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今年已经五岁半了,正是爱玩儿爱闹的时候。平时只要我和孩子爸在家里,就一定会陪着他玩儿。不管是玩儿捉迷藏、奥特曼打怪兽(孩子是奥特曼,我和孩子爸一般都是被打的),还是其他拼积木、做手工的游戏,都能玩儿的浑身来劲。
但是在玩儿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儿子有一个特点:只要是涉及输赢的游戏,或者是可能会失败的游戏,他赢了就兴高采烈,输了就愁眉苦脸甚至发脾气哭鼻子,就是我们大人常说的:“输不起”。
儿子争强好胜,表现出了一股自信的精神。但是另一个不愿意面对困境和失败的特性也反映出他的抗挫折能力还是太弱了,太把失败当回事。
上周在幼儿园开家长会,幼儿园老师也讲到了这个问题。说现在的小孩子就是耐挫力比较差,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搭积木一次两次搭不起来就发脾气摔积木不玩儿了。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反响,看来耐挫力弱这个问题在孩子中还是普遍存在的。
耐挫力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上的解释为:
所谓耐挫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
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耐挫力可以理解为: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因为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情绪低落、发脾气搞破坏,甚至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一种能力。
要锻炼孩子的耐挫力,就要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
现在一些家长认为耐挫就是能吃苦,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放手不管让他自己面对自己解决,甚至还有些家长“人为”地制造一些困苦来,认为这样也是在锻炼孩子的耐挫力。比如说把孩子放到农村去生活,去“吃苦”。殊不知,家长以为的农村生活是吃苦,是能锻炼人的。孩子真的去了农村,却给了他更好地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撒开了欢儿跑都来不及呢,根本就不认为是在吃苦。
这种观念从本质上就错了,挫折教育不等于能吃苦,而是在孩子吃苦吃亏之后,家长能够及时地给予教育和指导。这其中家长的陪伴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让孩子面对困难,在他没有能力想出解决办法的时候,家长还是一味地袖手旁观,孩子就会认为困难时不可战胜的,孩子的自信也会被慢慢消磨掉。这样就违背了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初衷。
大部分的孩子为什么耐挫力弱呢?
现在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了,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顺顺利利,不要经历太多磨难,甚至都有不愿意孩子经历一点磨难的家长。这样就会包办孩子的孩子的一切,甚至吃饭穿衣家长都帮忙了。就拿我家儿子吃饭这件事来说,我家儿子小时候就是他奶奶喂饭的。
上了幼儿园之后,他班上的一些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吃饭了而他不会,他就会像自己学着吃饭。但是吃的慢的时候或者吃的撒的时候,他奶奶还是会急急忙忙来喂。这样就直接把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机会直接给扼杀了。他不会想着我应该怎样更好拿勺子才不会撒饭,我应该快点吃完然后去玩儿。他就会习惯家长来帮助他做这些事情。所以我儿子现在五岁半了,吃饭还是慢,还是会撒饭,还要继续学习和克服吃饭中的困难。
或者孩子在玩儿的时候。比如自己搭积木,搭几次都搭不好。旁边看的家长就着急了,一伸手就给放上去了。这样孩子下次再搭积木的时候,放不上去的时候他就不会自己动脑筋,他就放弃了自己再试一试,看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的想法。他会依赖别人,他知道家长会来帮助他。
即使有时候孩子真正自己愿意去试着解决的时候,家长会在旁边打退堂鼓:你这样不对,你这样太慢了,你这样还不如我来帮你。孩子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内心就不够强大,遇到困难束手无策就会感觉被打击。
真正的挫折教育要怎么进行?
首先,情绪低落是人之常情,我们要正视并且接受孩子的情绪。但是孩子虽然能感知到情绪,却还没有办法很好地控制情绪。我们要适时引导,要让孩子知道,情绪低落没有错,他自己可以不开心。但是不能因为他不开心,就使用发脾气甚至暴力的方式去发泄这种情绪,这样会给别人造成困扰或者制造新的矛盾。
我儿子之前玩儿游戏输了的时候会发脾气,有时候手上有什么玩具就直接用力一扔。我就会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因地制宜告诉他:你这样砸到别人就不好了,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砸到小蚂蚁也不好……就像唐僧说孙悟空扔了越光宝盒时候一样,虽然啰嗦,但是跟他说了几次之后,他明显就能控制住自己要丢东西的冲动了。
其次,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归因。社会心理学中一直认为归因(Attribution)非常重要,是向内归因为自己,还是向外归因为其他,是有讲究的。
家长在教育孩子如何归因之前一定要知道,不同的归因方式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因此,当孩子摔倒时不归因为地不平,而是孩子自己没走稳。当孩子做错题目的时候不归因为孩子脑子笨,而归因为孩子没有看清楚题目。当孩子比赛输了的时候,不归因为比赛不公平,而归因为孩子没有更努力。
正确的归因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正确面对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三,解决问题的时候,家长不要着急,不要越过孩子直接动手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既然要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蠢蠢欲动要帮忙的想法,相信孩子们,他们自己一定可以做好。
我儿子最近在玩儿乐高,有时候拼搭的积木块比较小。他的手还不能很灵活地操作那么小的积木块,我在旁边陪着他。看到他几次都拼不上去,我并没有直接伸手,而是让他看看有没有别的方式去拼上去。这时候他就会把积木翻过来翻过去研究一下,可能就会发现从另一个角度更好拼。
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并不是完美的,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会帮助他解决问题,但是可以教会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即使孩子在未来遇到了困难,他也能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获得成功。让孩子用平和的情绪面对挫折,找准正确的归因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害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