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测80+,告诉你出题人无法避开的规律

每次我都想说一下:其实行测难题很少,只是做不完,那再会做又有什么用,所以练的就是快速选对而已

秒杀思想:

考题材料一定是存在论证关系的,通过两句逻辑主体对比,就能找到他们的主体,直接秒杀。

考题再怎么反培训,都不会打破自己命题的根本逻辑

(2015山东)在利益多元、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施政离不开公众参与。闭门造车、我行我素,很容易跟公众产生分歧,并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维稳考量甚至上级机关的压力。公众还往往因为对决策缺乏预知和了解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政府公信力。从这个意义上,引入公众参与是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必要选择。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如何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B.公众参与政府施政的必要性

C.如何保证政府执政的有效性

D.政府决策过程透明化的重要性

秒杀思维:这题就比较简单了,首尾句主体一致对比法,就能快速秒杀

尾句结构词"从这个意义上"表示总结,那后面就是全文重点,主体是"公众参与",首句主体也是"公众参与"主体论证一致,那也就是全文的中心里呗,所以选项没有这个词的一定错。

(2015山东)我国儿童电影发展的现实境况的确不容乐观:我国每年拍摄40到50部儿童电影。其中1/10质量比较好,但缺少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谈不上院线支持,更谈不上让中小学生知晓,所以能够上映的儿童电影少之又少,即使上映也难逃"影院一日游"。那是不是意味着儿童电影在中国已经穷途末路?数据表明,我国未成年人数已达3.6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目前是家长多是70后、80后,他们很多人有观影习惯和电影情结,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看电影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需求。因此,带着孩子去看电影也是流行趋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儿童电影发展现状十分惨淡

B.我国儿童电影市场其实大有可为

C.影片质量成为阻碍电影发展的主要因素

D.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电影市场的拓展

秒杀解析:首尾句主体一致论证法,让你30秒内解决,

首先,看到结构词"因此",表示总结全文,那就是中心呗。主体是孩子看电影,首句主体也是儿童电影,主体论证一致,说明这就是全文中心,没有这个词的一定错。

AB,再看逻辑关系,是好还是不好,尾句总结的好的B

(2015山东)对微生物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超出常规的研究思路与工具。说到工具,很多人肯定会首先想到显微镜。但显微镜只适合观察,如果要进行生化分析的话,琼脂的作用更加重要。如果你去过微生物实验室,你会发现大家最常用的实验工具就是培养皿,里面铺着一层富含营养的琼脂。每一个细菌都能在琼脂表面单独长在一个肉眼可见的菌群。每个菌群里含有成千上万个完全一样的细菌,这在生物学术语里叫做一个"克隆"。因为琼脂是半固态的,细菌的位置被固定住了,无法在菌群之间自由往来,这就等于将一个细菌克隆并扩增到足够大的量,却没有遭受其他细菌的污染,只有这样,科学家们才能对其进行生化分析。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在微生物研究中显微镜的作用有限

B.琼脂在生化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克隆"技术使生化分析更具操作性

D.在实验室里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生化分析的

秒杀解析:首先看到结构词"但"表示强调,那后面就是重点了呗,再和尾句主体逻辑关系对比,主体都是"琼脂",那琼脂就是权威中心了呗,没有这个的一定错,B

(2015山东)如今,图书信息浩如烟海。表面上看,读者具有无限的自由度,可以在茫茫书海中自由选择。但事实上,他们无形中成了大众媒介的俘虏。大众媒介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通过图书广告、阅读排行榜、书评人推介、对图书进行定向推送,最后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往往只是一个狭窄的阅读菜单。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定向推送就更为稀松平常了。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巨型的图书搜索引擎,大家都在利用新媒体这张网捕捞图书,结果收获的多是同质化的东西。即是说,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很容易沦为"格式化"的阅读:不仅所选择的阅读内容被格式化,甚至连阅读方式、阅读趣味也会被"格式化"。而且这种"格式化"阅读带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众媒介和新媒体对阅读产生强烈影响

B.格式化阅读容易使读者形成思维定势

C.图书市场应为读者提供多元的阅读选择

D.读者应理性看待媒体推送的阅读菜单

秒杀思维:5秒扫读全文,发现两个结构词"但事实上",说明本句比前一句重要,那前一句就不用看了。"即是说"表示总结前文,所以只要看这两句,分析一下就可以了

两句主体是一致的,就是媒体使读者阅读格式化,而且隐蔽,那也就是思维定式了呗,

A也相近,但是表述不够具体

(2015山东)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有了好的法律,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损害法律尊严,动摇法律根基。但是,在强调法制时,不少人却有意无意的将"民"排除在外,津津乐道所谓"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治官"。的确,我们谈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主要是针对行使权力者而言的,要求切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然而,无论治国、执政还是行政,都需要公民的配合。公民既需要作为相对人服从相关权力行使的结果,又需要根据法定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来,所以,一方面要强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走法治群众路线,扎实培育公民守法意识。要让人们确实体会到并铭记在心,公民不履行法定的义务,和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一样,都是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违法或者不当的私人行为应当依法制裁和纠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在遵守既有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

B.法律实施的时效性依赖于公民参与

C.法律是全体人民总体意思表示的一致

D.违法或者不当行使权力应当受到制裁和纠正

秒杀思维:5秒扫读全文,发现两个结构词:"然而"表示重点强调,那前面就不用看了呗,所以表示总结前文,那前面也不用看了呗,就只看这两句就好了。

马上两句主体一致论证法,其实“领导”“群众”就是说公民配合,全民参与呗,所以主体论证一致,也即使全文中心,没有这个词的一定错,B

虽然字数多,其实只要掌握逻辑结构,这些都是花架子。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我讲的其他模块的视频,会打开你行测的新天地的。

(2015山东)长期耐心细致的普法教育活动,确实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于法律的信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纸面上的法律并不能自动保障人们的权利,仅仅通过法制宣传与教育,并不能全面深入地促进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纸面上的法律条文到底意味着什么,还要依赖法律机构的运作者来表达。换言之,以法官为核心的法律人团队,才是法律最根本的载体;法律人的职业活动,才是活生生的法律;法律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昭示着法律的真实面目。因此,如果要让社会公众知道法律是什么,与其举行一百场法律讲座,发放一千份宣传资料,还不如严格按照法律精神,进行一次诉讼活动,一次公正的诉讼,尽管亲见亲历者人数有限,但是通过口耳相传,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法律人值得信赖,法律值得信仰。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普法活动的宣传教育效果逊色于法庭诉讼

B.法律的精神实质需要公众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到

C.法律条文的意义依赖于法律机构的运作者表达

D.法律人的职业活动有助于公众建立法律信仰

秒杀思维:首先5秒扫读全文,发现两个结构词:"但于此同时"表示强调,那后面肯定比前面重要,前面就不看了,结构词"因此"表示总结前文,那前面的内容就可以不看了呗,只看总结句就可以了。

马上对比两句主体一致,都在围绕"法律信仰",第一句提出问题,第二句通过"诉讼活动"解决问题,所以诉讼活动和"法律信仰"一定时全文中心,没有这几个字的一定错。

有的小伙伴说,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用看明白了,但是自己一做还是不顺,其实这也很正常,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始做的时候可以慢点,就是培养做题的思路,

我们只要找准方法,坚持练下去,思路熟练了,自然就能提高很多的,由量变引发质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考行测80+,告诉你出题人无法避开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