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赏析

《道德经》的许多文字仅仅从文字表面来理解,乍一看许多句子都是很难按常理理解,本章就是其中的一章之一,其中的奥秘可以用老子自己的话来理解,那就是“正言若反”。那就是必须用辩证对立的观点来进行理解,深思熟虑才能够体会到老子语言的微言大义。下面我们先看一看原文。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一章我们可以分为两层来进行理解。

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一层一般的翻译理解是: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治理一个国家必须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而这三者都离不开仁义、智巧、巧诈和货利之一一、这是为什么呢?他在第三章中也表达了相类似的观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这一点跟我们世俗的治理方法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同时,老子还指出了他的治理方案:“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这种治理方案也是跟世俗的治理方案相反的,现在有的人把它叫做愚民政策。其实老子的思想往往是治乱世的医药,从拨乱反正用重点的角度,老子矫枉过正的思想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

二、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一层一般的翻译理解是: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台湾学者曾仕强先生对儒释道的思想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他认为,每一个朝代危难的时候,往往是道家的人物出来拨乱反正,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经》的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观点是有他的时代特点的,是有它的适用条件的。从这一点来看,所以我们看到历代的许多开国元勋往往是非常的朴实朴素的能够善始善终,而那些恃宠而骄、骄奢淫逸的人,往往不得善终。因为在任何一个乱世,各种资源都比较稀缺,那些少私寡欲,乐于奉献而又有勇有谋的人往往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而那些骄奢淫逸过分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厌恶,受到鬼神的忌惮,当然就难以善终了。从这个原因出发,所以老子提倡“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不足为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十九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