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和世界死磕到底!

图 | 网络

01

选择一条路死磕到底的人,总有一种让人想要仰望的该死魅力。

豆瓣的创始人,阿北。

据他自己说,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搞不清自己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所以第一个网名起了「阿北」。

2004年,这个文艺男青年在豆瓣胡同的星巴克中,敲出了文青聚集地的第一版代码,甚至连名字都懒得想,直接用了街道命名—豆瓣。

那时一心想要做「公益文化」的阿北,大概也没想到,16年之后,豆瓣成了月活跃用户3亿的精神角落。

豆瓣经历过低谷,也几度被资本青睐。

换做别的运营者,拉投资还来不及,可阿北偏偏固执得要命,他拒绝一切可能让豆瓣商业化的事情。

于是,豆瓣被投资人列入了「假清高」的名单,甚至不客气地说道:“豆瓣这种,死又死不掉,上又上不去,说他两句,文艺中年的创始人还不高兴。”

投资人觉得阿北可笑,可我们觉得阿北温暖。

豆瓣PC端右下角有个介绍栏目,那里面的内容十多年来从未变过。

「自由、干净、每个人都能遇到“臭味相投”的朋友」,这是阿北的初心。

他做到了。


02

时至今日,豆瓣都只有一个投资方—挚信资本,挚信投过许多看上去不赚钱但对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生活很重要的项目。

挚信和阿北,在坚持做同样的事情。

最近看到一句评价阿北的话:「阿北不是老板,豆瓣不是公司」。

作为一个豆瓣多年的忠实用户,看到这句话的同时,心酸又温暖。

温暖的是,如今的豆瓣一如初建,豆友们在里面谈论电影、书籍、以及各种听起来莫名其妙,没有实际意义的话题。

我们可以畅所欲言,议论在其他平台可能会被删除的社会新闻。

LGBT人群可以大胆晒生活,秀恩爱,评论区清一色祝福羡慕,很少有人出言相伤。

聚集在这里的人,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能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心酸的是,阿北这种打法,豆瓣的发展注定有所限制。

市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豆瓣的用户最没价值。

因为文艺青年,只管热闹,不能变现。

可转念一想,这份心酸着实没有必要,因为阿北本人也不大在意。

一个把「初心」坚持到最后的人,自己在不惑之年想起,也会十分骄傲吧。

每次为生活妥协,都觉得人生索然无味。

可每次看见阿北这样的人,就又会燃起希望,你看,相对纯粹的理想主义,有人做到了。

不必那么沮丧。


03

情感寄托,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映射。

正因为如此,我喜欢阿北,喜欢曾经的罗永浩。

也正因为如此,我无法继续喜欢现在的罗永浩。

记得罗永浩开直播的那天,在办公室提起这个话题,我说老罗让我有些失望,当时有同事反驳我:人家这叫放得下面子,能屈能伸。

我没有接话。

首先,老罗赚钱还债,无可厚非,我也不觉得他做错什么。

只是,我曾经无比真诚地仰望过他的理想,那句「天生骄傲」和「漂亮得不像实力派」,至今都排在我文案收集册中的前十名。

正因为知道,他曾经为了自己那份不为他人所理解的「理想主义」付出了许多,如今为了「求生」所做的妥协,才更让人难过。

老罗没有错,因为他还有家庭的责任需要承担,不能任性到底。

阿北是幸运的,即便被无数资本嗤之以鼻,终究还有个擎信,推着他往前走,让豆瓣和用户,都可以放肆一点,再放肆一点。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特立独行到底。


04

豆瓣的运营者只要不是阿北,商业价值一定比如今高出不少。

可阿北做出的豆瓣,安静又温柔。

福楼拜说过:「科学和艺术在山脚分手,终会在山顶重逢」。

这个道理大概很多人都懂,但很少有人愿意放弃触手可及的利益,熬过爬山的过程。

白岩松有句话:「理想主义者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了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份子。」

现在读来,竟和固执的老罗对上了号。

如今这个被数据和流量裹挟着的时代,真正美丽的东西,好像都藏在偏远孤寂的角落。

要想走到那个角落,需要与世界死磕到底的勇气,也需要不可多得的运气。

而阿北,都有了。

一如他在豆瓣上的个人简介:「Less is more」。

豆瓣如此,生活亦如此。

总有人,以热气腾腾的生命力,在和生活死磕着。

或许不是你,也不是我。

但希望有一天,是你,也是我。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我们和世界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