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在身边,很多人都在读书,虽是若有如无的读着,但得到的是隐性的滋养,或许有时候读过的书在时间的沙漏里会慢慢遗失,可是生命曾经被润泽了,洗涤了,也就洁净了。在平淡的日子,他们的眼中,他的顶上有了一种美丽的光。

读书的人见多了,高雅的读着会有很浓重的仪式感,洗手,焚香,沏香茶,我喜欢这种像面对神灵的敬畏与虔诚,因为这种敬畏看书变得神圣。也有些家里到处散着书,乱中有序的散,在生活的每个节点都能触手可及,书俨然已成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读书随性自由惬意放松也是好。

这些天看过很多人在说着自己家的读书故事。她让自己四年级的孩子每天读一段陶渊明的散文,因为这长期的坚持,孩子可以无障碍地阅读明清小说,可孩子终究是孩子,某一个早晨,孩子读书可能厌烦了,赌气地说了一句:‘“这书我不读了,不是我现在老师让读的书。”女娃胖嘟嘟的脸上都是委屈。她不说话,只是等到孩子来央求扎辫子的时候说了一句:“这是你自己的事。”娃儿勉强把头发束起,看着她铁板的脸乖乖地自己盛早饭,终要去上学的呀,怯怯的说了句:“妈,送我去上学把。”“上学是你自己的事,不是我的事,自己走。”仍是冰一块,坚硬孤冷。最后娃只得去完成这晨间的读书任务,上学也就耽误了。也是这样的苛刻,这娃的阅读已然超乎我们的想象,其境界也难以评估,闲来练笔的文题竟是《红楼梦里的时间差》。

读书是一个长久的事,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宗教。而这需要从幼时的习惯开始,他每天送孩子上学,途中是单调的,特别是遇到人多车拥的高峰期,等待更是焦躁不安。六年级的娃总不能把早晨的时间白白费了,一本《道德经》一学期也就背熟了,虽说其中大意不可了了,但记住了就是一份财富,待时间来消化。

这样的阅读有着很大的成就感,可是最初的阅读总是生涩的,读陶渊明的孩子,读《道德经》的孩子,总是有着不情愿,逼迫么,强力是粗鲁的,也是最有效的,孩子度过一段艰难的时期自然柳暗花明,清风徐来。

更喜欢犹太人涂在《圣经》上的蜂蜜,婴儿翻书后吮吸手指的记忆里,阅读就与美好的事物相连,正如宋真宗励学篇中所言“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这绝不是功利,只是追寻光亮的前方。前段时间听高秋凤老师谈家训,她说家训不宜繁杂,三两条足以,其中不可少读书二字。她总是在生活中让孩子的阅读与美好事物相连,青草地,百花园,艳阳天,杨柳堤,甚至间隔着一些美好的吃食,于是童年的阅读开始生动了。

没有诱惑的深情是理智,含有诱惑的深情在这里是爱的引领,是智慧闪光。

其实读书不仅仅是纸上,在生活里亦可,晚上对一位朋友说了一句贸然的话,被回了一短句“对于不在行的领域,不要诛心之论。”惊惶之余赶紧搜“诛心之论”得解: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我无心批评,只戏谑而已。此刻,得一词,甚幸。就纸上的书,今日读之少,可手机上下载了一个小软件“花伴侣”,于是在路上走得慢了,看见未名植株就驻足,认识了续断菊、钻天杨、早熟禾、细芦四样,一改往日睁眼一团迷糊之慌乱,心里是充实的。

我们不会赌书泼茶的雅致,也丧失了莳花弄草的闲情,但总要读着,鸡零狗碎的日子必有温度,幸福的滋味会喷薄而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