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土,思考社会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考

“十几年都生活在中国最普通的乡土中,我怎能不去深思它呢?”这是笔者写在《乡土中国》扉页的一句话。自然,立足乡土,思考社会就是阅读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了。

身为社会学家的费孝通先生,首先深入乡土进行实践调查研究,并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著作,这些都是实践总结的作品。之后在此基础上完成的《生育制度》及《乡土中国》是在理论上对社会结构的宏观分析,尤其是《乡土中国》,目的是以此为方向来发展中国将来的社会,如果不了解中国社会的过去,不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又如何来建设更好的中国呢?因此这是开启探索中国社会特点的一扇窗户。

虽然《乡土中国》是一部通识性质的书籍,但是费孝通先生在书中的每一章节均引述了社会具体实例,并运用了多向对比的方法来说明,相对于一般的理论性书籍,内容较通俗,贴近生活,便于理解,笔者在阅读中经常会自然联系到自己生活环境和阅读经历。

另外,《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典例也有它本身的优势。一直以来,高中生的课内外阅读都偏重于文学性的作品,鉴赏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思想性的社科类作品阅读较少,理解思辨能力较弱。这部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语言形式上都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

《乡土中国》的联想思考
《乡土中国》一共有十四章,从本质特点出发,从乡土特色、环境特点、人际关系、维持原则和社会转变五个方面由内而外地层层阐述,进一步对乡土社会深度解剖。

这五部分彼此紧密联系,第一部分中,乡土特色是环境、人际、管理的牢固基础,土地是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文中提及的“土地”不再是狭义的耕地,而是农业社会中的生产基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第二部分环境特点和人际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即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辅相成。乡土社会的特有的差序格局也催生了以礼治为中心的长老统治方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乡土社会以稳定为主要特点,但并不是绝对的静止,最终也会发生转变和变迁。最后一部分逐层阐述乡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转变。

《乡土中国》的联想思考

 

费老用譬喻将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进行了对比——柴捆与水纹。西方社会的个人和团队界限非常明确,如同一根根柴、一捆捆柴,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权利和义务上都是相同的,这也许与西方追求独立人格有很大关系。“家”就是一个狭小的概念,仅仅指夫妇和孩子。中国的“家”界限就比较模糊了,如同水纹,人们之间有些彼此的紧密联系,你可以是这个水纹中的一点,同时也可以是另一个水纹的一点,这两个或几个水纹可以同时出现,或者可以重叠出现。“水纹”的联系,实质就是“关系”和“人情”。这样的纽带产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在由乡土衍生出的血缘亲属关系中。

家族是由无数小家庭的融合凝聚,就是乡土社会中的牢固且悠久的社会团体,它从土地生长出来,以血缘为纽带,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辩识身份的象征。比如古时的太原王氏、无锡钱氏、昌黎韩氏等等。《红楼梦》中贾氏家族以荣国府和宁国府为中心,依照血缘的亲疏,由中心向外推延,如同是玉字辈,因与贾家的家长的血缘亲密差异,贾宝玉比贾珍、贾琏,受到了更多的疼爱和照顾,而他们的所以地位权势又远比贾瑞、贾环显赫。贾母虽也疼爱林黛玉,但她的母亲已外嫁,因此她已不属于贾府人,她是客人,而非家人,故她常有寄人篱下的孤独之感。在血缘关系中,与薛宝钗相比,林黛玉又比她更亲近了。

《礼记》中所提到的“十伦”中,除血缘关系,还有亲疏关系,这也是影响差序格局的因素。“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而四大家族同在一个格局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格局水纹的大小取决于中心的影响力,四大家族又是相对独立的,又各自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格局,因此差序格局的水纹是交错重叠的,离不开乡土社会中的熟悉环境,需要由己推人,差序格局是一直存在,直到现代社会,经常提到的“人情网”也是最好的表现。

家族是一个个小社会,管理着氏族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也衡量评判着族内各家和人们之间的关系行为,评判的标准是长久积累的经验和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家族的主轴是父子的,是纵向的,而非夫妻横向的。父子为主,夫妻为次。依照乡土家族的标准来看,夫妻是因繁衍和抚养后代而结合,有自己的义务的,更像是合作关系,感情是其次的,甚至感情深厚的夫妻会让其他人耻笑,认为是怪异现象。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相爱着,但是彼此也是有着一定的隔阂。这也是夫权的传统土壤。很多老师在与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的《祝福》时,都会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谁杀死了祥林嫂?阅读《乡土中国》后,我对此有了重新的思考,不能简单片面地从阶级角度回答为封建礼教,可以用乡土社会管理方式来理解。每个人一出生就要有很多的行为规范约束着你,让你慢慢遵守。而需要遵守的是一代代相传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适合社会稳定发展的,是解决以往生活中各类问题的“集粹”。《祝福》中,礼法的约束和祥林嫂努力追求有限的独立的矛盾逐步激化,但是祥林嫂实质还是礼法的遵循者。这样的权力更强于横暴权力,影响更广、更深,这是另一种软权力。

乡土熟悉稳定的环境从而影响了礼制和思想文化,但是当地缘环境发生改变,原来的文化已经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乡土社会也会发生根本的转变。从欲望到需要,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理性,人们逐渐明白顺应着社会发生改变,不再追求“好吃”或者“好玩”,而是思考行为和作用,时代不断发展,现有的东西也会不停地被时间淘汰。如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中提到的:“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胡同的熟悉环境造就了北京老胡同文化的精髓为“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但是“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终有一天会远离、会消失的。

《乡土中国》整本书的探究问题

立足乡土,思考社会如果不了解中国社会的过去,不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又如何来建设更好的中国呢?现代人去阅读《乡土中国》更应该去思考以后的中国社会,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是以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阅读此书首先让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具备一定的社会意识。因此阅读这本书,还需要针对当下,要深思一些问题。

1.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农民和农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之前我国对“三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解决了农村生活的问题,又如何去思考出现了“留守”问题?

2.如今过度商业开发,传统村落锐减,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出现,忘不掉的乡愁,回不去的村庄是新一代人们的苦恼,从《乡土中国》角度来让人们可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

3.如何理解情面?

4.《乡土中国》中提到熟悉环境下,亲人之间很少去涉及金钱利益,那么如何理解家族产业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足乡土,思考社会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