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悬疑遇上历史

悬疑的背后是一段屠杀犹太人的悲剧,音乐承载的是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题记

                                                        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拿到一本书,我总是喜欢看别人给的评价,或者是写得推荐语。“这是一本看完想要看完烧掉的书。”我有点难以置信,一种想要亲身检验的想法立刻浮上心头。把手中繁忙的工作停了下来,想要看看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一个女乐手在一家古董店买到了一首名叫“incendio”的曲谱。当她弹奏这首曲谱,总有一些怪事发生。第一次,女乐手家里的猫死掉了。第二次是女乐手认为自己被女儿用玻璃碎片攻击了。因为女主人公的母亲患有精神病,摔死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女乐手认为女儿遗传了这种残酷和暴力的基因。就多次带女儿去医院检查,但检查结果并没有发现女儿有何异样。而女乐手的丈夫则想法相反,他认为女乐手患有精神病。女乐手开始怀疑是曲谱的问题,曲谱上地址,让女乐手及其闺蜜远赴意大利调查这首曲谱的背后的故事。事情开始追溯到二战时期,天赋过人的小提琴手洛伦佐一家人因为是犹太人身份即将送到波兰处死。军官想要用音乐的声音掩盖犹太人被处死的声音,他因为过人的技艺所以被留到集中营拉小提琴。在集中营里他留下了这部作品。后来二战胜利后,这首曲谱被军官带出来。由于军官的孙子当时正在竞选意大利的总统的位置,军官家族害怕自己纳粹的身份被暴露,开始了寻找并杀害女乐手之路。博物馆管理员的帮助成功让女乐手躲过一劫,并且也将真相公告天下。同时女儿“伤害”自己的谜底也揭开——脑中肿瘤的存在影响到了女乐手茱莉娅的思维混乱。

故事里,我对洛伦佐和劳拉有音乐天赋却因为时代的悲剧不能表现而惋惜;为两个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难过;为洛伦佐幸福的一家人选择了相信而不愿意离开而气愤;为劳拉和她的父亲做了善事却落得的下场而揪心;也为这首乐谱揭开了这个事件的真相而欣喜。虽然故事是虚构的,却让我感到一种真实的感觉。就像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看到墙壁上写着“卡奇莫多”而撰写的整个故事一样真实。当悬疑故事遇上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会使故事更加有真实感。

小说中人物的名字也烘托了本文的主旨。如洛伦佐的父亲布鲁诺。 这让我想起了文艺复兴时期,宣扬“宇宙无限大”的宗教和哲学家布鲁诺。他坚持自己的观点, 宗教法庭判其犯有异端罪,于1600年在罗马鲜花广场被处以火刑。 二者的相似之处体现在性格上的固执己见以及离世的方式。小说中的主人公茱莉娅是一名音乐家,对应着美国茱莉娅音乐学院。而小说中,“incendio”曲谱被演绎的形式是弦乐四重奏。莉亚弦乐四重奏是一只1946年在纽约茱莉亚学院创建的古典音乐弦乐四重奏乐队。 一本精彩的悬疑小说就在微小的细节里埋下了伏笔,等着你来挖掘。

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我想我找到了想要焚烧这本书的原因。这是一段让人不敢想象画面的历史。高中的一篇课文让我印象深刻,篇名是《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这是新闻开头。可以想象现在有多么阳光明媚,以前就有多么灰暗残忍。奥斯维辛集中营建于1940年4月27日,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超过九成遇害人都是犹太人。

对二战的基本认识大多数来自于历史课本一个个历史数据、原因和影响,我也从未深入思考过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种族的问题真的有那么难以跨越吗?同时,就算也矛盾非得采用这种残忍的方式吗?这段历史和现在浪漫且让人产生遐想的欧洲有着鲜明的对比。在知乎上,看了各路大神的分析。渐渐明白了深层次的原因。只愿这段悲伤的历史不再重演。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悬疑遇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