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芜湖长街
芜湖长街形成于明朝中叶,明万历三年(1575)芜湖古城在宋城改筑砖砌城墙时,曾“画长街于城外”,此后西门大街,又叫西外街,或长街,沿青弋江由东向西不断扩展一直延伸至两江交汇口,全长7华里;至晚清时,拆除西门“弼赋门”,长街便和城中的魚市街、薪市街等相连,一直伸延到江边宝塔根(中江塔),长度增长至10华里(含长街巷道),由此号称的“十里长街”而非虚名。自宋历经明、清、民国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皖东南最具规模且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历史老街。
长街是条十里街市。所谓的长街大市,原在宋城之内,明代建都北京后,户部设置芜湖关,官府文书传送,朝廷官员往来,往往通过江口,再抵达县衙,故修建一条官道,便于人马通行,因此在江口建造了接官厅,并设有官驿站,以便送往迎来。这条官道既是青弋江的堤岸,又是防洪设施,一举两得。官道两旁,成了开店设摊的好地方,逐而形成街市。街市起始于宋末明初,繁盛于清代。街市的喧嚣、热闹、繁荣盛况,《芜湖县志》(嘉庆版)已有记载:“十里长街,阛阓之盛,甲于江左,城中处市廛鳞次,百物翔集” “市声若潮,至夜不休”。
随着长街商业的逐渐繁荣,清晚年时,芜湖警察厅为了便于编制户口,加强社会控制,于民国初年将长街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称“上长街”“中长街”和“下长街”,并于上世纪30年代初将“弼赋门”和城墙拆除,使长街和城中鱼市街、薪市街相连,西抵江口,长度由七里增至十里。上段即上长街,东起西门口西至状元坊,西内街至鱼市街一段,芜湖人还习惯把它叫做长街头;中段长街起于状元坊向西至宁渊观止,该段是长街中商家店铺最多也是最集中的一段,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几乎没有一家不是开店的,最多时店铺曾达300余家;下段的长街东从宁渊观西到寺码头止(即宝塔根),全长200多米,宽约4米,相比中长街短了许多,门店也少些,但却是一条芜湖金店银楼最多和最为集中的街道。
整条长街店铺林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房屋之间尚有多条横向的巷道。长街南面偎依青弋江,巷口直通河沿,北面巷子则连通二街,它们皆属长街商业区。
旧城改造前长街的店房大多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修建的。从古至今,中国的生意人特别讲究店铺的门面装饰,店面即为脸面,因此对店面装潢非常认真。长街的大店门面通常为石库式门楼,三间开门,宽大高耸,飞翠流丹,以广招揽。
在长街的面楼中,最富丽堂皇、奢华之极无疑是1864年由宁波人朱绵棠由汉口来芜湖下长街建造的 “宝成银楼” 。 宝成门楼,飞檐翘角,伸向街心上空;石库式大门上,雕刻华贵楼台图案,高挂金字招牌;店堂着色,全部楹、柱、门、窗、屏、几贴金,描龙画凤,金碧辉煌;茶几陈设,一尘不染,使顾客有脚踏店门,尤如跃入龙门,有身价倍增之感觉。
“张恒春”门楼是长街街市中最富特色的,它仿照北京同仁堂样式建造。城阜高墙,石库大门,金字招牌,宏伟壮观。店内双面柜台,陈设典雅,楹联匾额书画,均出自如米芾、唐驼、于右任等名家手笔,“张恒春”招牌三字,据说是清朝石秀峰手笔。古雅牌楼式样中,以雕砖刻木,油彩重色为多。其中福、禄、寿三星神像,栩栩如生;店堂内金字黑漆招牌高悬,闪光耀眼;店内柜台大都横列,摆放设置视店面大小而定,有东西方向面对面的,有呈“门”字形摆放的,还有的商店为了美观,将柜台设置成“L” 字形,在柜台后面两端又竖立两个圆柱,上面直书“货真价实”,另一书“童叟无欺”或“财通四海”“利达三江”“价廉物美”“招财进宝”等字样,大店的这些招牌匾额,多出自名家之手笔,有武进唐驼的颜柳体、于右任的行书,还有其他名人的,这种名家题匾,既可招引顾客,又为店家增添了光彩。
作为街市,十里长街有着极其鲜明的独特商业特色。和芜湖周边著名的高淳老街、徽州老街等相比,芜湖长街最长,但主街(巷道除外)却没有客栈、茶楼、浴室、照相馆、戏院、医院等服务性行业,这是芜湖长街区别其他老街独特的商业特点。但是,凡是经营与人民百姓生活相关的各种所需日用品,长街是应有尽有。主要的百货、绸布、杂货、中药、西药、酱坊、烟酒、陶瓷、铁器、铜锡器、秤店、香烛、笔墨、纸张、书店、银楼、皮货、鞋帽、钱庄等一样也不少,正如《芜湖县志》云:“长街百货咸集,殷实商铺,尽萃于此。”各行业商店,货物充足,花色品种齐全,交易额大,生意兴隆。除门市销售之外,门店内后坊内还进行商品加工和制作,兼做外埠的批发,这就是长街大多数商店前店后坊式的经营主要原因之一。
长街的经营户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外地的富商,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商品信息。这些外地人,生意路子熟,有经验,办法多,交易越做越大,销路越推越广,整条街市也因而兴旺起来。
外地商人睿智聪明,为了增进乡谊,共同发展,他们还在芜湖设立了各自会馆渐而形成帮派,如徽州、曹州、湖北、湖南、江西、山西等会馆以及四明公所等。徽州帮长于经营皖南丝、茶、竹、漆,大都还长于徽墨及典当钱庄;“泾太帮”长于经营纸张、酱坊、布匹;江西帮长于经营瓷器、中药、夏布;江浙帮长于经营绸缎、银楼、钱庄、百货、西药;宁波帮长于经营五金、五洋;山西帮长于经营药材皮货等等。他们均为内行,各有各的门道,各做各的生意,互不非议排挤,故而财源滚滚。这些行家是十里长街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翻开长街自明代以来的商业发展史,街市的兴衰经历清晰可见,繁盛衰落交替波行:街市的发展兴衰与当时的国家时局同步,与国家共命运。真可谓“街市朝朝暮暮,命运起起落落”。
清咸丰元年时,长街因太平军农民自广西起义,横遭一场兵火浩劫,破坏殆尽,直到光绪二年(1876),中英签订《烟台条约》,芜湖辟为通商口岸,镇江米市移至芜湖,江城遂成为闻名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长街才复兴起来,长街商区因有利于米市经营,其繁华程度不减当年。此时的长街,除少数达官贵人的公馆外,大多的商号、店铺、作坊,经营着百货、南北杂货、五金、棉纱、布匹、金银首饰。其中著名的有胡开文笔墨店、汪永春药店、张恒春药号,还有以烹调牛羊肉擅长的金隆兴菜馆,和别具风味的顾顺兴酱园,这些都是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此外,还新增设了“五洋”杂货店,经营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洋皂(肥皂),洋烟(香烟)洋伞(雨伞)、洋纱(棉纱) 洋玻璃等洋货。洋货充斥长街市场,无疑又给芜湖涂上了一层半殖民地的色彩。
自明万历三年(1575)至清咸丰元年(1851)共276年,可谓长路漫漫。其间长街街市实为闭关自守式的民族经济发展时期;从清同治三年(1864)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的70多年中,是长街商业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的特点是商家云集、名店遐迩。据有关记载,截止抗战前,长街几乎集聚有几百家商号名店,不乏百年老店多家。长街商业以百货为主,且大多是资金雄厚的殷实商户。其中百货业商号有:三友实业社、大中华橡胶厂芜湖发行所、黄恒生和大元福;西药店有:五洲大药房、中法大药房和中英大药房;中药铺有:张恒春、汪永春、王太和、满江春等多家大药号。什(杂)货有:单瑞来、同裕元、鸿泰源、王大隆和凤大兴。纸张店铺有:范隆太、王润记、春生恒、文华堂。书店更有闻名全国的五家名号书店,即: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中国图书社和文富山房等。
长街的金店银楼非常多,被称之为芜湖的“金融街”,声名远扬,尤其是在只有200多米长的下长街,居然集中有四五家银楼。“金店银楼下长街”民谚就产生于此。据统计,芜湖最多时有银楼34家,其中较大的有老宝庆、老宝成、老同庆、老天宝、九方霞,还有江苏人开的老凤祥、天宝成、新天宝、丹凤、宝庆和本地人开设的老包鑫等。银行业著名的有:上海银行、安徽地方银行;据统计,从1911年至1920年,长街就有钱庄28家,大小不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久余、长余、承余、元康、单瑞丰、西合泰、同和、兴大、厚丰等;28家钱庄中以徽州帮、扬州帮占多数,合肥、青阳、太平、江西、湖北和本地人占少数。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徽州帮“久余”经理朱晋侯,“元康”经理舒紫封,扬州帮“兴大”经理黄养之,青阳“承余”经理宁松泉等。独资经营者有:承余、西合泰、单瑞丰、同和、厚丰。资本雄厚兼营他业者有“西合泰”兼营“ 萃升恒号”纸业和“泰来恒号”锡箔业;“单瑞丰”兼营杂货业“单瑞丰号” 等。除了兼营外,“久余钱庄”于1925年还在中长街宁渊观巷口拨款10万银元创立了商办“安徽银行”,“久余”占其总股金额50%,朱晋候任经理。“兴大”钱庄经理黄养之曾兼任“上海银行”芜湖分行行长。此外还有不挂招牌营业的一些地下钱庄,不在此数。
长街的酱园业享有盛名,主要是芜湖酱油、酱菜特别有味道,其中顾顺兴的酱菜和王怡泰的酱油干子和臭干子,很受市民欢迎,尤受合肥一带的江北人青睐。酱园业多是前店后坊,自制自销,批发为主,远及皖南各县镇。长街酱园不下十几家,有广昌、广泰宏、大长、王怡太、红星、新昌、顾顺兴、王昌大、王荣泰、顾顺兴西店等等,各家各味,各有特色。
长街上有多家销售安徽乃至全国各地的茶庄,著名的商号有泰丰裕、南记茶庄、德丰、永春等。旧时,长街上有多家类似现今“土产日杂公司”的商店,经营日常生活中锅碗瓢盆等家用瓷器和瓦锅、坛子、盆子、煤炉,尤以烧柴炭的江西炉子最为畅销,还有宜兴产的紫砂花盘、铲子等日杂用品的商品,其中有名的店铺有,铜锡器的:谈涌茂、福茂恒、顺太;陶瓷、铁锅店有:吴谦泰、程合兴;剪刀店:赵云生;香烛店:濮恒昌、刘义太;旱货店:王裕兴(竹藤棕麻) ; 油漆:同泰永;秤店:范正椿;肥皂店有:生产铁锚牌肥皂的“上海肥皂厂”和生产肥皂、甘油、雪花膏和哈蜊油的“华福化工社”,其中,华福生产的雪花膏和哈蜊油,没有漂亮的外包装,可自带空瓶散装出售,但却货真价实,很受江城女士的欢迎,是当时芜湖城里百姓最实惠的冬季护肤品。此外 “妙香室”花粉店也是老城妇人们经常光顾的商店。
太平天国后,长街还新增了一些专门经营洋烟、洋火、洋钉、洋皂、洋伞等 “五洋”商店,著名的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芜湖分公司,亚细亚煤油经理部;酒庄有:聚兴益,天增裕;绸布店有:永丰裕、共兴、崔玉记、均益祥、庆泰祥、胡祥发;丝绒店有:朱复、慎太和;估衣店的,庆大;盔头店的:周万九(出租戏具、戏服;孝服、棺罩)。
芜湖鞋帽业自古兴盛。据史载,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之前,芜湖本埠有“天福斋”鞋帽店和几十家绱鞋个体户。后来,天津人刘文魁兄弟仨从上海来到芜湖,在大花园创办了“魁升斋”鞋店,生产销售品种齐全的布鞋,做工考究,质优物美,畅销各地;民国二十六年(1937),河北人侯剑峰在芜湖下长街62号开设了“侯运记帽店”,经营各类帽子100多个品种,有棉帽、坤帽、瓜皮帽等,同时还生产草帽和防雨帽,是芜湖颇有名气的帽子店;笔墨店老号有沅记胡开文;长街上染坊很多,主要集中在中长街一段,著名的染坊有聚兴祥等。二街上有一家“立大”洗染店在芜湖也很有名,据说为了表示立大店和长街上的染坊不一样,特地在染坊的“染”字上多加了一点。长街虽没有饭馆、酒楼,但却有牛肉馆,金隆兴便是其中最著名的老字号。
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公私合营期间)的10多年时间里,长街的街市也曾出现过一段繁荣的“盛市”。但好景不长,60年代初期因三年自然灾害和受“重工轻商”“打击偷机倒把,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思想的影响,长街街市又一次地頹废衰落下来,1964年街市彻底闭市,后又因 “文革”原因,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长街才得以重新开街。
1985年3月,市政府决定重新恢复芜湖长街街市,并正式将长街名命为“芜湖市长街小商品市场”。芜湖长街迎来重生。在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长街的商业气氛迅速高涨起来,很快长街小商品市场的喜讯就像长了翅膀飞传到相邻市县的四乡八镇,长街一下子脱胎换骨成了芜湖的“义乌”,成了皖东南小商品的批发中心,并出色地完成了市政府要求二年内将长街打造成像武汉“汉正街”那样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目标。到了90年代初,芜湖长街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皖东南小商品集散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在仅有810米的上长街和中长街路段,就有店铺700余户,市场年批发额高达8000万元以上。长街的街市盛况不仅推动了芜湖经济发展,而且还成为芜湖对外开放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有盛就有衰。长街有两次残破衰落时期,均发生在两次大的战乱中,第一次发生在清咸丰元年(1851)到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大规模的反清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商业受到极大冲击。长街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抢劫和杀戮;第二次是1938年至1945年日寇占领芜湖期间,长街经历的又一次大劫难,日军罪行罄竹难书,特别是1937年12月,日寇对长街等市区5天的狂轰滥炸、烧杀、抢夺,被屠杀市民达千余人。长街殷实商户纷纷携资避难,街道被炸,店房被占,货物被掠夺,街市虽非全毁,却残破不堪。
长街历经数百年,既经历过明、清两朝的封建帝制,又经过军阀混战、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和全国人民反抗入侵伟大斗争的民国时期。整条长街建筑年久失修、陈旧不堪,整条街的房屋墙体破败、斑驳有加,青砖外露,漏风漏雨;尤其是砖木结构建筑,门窗凋敝、剥蚀变腐,几乎成为危房,电线老化、火灾隐患随处可见……
1993年3月,市政府发布《关于建设保护长街的布告》,全面恢复长街,把扩大小商品市场建设与芜湖旧城改造相结合,彻底整治并改变街市自重开后长期摊位密集、露天占街、骑路经营、无序丑陋的经营方式。为此,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扩建长街小商品市场建设指挥部。
90年代初,芜湖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长街的拆迁几乎与旧城改造同时进行,尽量保持住了长街的原有历史风貌。留下了上长街西半段和中长街全段的道路,为与整座城市布局相匹配,拆除下长街,新建了“新百大厦”“商贸大厦”和“百隆商城”,既保留了芜湖宝塔根处“夕阳塔影.漁舟唱晚”二江交汇口的绚丽风光,又为芜湖增添了现代化的恢弘新貌,靓化了芜湖,又美化了古城。
转至《中江文史》范守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