姥的伴儿。荣国府时伴着刘姥姥,刘姥姥寻求贾府周济时以板儿当借口,心情紧张时往前推板儿,让他给人磕头行礼,对板儿时而还会一巴掌,训斥孩子的同时,其实也是骂自己给自己壮胆。
平儿 丰儿:
王熙凤的两个丫鬟,“屏风 ”的谐音。在下一回贾琏戏熙凤时,她二人就起到充当屏风给凤遮挡春色的作用。
2021--7 风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