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营养午餐


暑假里冲着女神天海佑希追了一部日剧,叫做《三星营养午餐》。

女主星野光子从原先的三星级主厨到由于被诬陷食物中毒事件被迫离开餐厅,而成为了一位校餐的厨师。在日本校餐营养配比、成本、调料等各种严格条件限制下,她努力计算、学习、研究孩子的口味,做出了让口味挑剔的孩子们都赞不绝口的校餐,从而大大降低了这所学校的剩饭率。光子做出来的校餐,也成了孩子们每天最大的期待。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在孩子们面前自信满满地说:“你们倒是试试看会不会吃剩下?”

而与此产生强烈对比的,是今天微博上的一个热搜——“安徽阜阳通报学生倒掉营养餐”。我看了一眼那个泔水桶,里面全是没有油水的面条,面和菜拌在一起,一看就干巴巴难以下咽。而校长的回应却是:“众口难调,学校将会在改善口味的同时对学生加强宣传教育。”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远离学校食堂的。由于是家中独女,家里长辈总是各种舍不得,读书也是应爷爷奶奶的要求选离家最近的学校。于是,每到中午放学,父亲就会开着摩托车接我去爷爷奶奶家。一进门,迎接我的总是前一天我在饭桌上点好的菜:红烧肉、糖醋小排、油爆小河虾、小白菜肉丸汤、油煎蘑菇……

学生时代的午餐,给我辛苦的学习生涯平添了一份色彩,让我每天枯燥的生活多了一点期待,是我平凡的校园一天中的美妙间奏。

但母亲总希望我能锻炼一下,二年级的时候提议让我尝试一下学校的食堂。

至今我都记得我的小学食堂:老旧昏暗,空气里各种饭菜的油腥气混合成令人作呕的气味,盛饭的不锈钢盘子早已变形,篮子里的红色油漆筷腌入了莫名其妙的酸味。我捂住鼻子打了一份菜,才吃第一口,却发现了菜里的蜗牛壳……

当时我是哭着跑回家的,此后说什么也不肯再去学校食堂了。

很庆幸,在我以灰色为主基调的苦读生涯里,每天的食谱始终是彩色的。是鲜嫩多汁的上海青,而不是伴着毛毛虫段和蜗牛的苦菜叶;是肥瘦层次分明的五花肉,而不是只见肥不见瘦还带着猪毛的前夹心;是变着花样的时蔬小炒,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土豆丝和炒包菜……

人生有味,食之八九。味蕾往往勾起人的回忆,也是人在他乡的朝思暮想。一个人对于故乡味道的记忆往往停留在青少年时代,也就是义务教育时期。待到成人之后奔赴远方,或读书或谋生,尽管眼前是他乡味,心底却总是故乡菜。

我不希望当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对学生时代味道的记忆,却是“我们学校食堂的菜真的好难吃”。

前两天在家乡共青团的公众号里看到我的小学,推送题目是“杜绝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我仔细看了一下推送里食堂的照片,和十多年前并无太大变化,依旧阴暗狭小。看着那个熟悉的环境,关于那个令人窒息的中午的回忆又涌上心头。

你看,儿时的记忆真的可以一直带到长大成人。

知乎上关于这个热搜,有一个回答我十分认同:“长期以来,我国存在这样一个矛盾:一个人在人生中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儿童和青少年,恰恰碰见了最难吃的学校食堂。而到了中年,需要降低摄入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反而是营养过剩的。”

诚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像我家那样,为了孩子的吃饭问题,家长能够花时间来回奔波接送,长辈花心思准备,绝大部分人的选择依旧是学校食堂。既然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那么学校食堂为什么不愿意多花一点点心思,为孩子们准备好吃的饭菜和干净明亮整洁的就餐环境呢?可现在的情形却是,所有的宣传和教育点都在于,一帮大人要求孩子们杜绝浪费,教育孩子们节约。在大人们的眼里,剩饭剩菜就是孩子们“不懂事”,却从不思考孩子们为什么要倒饭。在老师和领导的威压下,为了免于责骂和背上“不懂体谅农民伯伯”的道德压力,他们只好硬生生咽下寡淡无味的饭菜。

多么可悲。

因此,真正的浪费并不是孩子们的倒饭。这些人总是在给孩子们灌输“粒粒皆辛苦”的思想,却不懂得自我反思。学校食堂拿着国家的补贴,却把农民伯伯好不容易种出来的好端端的食材做得那么难吃,这难道就不违背“粒粒皆辛苦”了吗?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浪费。

我特别反感热搜评论区一些人的风凉话:“饿两顿就好了。”人在面对食物时的态度是最真实的,小孩子也是人,农村小学的孩子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主观好恶。大多数孩子并不会偏食和故意浪费,但凡饭菜可口,学生们也不会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倒掉。

毕竟今天的孩子,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吃饱,更是吃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实说到底还是四个字——

把人当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星营养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