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拆书不练假把式
先问读者们一个问题:通常写一篇文章,或者一篇作文,是先写标题还是最后写标题?
第二个问题:写拆书预备表(或者我们要准备一场培训、演讲、分享的文字稿)时,「学习目标」是先写还是最后才写?
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文章标题要最后写,而拆书课的学习目标,要先写。那么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一个应该最后写?一个应该先写?
文章的标题,本质上是吸引人点进来阅读,或者给整篇文章来个画龙点睛,提升一个观感的档次,对吧?那拆书预备表的学习目标,本质是奠定整个拆书的设计逻辑和框架,有了目标,我们才知道拆书的各个环节要怎样去设计;同时,学习目标还是整场学习的验收标准,有了目标,才能知道学习者最后的学习效果和收获的价值,到底有多少。
所以许多人以前犯的错误(包括我自己),写完整篇预备表才想目标是什么。那这样子做,既然学习设计不是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的,那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就变成了根据考核的技能点去设计的,也就是说,我为了完成这个技能点,比如【细化步骤】,拆页how有两步,我把它细化成4步,好,完成目标了~
那么这里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也许学习者学完4步,反而变复杂了,反而找不到重点了,或者很难记住了。原因就在于,拆书家一开始没有考虑过,为什么需要细化步骤?细化完跟没有细化对于学习者的收益在哪里?3-1我们说讲概念辨析,但是不是朝着学习目标设计的概念辨析,往往是概念完了以后,学习者理解是理解了,还是真正到how的时候,该不会用还是不会用。
不重视学习目标的一个常见后果就是:技能表现合格,学习者体验较差,却也能晋级成功。长此以往,就练出了只会把式,不会上阵的拆书家,花拳绣腿,不堪一击,经不住学习者的考验。
所以,我想说的第一个关于学习目标的关键词是——先写目标。写完目标再去考虑、设计如何阐述i,如何设计A来达到技能点的要求,进而帮助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
引用前3-3评审杨聚东老师文章中的一段话:
以前是“我在练级晋级、本关我要用这几个技能晋级、欢迎大家来捧场”,变为“我要让大家掌握本次选段里用到的技能、本次学习活动我要刻意用这几个拆书技能来帮助到大家达成学习目标”,让每次拆书活动,不管是练武场、演武场、拆书课,服务于现场的学习者,成为拆书家组织本次活动的首选目标。
02 无法衡量不交付
那么目标要怎么写呢?就涉及我今天要说的第二个关键词——衡量效果。
《拆书家成长手册》,P26,下面这段文字: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___________。(填写一个学习和可以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
【示范】: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遇到批评时不再否认或反击,而是询问具体内容并适当认可。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 在遇到批评时(where/when)
- 询问具体内容并适当认可(动词+宾语)
如果是错误的写法通常是怎样的?
-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掌握询问+认可的的沟通技巧,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进行高效沟通。
所以关键区别在于“学习者”后面的动词。通常我们常见的错误动词有:
- 了解什么什么
- 理解什么什么
- 掌握什么什么
仔细品味一下,这些目标是无法在当堂得到检验的,有些内容甚至在过后也无法得到检验。稍微想想就不难看出,是因为这些词都是主观性的——我觉得我掌握了那是我觉得,你没有标准的话你没法给我判断和认同,对吧?那么把这些词换成什么才有客观性呢?杨聚东东哥的里给到了一个答案——表现性动词。比如:
- 了解可以换成:陈述、辨别、再现
- 理解可以换成:转换、解释、推理、分析
- 掌握可以换成:评价、解决
还有一张更全面的表格,里面的动词基本涵盖了我们拆书课上需要学习者做出的动作:
- 知识类:定义、描述、列举、认出、引用等;
- 理解类:分类、区分、举例、意译、重述等;
- 应用类:完成、展示、改进、解决、使用等;
- 分析类:分解、归类、排列、调查、重组等;
- 综合类:设计、制定、示范、组合、创造等;
- 评估类:比较、分级、支持、对比、验证等;
- 接收类:接受、跟踪、对…表现出兴趣等;
- 回应类:赞同、遵从、贯彻、为…付出努力;
- 成为自我的价值观:与……建立联系、相信、参与、放弃等。
举个例子,我给分舵的伙伴们分享了一场技能点讲座,用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一些现场练习来帮助大家学习掌握这个技能点,那我课前制定的学习目标就是:
学完后,参加的小伙伴们能区别“模糊性学习目标”和“表现性学习目标”;能将自己原来属于模糊性的学习目标修改成可衡量或可观测的表现性学习目标。
针对这个目标,我怎么设计分享内容呢?首先为了做到「区别“模糊性学习目标”和“表现性学习目标”」,我先要讲解清楚两种学习目标的差别,概念,以及举例,然后设计一些练习现场让大家来区分。其次我课前通知大家将以前拆过的逐字稿带上,把写过的学习目标拿出来,作为课后作业让大家学完后进行修改并发到群里。
这样,如果大家能正确地完成以上任务,我的学习目标算就完成了。
综上,要使自己的学习目标可衡量,最基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习者”后面加上表现性的动词。
03 当堂课后要分清
小结一下,学习目标的两个关键词:
1、“先写目标”:可以全程引领整个学习过程的框架设计,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目标可衡量”:这样学习的效果就可观察,可验收。
那么针对可衡量这块,还存在一个问题,有些动作当场不容易观察,或者无法观察。是要课后学习者去生活工作中实践的,那要怎么制定目标呢?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针对这个维度分为两类目标,一类是当场可以观察、检验的。比如刚才举例的学习目标——“能将自己原来属于模糊性的学习目标修改成可衡量或可观测的表现性学习目标。”
还有一类是课后实践的。比如“学完后,学习者可以在跟老板谈加薪时使用四步法话术来增加自己成功的概率。”其实,这个目标也可以改成当场检验,比如“学完后,学习者可以复述谈加薪的四步法话术”,或者“学完后,学习者可以在模拟的场景中现场演练谈加薪的四步法话术”。但是这样也等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果本身这个步骤比较简单,那我们拆书课的价值就变小了。如果现场学习的深入程度是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做到拆为己用,那么这个学习目标就要制定为真的能在谈加薪的时候发挥作用——那就要制定课后检验的学习目标了。
尽管如此,在拆书过级的阶段,特别是2-1到2-4,我的个人观点是:学习目标是要当场检验类还是课后验收类,可以根据该级别的A环节来区分对待。
比如,2-1的A是什么?是A1和A1+,明显是对过往经验的提取和演练,那么就制定“当场检验”类学习目标;
2-2的A是什么?是A2分步催化,是对未来实践的计划,那么如果拆页知识点有需要,就可以制定“课后验收”类学习目标;
2-3的A是A3场景演练,那么就属于“当场检验”类;
即便是课后验收类的目标,请问是第二天容易验收?还是一周内的行动容易验收?答案自不用我说,更不用提“今后。。。”这样的行动,能否验收拆书家一点把握都没有。
所以,在保证学习内容对于学习者的价值的基础上,能当场衡量的绝不放到课后,能回去第二天完成的绝不放到下周。这样学习者的效果就更统一,更有成效。
比如:“学完后,学习者能在现场设置一个对话场景,写下xxxx沟通法的三步骤,将该对话场景沟通顺畅的效果提前预演出来。”是不是比“学完后,学习者能在今后遇到关键对话场景时,使用xxxx沟通法的三步骤,跟沟通对象构建更好的沟通环境。”要容易实现得多?
可能有伙伴会说,那回去后能做到不才是真正的拆为己有吗?在现场会不代表回去就会呀?当然确实是这样,但是你要想想看我们的拆书过级只有20-30分钟,就算两个片段也才1小时,真的可以拯救世界吗?当你能做到现场即时的衡量效果,你才会能对自己的拆书效果负责,当我们一个一个小目标达成了,才积累了一个一个的课程设计闭环经验。即便3-3过完,作为三级拆书家我们已经是一个优秀的课程设计者时,我们依然要首先考虑的是现场结束后能让大家做到什么,你是拆书课的主人,你能在课上影响学习者,能让他思想升级,行动改变,作出以前不能做的技能;但是结束回去以后,学习者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真正影响他产生变化,能力提升的能量是他自己产生的,我们的课只是一个催化剂。
04 模拟测试来一套
最后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一、选择题
◎谈判中扮演不情愿的卖家(2-3 设置A3环节)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中,学习者可以( )在谈判的开局使用扮演“不情愿卖主”的四个步骤,( )到对方的心理价位和心理预期。
A 掌握 B 学会 C 演练
A 了解 B 猜测 C 预估
答案是两个都选C,很明显,选A的同学都是没仔细看文章的,B和C的区别在于,C更客观,验收的标准更单一。
二、应用题
◎假如你现在要拆一个主题是「SMART法则,助力合理制定目标」的片段,请写一个你的学习目标。
(部分分舵小伙伴交的作业)
◎学完后,学习者可以区分并阐述smart五个要素
◎今天完成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使用SMART法则来判断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并针对五个维度进行修改。
05
总结一下,过级训练阶段的拆书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先写目标,再根据目标设计内容;
2、目标要可衡量。可以使用表现性动词+宾语,再加上具体的使用场景;
3、根据拆书级别不同的A环节类型,以及学习内容的需要,考虑是设置现场检验类目标还是课后验收类目标;
4、如果以上都记不住,只要确保学习目标里不出现“了解、理解、掌握”就行。
以上观点,是本人基于过级中对学习目标与成果验收的匹配性、及时反馈性来考虑。属于一家之言,欢迎读者评论区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爱拆书的东哥——《我有一个学习目标射击师“萝卜坑”,入你眼了吗?-客户思维,让学习目标更具表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