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题记:滨江宝船遗址略有思。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AD.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AD.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到婆罗洲以西洋面。

1.原因

个人方面。

首先郑和作为朱棣的嫡系,才能执行一把手的重点工程(兼顾对内和对外)。后世的御礼监,御马监等都是皇权的代表。其次,郑和本姓据说是马,名和,小名三保,后有功才赐郑。回族人姓马居多,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所以这也是郑和是回教徒重要的论据;在回族中,有传统取至圣——穆罕默德之谐音汉字马作为姓氏,敬仰纪念至圣。因此,郑和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信徒,而msl的信徒都有信仰需要有生之年去一趟麦加,这是其内在的精神动力。麦加位于濒临红海的阿拉伯半岛西侧。第三,郑和也是泛佛教徒,而东南亚西南亚也是佛教的传播范围,文化上有利于重点工程完成。第四,郑和本身具有较好的军事素质,对于途径海盗盛行的东南亚远洋航行十分必要。

国家方面。

首先朱棣靖难之役之后,想要使其正名海外,特别是在诛了方孝孺十族之后。其次,朱允炆的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是朱棣寝食难安的事情。有传言其在海外出现,所以需要找到朱允炆,让不确认成为确定。第三,靖难之役(AD.1399-BC.1402)之后,经济上开始逐步恢复,有持续外贸的需求,这样才能持续30+年。这也是后面国家专营外贸的基础(所谓片帆不入海,就是只能大船才能海洋贸易)

世界方面。

首先,蒙古人的西征,使得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亚洲,中东地区,东欧地区。其中忽必烈的儒家元帝国,拔都的罗斯金帐汗国,旭烈兀的阿拉伯伊尔汗国,窝阔台喀什汗国和察合台撒马尔罕汗国,这些汗国覆盖亚洲,中东,东欧,共同构建起整个贸易体系。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帝国的原因也是因为贸易受到影响,所以一直以来蒙古人都是贸易线路上的保护者,极大了促进了当时的贸易的繁荣。而明帝国建立之后,也是政治上承认蒙古,元顺帝,就是顺应天意之意。所以明朝沾了蒙古帝国建立起来的贸易系统的好处,所谓前人铺路,后人驾车。郑和的下西洋正是基于蒙古时代的贸易体系进行的大航海。

2.经过

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时间跨度AD.1403年-AD.1433年。

第一次是AD.1403年端午节(6月1日,农历5月初5),后7.11日在朱棣的授权下正式从太仓出发,开始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发生了著名的“爪哇事件”。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170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朱棣的一号工程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第二次是永乐5年(AD.1407)9月。第二次远航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7年二月初一,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7年夏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第三次是永乐7年(AD.1409年)9月,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国,正使郑和奉帝命招敕,赐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为满剌加国,暹罗不敢扰。满剌加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郑和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标本6株。随后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趁贼兵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2000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

第四次是永乐11年(AD.1413年)11月,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27000余人,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郑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离开之后郑和船队前往了苏门答剌,当时伪王苏干剌窃国,郑和奉帝命统率官兵追剿,生擒苏干剌送京伏诛。随后郑和舰队在三宝垄停留一个月整休,郑和在当地华人回教堂祈祷。郑和命哈芝黄达京掌管占婆华人回教徒。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东非麻林迪(肯尼亚),永乐13年(1415年)7月回国。同年11月,榜葛剌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五次是永乐15年(AD.1417年)郑和在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往西洋忽鲁谟斯等(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波斯古国)国公干,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永乐17年(1419年)夏回国。(宋末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之侄蒲日和,也与太监郑和,奉敕往西洋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

第六次是永乐19年(AD.1421年),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20年(1422年)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永乐22年(AD.1424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调整了其父的扩张政策,对内采取措施减轻民困,对外进行战略收缩。当时由于营建北京、连年北征,致使军民疲敝、财政紧张,夏元吉劝说他停罢下西洋,仁宗赞同。

第七次是宣德五年(AD.1430年)安南复立标志着明朝在陆路上的战略退却,中南半岛诸国不再驯服;停下西洋标志着明朝在海路上的战略退却,海岛诸国压力骤减。明朝在南海地区军事存在的消失直接导致西洋朝贡体系的松散与瓦解。明宣宗弃交趾布政司引发的地缘地震是朱瞻基也没有料到的。为了保住面子,命年老的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宣德六年(AD.1431年)郑和船队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11月建成,树立《天妃灵验之记》碑,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这次航行,从竹步(索马里朱巴,现属索马里)向西走,再往西到南,往南走,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

宣德八年(AD.1433年),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  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据《前闻记》记载于宣德八年七月初六(AD.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3.影响

个人方面。

郑和,前六次下西洋前后花费19年,一直到朱棣去世,都为其执行一号工程(对内和对外)。朱棣后,朱高炽开始调整其父战略。类似刘彻晚年的罪己诏之后,开始减少扩军远程,同样朱高炽因为多种原因也开始调整国家工程战略,休养生息。但是海权就像是大树,一旦没有大树持续的冠盖,之前大树所在的地方就会生长出新的灌木乃至杂草。所以,朱高炽的调整直接导致安南的复国。而根据破窗理论,只要开始了第一个复国,必定会导致建立起来朝贡体系的瓦解。朱高炽只能继续远洋宣誓国威,正如他父亲那样,郑和在年老疲弱的情况下,兼顾自己个人信仰,开始了第七次远洋航行。最后一次,他终于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天方(广义指阿拉伯,狭义指麦加),虽然本人未到天方,但是广义来说和当时大部分的回民相比,他替他们遂了愿。遂愿之后心力憔悴,在半途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也是没有遗憾。

明朝方面。

郑和,前六次下西洋,以武力和贸易等方法奠定了明朝在亚洲的霸主地位,建立了完善的朝贡体系,后世清朝也是这套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其亚洲的权力体系,直到琉球被日本占领,这套系统才逐步瓦解。

刘大夏,作为传统的儒生,更多代表的农业文明。类似于盐铁会议中的贤良文学代表,其本质代表重农抑商的儒家文化。因为朱棣在多次航海以及对外文功武治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国力,所以民间疾苦加重,刘大夏作为代表人物在抑商和爱民的双重驱使下,极力抵制可能的再次航海。所以就私藏或者销毁了郑和的多次航运的重要资料,包括造船技术以及航海图等。这对后世的明朝国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世界方面。

十字军东征(AD.1096—1291年),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文明以和平的形式承运西方,特别是中东。而十字军是武力的形式和中东沟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也是基督文明和儒家文明十分明显的对外的交流方式。

达伽马(AD.1469年—1524年12月24日),生于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之后,世界大航海时代。法国在英法战争胜利之后,导致其走向大陆霸权。作为岛国的英国,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只能开始远洋航行贸易。所以达伽马在王权的授权下,开始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了印度洋。1524年12月,达伽马在古印度的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逝世。两个跨越的时空的航海巨人竟然在同一个地点去世。规模庞大的郑和海运没有能达到规模较小的达伽马航运的效果,正是让后人不禁概叹,也许和文明种子有关吧。

拜占庭帝国(AD.395-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庭之后,东罗马帝国的昔日收藏的古希腊文明开始流入中西欧,文明种子开始慢慢发芽,催生文艺复兴。而横贯在丝绸之路的奥斯曼帝国成为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的栏杆,所以地中海的沿线的贸易都收到了影响。所以西欧擅长海运的国家开辟海运的贸易,开启了全球的贸易时代。当达伽马到达印度洋的时候,郑和已经打通了印度洋到东亚的所有航线。郑和的远洋航行,极大的提升了大航海的历史进程。

当下小思。

首先,教父所说,个人理想要结合时代的趋势,不要随意颠倒次序。郑和在个人信仰以及抱负的基础上,合理顺应外在的环境,才能做成如此大的事情;其次,海洋文明和农家文明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海洋文明最典型的代表就基督文明,从一开始彼得传教开始就是外延性的文明,不断通过海陆路进行传教,传教的信徒基本上底层的人民。而孔子及时是周游列国也是陆地中去游说上层的王侯公卿。扎根位置不同,扎根方式不同,所有后世开出的花以及长出来的果实必然也不同;第三,特色的边界,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许需要花很多人甚至是多代人思考践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