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于稀缺心态

      第一次读《稀缺》这本书,是当成了畅销书和鸡汤文,匆匆草草地浏览了一遍,划了一些重点句,就搁在一旁了。前几日把《稀缺》重读了一遍,才意识到这是一本基于人的心理分析所作的经济学好书,这回把书中核心概念、主要观点细细地咀嚼了一遍。我花两天的间隙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被它直击心底。天呐!这本书的作者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他们提出的概念,居然对不同人群不同状态下的稀缺,具有惊人的、高度的解释力。我是很长时间都在说寻找自己的人,但这种寻找徒劳无功并没有给我满意的答案,这本书,比镜子更加逼真地反映出自己活在稀缺状态下的样子,活脱脱地让我从中看到了自己。

      一、人人都注定存在稀缺,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时间,可能是情感,可能是健康,等等。每个人稀缺的客体和程度是不同的,说到底,无论你是活在什么阶层,哪个人生阶段,稀缺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人人都不可能摆脱稀缺,问题是,越是时间自由、财富自由、精神自由的人,越不容易陷入稀缺心态,可以享受从容、安稳、富足的生活,把握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提高主动驾驭、规划和执行的能力。那些在时间、财富、精神上都不自由的人,不仅要承受更为严重的稀缺,更为糟糕的是,不知不觉之中会陷入稀缺心态,这才是制约人的根本。

      二、好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包容性和解释力,提出一个好的概念,能够为广泛领域中形形色色看似并不相关但本质上具有共性的现象、行为等,提供统一的解释框架,构建一个最大公约数。比如《稀缺》这本书中,由于稀缺造成的“稀缺心态”、“管窥效应”,由此需要进行的“带宽管理”,避免生活陷入“杂耍”等,同样发生在穷人对物质的稀缺和富人对时间的稀缺上。

      三、假如你体会过这样的感觉:自己仿佛是被罩在玻璃罩里的苍蝇,无论飞到哪里,都是碰壁,一心想要冲破障碍解脱出来,却无论如此也无力挣脱现状。而我对这样的状态是有过身临其境的感受的。我想人们说的瓶颈期、高原期,苦闷程度都抵不上这样的体验。因为这种苦闷恐怕连个方向感都还没有。

      四、认识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前提,了解稀缺的本质才能真正走向充裕。真正把问题搞清楚,了解彻底,而不是一知半解,含含糊糊,并不容易。搞清楚问题发生的机理,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颇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随时清晰明了了。

      《稀缺》是值得少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值得捧读,从中读懂自己的一本好书,让我们身在稀缺,同时免于稀释心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免于稀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