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随意说话的资本,就不要乱说

在全世界,说话,是门莫测高深的艺术,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关于教人如何会说话,说好话的书籍,故事,都是相当的热门。其实,还真是这样,毕竟都是祸从口出的。胡乱嚼舌头根子的人,到哪里都不招人待见。人生在世,因为说话成事,因为说话坏事,甚至丢掉身家性命的大有所在。以至于备受推崇的曾国藩都表示,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隋朝刚成立的时候,有个著名的将领叫贺若弼,他伐陈有功,当真无愧的成为隋朝的开国功臣。但是,隋朝未建国时,他为北周将领。他的父亲贺若敦也是周朝悍将,很受皇帝的赏识。遗憾的是,因为性格过于耿直,言语总是冒犯领导,最终给找个理由勒令自杀。临死前,贺若敦很是后悔,对儿子说,我这辈子就是因为话多而丢命,以后你千万要记住。同时,还用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警示他少说。

可是,好了疤拉忘记疼。年轻气盛且有才华的贺若弼也很受皇帝的喜爱和重用,对父亲的教诲压根不在乎。周武帝宇文邕主政期间,为了巩固自家的千秋帝业,对太子要求非常严厉。奈何,太子却是个纨绔子弟,对周武帝的管教阳奉阴违,加上身边拍马屁的人可以掩饰,周武帝始终未发觉真相。有上柱国职称的乌丸轨忧心的对贺若弼说,太子将来不能成大器。贺若弼也认可,就让他去找周武帝说明。


乌丸轨是个聪明人啊,他前去给周武帝汇报工作,顺便把贺若弼捎带上了。直言,贺若弼也同意。周武帝就宣贺若弼,想问清楚怎么回事。到了这个份上,贺若弼才明白过来,自己掉入别人的套。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叮嘱,更是叫苦不迭。他琢磨下,既然木已成舟,无论好歹,皇上也不会更换太子,就别承认这回事了。估计还能不引来祸端。

于是,他对周武帝说,皇太子也已长大,德行和操守有目共睹,臣并没有发觉有什么不妥之处,更不敢妄加评判。听到这样的说辞,周武帝心里有数,对乌丸轨非常的厌烦,认为他心怀不轨。乌丸轨知道内情后,大骂贺若弼不仗义,陷自己于火坑里。贺若弼回答,皇上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臣服于自己的臣子,臣子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我没办法啊。

结果呢,太子执政后,乌丸轨首先被满门抄斩,贺若弼呢,倒没有任何的牵连。北周做丞相的杨坚受禅登基后,就改国号隋,自称隋文帝。既然改朝换代了,还有隋文帝对他的高度评价和丰厚奖赏,贺若弼相应消停不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和他并肩作战的杨素和高熲成为宰相,他却原地踏步时,他的内心开始不平衡,爱说闲话和发牢骚的毛病再次出现。总说皇帝偏心眼,亏待他。

这次惹毛了隋文帝杨坚,他亲自审问贺若弼,问他啥意思。贺若弼高傲的说,当然是皇上偏心眼,这个高颖是我交往非常不错的朋友,杨素则是我的亲人,他们的底细我清楚。隋文帝很窝火,依照律法,直接杀头。好在隋文帝琢磨许久,认为他还是有功劳,念其这些,削官为民罢了。虽然后来再次让他复出,依旧是不缺吃喝玩乐,就是不给予重用。弄得贺若弼很是上火,也无可奈何。


到了隋炀帝杨广继位后,风向彻底变了。杨广是有名的昏君加暴君啊,整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根本不顾朝堂正事。贺若弼呢,他虽然爱发牢骚,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还是相当关注的。他明白,杨广如此做法,实属劳民伤财,长久下去,国将不国。本来是忠心可嘉的担忧,没料到碰到的是杨广。他说贺若弼妄议朝政,更不在乎什么开国功臣的名头,当即下令杀无赦。可怜的贺若弼和父亲的下场如出一辙。

当然,因言获罪的事在历朝历代都不是罕见,这也更加验证了说话的重要性。有人甚至说,饭可以不吃,话绝对不可多说,言多必失,早就成为做人最基本的教条。但我认为,如果没有随意说话的资本,可以少说,同时注意说话的场合,但决不能违心的说。杨广杀了贺若弼,却葬送了整个王朝,其代价更是巨大无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绝对的实话。(文/孙新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没有随意说话的资本,就不要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