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两年前吧前,厦门大学的学生完成了一组实验:在同一路口摆出不同语气的交通警示标语,结果显示祈使语气的传统标语,如“请走人行天桥”效果最差;一般性禁令如“禁止横穿机动车道”次之;而最“简单粗暴”的警告“你丑你横穿”效果却最为显著,行人横穿率直降三成。

其实,此结论表述不一定准确:行人不是吃“简单粗暴”的生硬,而其实是——笔者这么认为——是因了其中那个“丑”字。 这年头是个颜值社会,谁也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丑”,“靓女”,“小鲜肉”,“美男”大行其道,微信,手机qq,泡泡里的头像一个比一个精致漂亮。如果有人将颜值的高低与其学历及收入做一个对应图表出来的话,相信“颜值”的威力一定是大过学历的。 这才是“你丑你横穿”的魔力所在。

回想笔者还是个农村娃的时代,村里的小孩子,不论男女,带“丑”字的乳名实在是不少,比如“丑娃”“二丑”“丑子”“丑女”“丑奴”等等,叫惯了之后,不仅不觉其丑(本来就不一定丑),反倒觉得很亲切。忽忽数十年过去,你去调查一下,乳名也好,官名也罢,你看看还能找出一个“丑”不?

行文至此,笔者灵感忽来,想举出一两位名字里带“丑”的历史名人来给文字加点浓度,可脑子里过了一圈,竟然一个也没。看来嫌丑喜俊也是一个传统。

或曰:三国大将文丑不就是其中一个吗? 这厮笔者倒是也想到了,但同时也立即否定了,回到三国时代的话,那名儿人家叫“文丑”而非“文醜”,类似的名字还有公孙丑,魏丑夫等等。一般说,这些“丑”人要么出生于丑年(属牛),要么诞于丑时,就像先前村子里生在树下就叫“树生”,没及回到自家炕头就生了叫“路生”,逆产呢就叫“寤生”一样。

干脆再明确一下吧,现在简化字里“丑”其实包括了繁体字里的“丑”和“醜”二字,前者为序数词,通常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时,跟外形寒碜,面目碍眼等等的意思一点关系都没;“醜”呢则与“美”或“俊”相对,例如“丑(醜)陋”“丑(醜)恶”“丑(醜)媳妇总得见公婆”等等。 “醜”很有意思,酒鬼也,大概是说喝醉酒后的样子就是丑吧。不知白酒品牌里,前两年大做广告的“酒鬼酒”可想到了这一层没。

中国传统戏曲行当里“醜”可是一个重要概念,譬如彩旦也叫“醜旦”。只后来“醜”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丑”,也不知嫌弃其醜呢还是觉得笔画繁琐,反正是“生旦净末醜”成了“生旦净末丑”,须知这可是早在解放后汉字简化前数百年前就发生的一个悄然变化。当然,具体时间就难以考证了。

以下为了行文方便,“醜”也罢“丑”也罢统统记作“丑”。“丑”分“武丑”和“文丑”,“文丑”也叫“小丑”(后来借用为马戏团演员的代名词),借用到生活里,“小丑”成了一个极具嘲讽意味的詈骂词,带有滑稽可笑和难登大雅之堂的意涵,例如“跳梁小丑”就是指难成气候的,丑人多作怪的小人物。

稍对中国近代史有了解人士都知道“《苏报》案”,1903年,章太炎写出轰动全国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其中的一个小花絮是,章文里居然有“载湉小丑”之类的话语。这下麻烦了,“载湉”可不是阿猫阿狗,人家是光绪皇帝呐。章太炎于是很快被清政府逮了起来,罪名是“大逆不道”。 “《苏报》案”在租界区的法庭上由清政府的代表和洋人法官共同审理。庭审开始,章先生不慌不忙:“不错,《苏报》上的那篇文章确实是我写的,我是写了‘载湉小丑’,可是,我并没有辱骂皇上啊!冤枉啊!”    “啊?!你自己都承认了,还喊什么冤枉?!”

章太炎理直气壮:“我当然冤枉!我的确写了‘载湉小丑’,可你们分明错会了意,‘小丑’这个词是指‘小孩子’,什么时候成了骂人的话了?真是岂有此理!别急,且听我慢慢考据”——别以为学古文、读旧书只能把人读成孔乙己,也别以为训诂、考据之学都是枯燥无聊又不好找工作的学问,这些东西在关键时刻可是真能救命的!章太炎在法庭之上,引经据典,舌璨莲花,考证“小丑”一词的本义,最后得出结论说:“‘小丑’的意思是‘小孩子’,怎么能说是骂人的话呢?”

原来说别人是“小丑”不算骂人?!庭上诸公面面相觑,虽然有心反对,可在考据问题上谁又能辩得过章太炎呢?章太炎逃过一劫。

哈哈,法庭本就是个咋呼人的地方,并非做学问的雅舍,章的这一番“小丑论”实际是蒙人的,不能算数。“小”本身千真万确就是鄙视,“丑”呢更是表示厌弃,明明白白,合起来就是一句十足的骂人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