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痛苦的通常是假命题,像一层薄雾一样遮在实相之上。虽是薄雾,却极少有人舍得拨开……
人人都是自己生活场景的蒙太奇大师。同样的画面,用不同角度在脑中去剪辑和拼凑,再配上不同的台词和解释,人们的感受会大相径庭。人们感受到的情绪和情感,多半基于自己脑中正在上演哪句台词,哪种判定,哪个信念更活灵活现,更理直气壮。
举个栗子,一对情侣争吵或分开之后,其中一人离开了两人共处的场景。留在原地的那个人觉得
“ta抛弃了我=我被抛弃了=我不被爱了=我不重要=我没有存在的价值,我好羞耻/我感觉不到自己存在,我再次陷入了生存威胁……”
于是这种恐惧令你崩溃 ,难以忍耐,你说“我放不下ta……我好痛苦”
你真的是喜欢和留恋ta人本身吗?事实上,你多半只是痛恨自己失去了一个佐证者——ta曾高度关注你,所以ta的存在证明了你这个人存在的重要性,让你觉得自己有珍贵的价值。所以ta一离开,收回了对你的关注和重视,你又必须重新面对原本你对自己的看法——在ta到来之前就早已存在你脑中的信念:我毫不重要,毫无价值,我感到羞耻,我不存在——这个人的离去,只是再次给了你一个重新正视这信念的机会。
存在感为什么重要?
“我被抛弃”——这个解读本身,是多么的自我中心和傲慢,好像别人的离开是处心积虑在制造一个抛弃你的事件,别人是如此看重你,想要故意令你痛苦。离开的人,或你认定那些促使ta离开的因素比如第三者,ta们都成了迫害者,你成了脆弱无助的受害者。
实际上,你越认定“我被抛弃”这个解读,越说明你在信念层面只在意自己是否重要,或你执着于自己真的很重要,因为连别人做出离开的这个动作,在你的信念中,都是在“为了抛弃你,让你痛苦”而行动。因此你看,连你选择了受害者位置,都是在极力的证实“我自己如此重要”。
价值感为什么重要?
为什么稍有风吹草动就令人抓狂。
或许答案即是,我们唯恐失去的存在感、价值感,及那些不再配合我们去证实自己存在和重要的人事物,只不过恰恰揭开了一个事实:这些感觉,是我们在存活过程中的虚饰,它们如此需要小心翼翼被呵护和保卫,恰恰说明了这些虚饰本身就不堪一击,是假。
永远不会失落和破碎的,才可称其为真,因此真实从来无需维护。
反之,一定是假的。因为,会变的,会失去的,怎么能称其为真?
真正在抓狂的,当然是试图将 假 维持下去的东西,抓狂,恰恰证明了这个东西是多么自认虚弱不堪——小我。
所以当我们抓狂的时候,恰恰也应该恭喜自己,因为又一次认出了什么是假的,就像排除一个无意义的选项。我们就无需费力去警惕和维护这个假,因为它根本无法被维护。
或许面对废墟,你会哀伤一段时间,甚至哀伤到疯狂,或至自己的身体死亡……因为不习惯面对被拨开薄雾之后的景象,恐惧真实。
什么在恐惧真实,当然是假本身。因为它不可能跟真实共存。
什么是真的?
当失落,甚至毁灭的场景激烈发生时,或许我们正在脱离更多的虚饰,脱离小我,更接近那个永不失落的真实。“什么是真的”,是一个终极的认识,只能自己亲自完成。属于无人可传达的了悟。
回到失恋这个生活场景中,当别人离开的时候,更接近实相的看法可以是:ta离开了你们曾经共同身处的生活场景,ta可能去了别的场景,你们共同的生活轨迹在推动你们上演了分离这场戏,仅此而已。对手戏暂停,你又像原先一样自己呆着了。毫不羞耻的自己呆着吧宝贝。你的轨迹也在自然的延伸中……
我们只是在光怪陆离变动的电影中假装参与演出的观者。生活常识让我们清楚,电影情节是假的,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画面上的灾难永远伤不到观众。
(参考 杰德麦肯纳的“灵性三部曲”著作;奇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