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讨论“读书无用论”?

        不知为何现在许多年轻人以及老一辈的人不停地在声称“读书无用论”?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话被人当作可以不读书的借口。的确,社会上很多现象都被人视为读书无用的典范,比如北大学子卖猪肉,某大学生毒杀室友,毕业之后就业形式依旧不乐观等等。据本人分析,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1、第一个误区:上学=读书。上学和读书其实有本质的区别,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很多人把这两者不经意的结合到了一起。很多人把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当成了读书人。

2、第二个误区:读书=进步。很多人认为读越多的书就会学到更多,自己就会提高更多,知道的也就更多。

3、第三个误区:读书一定会有大成就。比如高学历一定会对应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水,无量的前途。

       现在我们一个一个地开始分析。第一个误区,上学等于读书。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触了无数的课本、练习册,在老师的帮助下一点一点地学习着。看起来我们好像读了很多书,但是一个重点的问题是,这些都是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并非是在我们想要更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我们考虑我们是不是想学习知识之前,这些书就被强行地塞到了我们的书包里。还来不及思考,我们就要在一步一步应对考试的长征之路上启程了。当然,我没有任何愤青的情绪,国家只是想让我们学习必要的知识以便于今后更好地成长和适应社会,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在这样强行学习的环境下,大部分学生恐怕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难以享受其中。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也许会记住这些知识,考到一个很高的分数。但是,这些知识能真正地印在脑子里的效率恐怕是高不了。很多自己本来就不擅长,不感兴趣的知识,在高考完毕的那一天就会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上学的目的似乎早已本末倒置。我们本来是为了学习更多,考试只是帮助完善我们知识、走得更远的工具,却变成了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压力的来源。

       谈一谈现在的大学生吧。在如今大部分的大学生的生活中,打游戏、谈恋爱、逃课上课睡觉已是见怪不怪的现象。其实也不能全归咎于他们,好不容易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谁不想好好放松放松呢?他们愿意泡图书馆的时候很多都是因为怕挂科、考研、考证等等。和高考之前一样,依旧是为了考试,依然,没有变过。很少大学生愿意泡图书馆读几本既喜欢又能提升自己的书。纵观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真的没有多少人真的在做“读书”这件事。

       所以,请不要或者至少现在不要把上学和读书等同在一起。读书是在获得真正的知识,它会渗透在你的血液里、骨头里,你不会忘记,因为它会成为你的一部分,无需担心,压力亦无从谈起。

       第二个误区:读书=进步。单谈比较典型的大学生吧。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出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经常看书,也经常跑图书馆借很多书,那些书看起来很多都是有深度、有思想的书。你以为这样的人会很有思想,为人处事很成熟。但其实跟他们相处才发现,感觉那些书他们并没有看,因为我们并没有在他们看这些书后发现他们为人处事或者思想见解变化地有多明显。怎么会这样?

       来自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道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资讯的阅读,一种是理解性阅读。前者是没有提升的,而后者是有提升的。但是后者的难度稍大一些,需要动脑去思考。是的,读书若是没有思考那和白读没什么区别,这样读的书是没有办法融入你的身体里的。我想这个理由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前说的这种现象了。

      很多人都过度在意了读书的速度,而忽略了读书的质量。这样的人其实不能算是读书人,因为他们所谓的“读书”和我们平常看电视,看新闻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因为都在不需要思考、知道就行的程度。如果不去动脑去思考,努力地去理解,这样的读书方式只会让你的思想原地踏步,是提升不了多少的。

      所以读书不等于进步,只有有思考的读书才能等同于进步。所以这也解释了第一个误区很多高考的孩子“读了这么多年书”,其实内在依然没有提升多少的原因。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其实可以说,读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维度,而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通过跟一些人的交流,我发现,他们读书通常遵循这样一个模式:


图一

       如图一所示,每个人通常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些人在读书的时候做的事情就是不断选取书中的某个理论去填充自己的思维模式以证明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对的、思考的方式是对的,但是并没有从此书中的作者的思维模式出发去思考,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所以书中的知识并没有对他们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他们还是在原有的思维框架里(当然,我并不是说书中的思维方式就一定是对的)。

        如果真的想从书中有所提升,就要做好跳出自己思维框架的准备,学会“倾听”作者,了解作者的思维模式后才能对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深刻的理解,从而真正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如此,阅读才有其意义,知识才能真正地被我们吸收。

        第三个误区:读书一定会有大成就。这是很多考上大学的家长的误区。其实这也牵扯到我们对成功定义的一些错误的理解。很多人认为成功就等于功成名就,等同于赚大钱或者手握重权或者找到很体面的工作等等。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很有钱,但是素质低下,财大气粗,仗着有钱就欺负别人,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是成功的吗?肯定不能。因为在他在道德上失败了。或者手握重权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却忽略了最该有的公平公正,这样的人也同样不能算成功。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不能妄下定义,毕竟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所以我只给一些我认为对于成功来说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问你自己的内心。我相信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声音,在你开始会思考的时候它就一直伴随着你。它会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比如当你为了一时的利益做了一点违背道德的事情,内心会有一点内疚,这个内疚的情绪就源自这个声音。其实在很多你犯错误之前,它都曾提醒过你,只是很多次,你都没有听它的话,而是被情绪左右,做了很多后悔的事情。现在你知道它是谁了吗,我们无法给它命名,因为太神秘,只要你开始重视它的存在就好。

        所以是否真的成功,你要问你的心灵深处的那个声音,当它平静也喜悦地告诉你,你成功了,无需任何愧疚,你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你现在的开心和快乐,那你就是真正地成功了。

        好的现在我们言归正传,说到读书和成就的关系。读书其实无需带有目的性,而是因为我们享受其中。读书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沉静下来去思考,读书也能够帮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每当我们看得越多,理解的东西越多,也就越会懂得如何理解别人,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和从容。我们会友善地对待这个世界,用沉静的心把我们身边的小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趣。我们会渐渐发现,需要抱怨的人和事越来越少,而可以宽容和理解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加的和谐。同时,读书也会让我们跳出陈旧的思维圈子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不惧怕别人的眼光,自信地、坚定地去追求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过得自信而坚定。难道这不是一种成功吗?我想我们心中都有答案了。

        现在很多人嘴里的“读书无用论”,我想是因为他们并未了解什么是真正地读书以及它能带来我们什么才会形成这样的想法。所以请正视读书这件事情,如果你真的喜欢读书并能在其中得到成长,那我可以坚定地告诉你:读书,一定有用,请继续做你自己便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讨论“读书无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