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学生一样阅读

昨天的学习证明了我的一个设想,我们的阅读应该像学生一样,如果用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观点,一说到读就是指捧一本课外书。

我们是应该和学生一起学习阅读的,这主要因为以前的教材,在阅读上没有任何作用,他们支离破碎的那些观点,藏在一本有一本教材中间,就像散落在天上的繁星,没有人会当回事的。

但是部编本教材,却在这里迈进一大步,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帮很多老师补一补,我们需要更加有策略的读书。

比如说我吧,原来就是在吃书,说真的书没少读,基本上做到了手不释卷,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十几年来读了二十多遍。

可是我得到了些什么,常读常新啊,还是我的阅读只是为了那个二十多次,读书是要破万卷,还是要留下些自己的影子,看似毫不矛盾的问题,到我这里就是两个极端的样子。

走马观花和毫无方向的阅读,不单单是因为习惯,更多的还是在于方法问题,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批注阅读,什么又叫专题阅读。

在我去年还没有走进这些教材的时候,我的认知是一片模糊的,现在教材里边说的深入浅出一看便知,有操作方法有基本理念。

不只要大家会做,还要告诉大家怎么来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来做,这是每一个希望阅读的人都最最需要的,我们必须努力。

为什么说昨天那个讲课老师又一次提到了这些,他的指导同样是具体的,他在讲到校本研究的时候,很随意的说了几句。

说到了他的成长过程,以及在成长中自己和学生在一起,所经历的成长故事,这里边就有了阅读指导,他说他的阅读是和学生一起的。

让学生读的书,自己必须先读,有时候自己需要先读两三遍,读完就做出阅读指导,然后是阅读推进,最后是阅读分享。

我在这里边想抽出他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必须有读书的基本功,应该尽可能读更多的书,更加专业的读书。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不谋而合的地方,我们应该用相同的姿态阅读,和学生同时学习部编教材,做更加深入和细致的阅读素养提升。

还有就是阅读应该包括对教材的阅读,我们教师必须对每一篇文章有自己的阅读过程,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自己要首先会背。

不应该对教材做无视化处理,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基本方向,语文其实是没有深浅之分的,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春》经典了多少年。

这是读多少《读者》也不可能遇见的,好的文章在于吸收和建构,把他们放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和学生一起阅读,就要保证自己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读同样的书,这对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创造性演绎。

我们教师未来就在一本教材,比如说儿童诗吧,打开现在的小学教材比比皆是,还需要找那些差强人意的东西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像学生一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