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时候,我变的不再心安,不再仅仅想做个观众,而是渴望有人能看到我的与众不同?
我想,这的确是一种病。
这种病的名字叫以自我为中心,叫自恋,叫缺乏存在感。
当一个人待着时,走在路上时,多希望有人在人群中发现我,你看那个姑娘真不一样,那个姑娘,她的眼神很忧郁,哦,她爱读书,肯定有些文艺情节。她思虑过多,但是真是有点小迷人。我懂得她的想法,她的矛盾一面,她的强烈的情感,她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如此种种。
大概就是这种希望得到注视和欣赏的心态。在你单纯质朴、规规矩矩的外表下那一颗敏感而不羁的灵魂,像在等着人看穿,渴望着知心人的对话和收藏。
结果当然是感觉很糟糕,当你不再能安安静静地享受着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当你内心的富足,读到一本书、完成一个工作挑战时的狂喜都消失了,你已经丧失掉进入自己的状态,连同你口口声声已经经营和修炼出来的女性之独立都已经显得可笑了。
2
渴望被人了解的人,已经不自然陷入到一种对自我的欣赏和美化。就像希腊神话的那耳喀索斯,对着池塘的水面,看到自己美男子的形象,一日复一日的注视水中面容。
其实哪里有那么多与众不同?人类作为同一种生物,个体与个体的差异并不大,除了那些天赋异禀的翘楚以外。若非生长环境天壤之别,同一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此的相似。
就连我自己这毫无根由的(毕竟除了一点还自以为是的思想境界,自己实在无可圈可点的技能)自恋,也都是一种集体文化的表现。
1979年,拉什就在《自恋主义文化》那本书里说了:“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动乱,美国已完全退缩到彻头彻尾的自我关注中去了。因为没有指望能在任何实质性方面改善生活,人们就使自己相信真正重要的是使自己在心理上达到自我完善:吃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学习芭蕾舞或肚皮舞,沉浸于东方的智慧之中,慢跑,学习与人相处的良方,克服对欢乐的恐惧。这些追求本身并无害处,但它们一旦上升成了一个正式的项目,就意味着一种对政治的逃避和对新近逝去的往昔的摒弃。集体自恋主义成了当前的主要倾向。既然这个社会已到了穷途末路,那么明智之举就是为眼前而生存,着眼于我们自己的个人表现,欣赏我们自己的腐败,培养一种超验的自我中心。”
我们自以为追求的自我与个性,到头来却是与大家同流。
而更可笑的是,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同,一方面还渴望着人们了解我们的不同,那如果被人了解了,是否可以说明,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呢?
3
想来自己是免不了表演的俗套。戈夫曼把人的行为分成台前行为和台后行为,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在人群中,已经总是不由自主在表演。
以前,我们以为表演是为了规避群体压力,当你的观点和行为和别人不一致时,你表演得和别人一样是一种保护。所以一度我们都在倡导的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可今天情况早就改变了,我们不怕走自己的路。各种私人社群、社交平台提供了那么多分散和亚文化社区,我们完全可以特立独行。顶多是在一些社会话题上保持沉默,但那算不得什么过分的压抑。
今天的表演,更多源于一种自恋的忘情表演,是渴望被人了解,被人们发现自己是特立独行的。
我们幻想着自己是特别的,时刻给自己的脸扑着粉,描眉画眼,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动作。特立独行正成为一种备受追捧的标签。被人发现的惊喜,仿佛已经成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除此之外,万物的辉煌都是身外浮云,都是你的陪衬,你成了主角,世界都为你让路。欧耶,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值得拥有。
我忽然陷入了哀伤,我没有热爱过读书,我没有欣赏过自然,我没有真正投入过任何事物,我没有奉献过什么。我们都被自我意识毒害了太久,所有围绕我们的事物都是为了装点它的私欲而包装组建的。
正如一个小说家说的,“那些走不出自己的人很可疑,他们不会被伟大的艺术、音乐、自然景象打动。有些人不会对其他东西着迷,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太强。”
4
我之前一直对自我这东西心怀热忱,比如认为人不能丢失自我,人一定要有自我。但真实的处境是,受文化的影响,人的自我已经太多了,此刻更应该丢失掉自我,除去自我的执念。
奥修在《当鞋合脚时》说,终极世界里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失败,正如在尘世间没有什么像自我那样成功。 如果你没有自我意识,你的生命会自然生长。这个圆规就是自我意识:你带着自我意识做事,就会陷入麻烦。
有一个故事可以加深理解,说一只蜈蚣一直在走路,有一天,有个人问它,你这么多腿,走路是先迈开哪条呢?从此蜈蚣就不会走路了。
渴望被人了解,仿佛这样自己才是存在着的,可这时候的存在却已经不是那么真实了。所以奥修说,你身上无论什么美丽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隐藏它,永远不要表演它。
可每个凡人所做的却恰恰相反,凡是错误的东西,我们总是试图隐藏。而凡是美丽的东西,即便它并不那么美丽,也试图宣扬它、扩大它、展示它。”
我们渴望获得理解,我们热爱展示,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自己的不满。因为你对自己不满意,你需要别人的认可和欣赏,才肯定自己的价值。
“你可能有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石,但这还不够;其他人必须欣赏它。”所以,在现实社会中,自我其实常常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它是一种他人意见的堆砌,它不是一种对自己的认识。这个自己,所谓的自己而实际上是自我,不是别的,只是反馈的堆砌——于是就会一直有恐惧。”
这样,整个人的自我也越来越模糊不清了,我们充满幻想、看不清处境、贪婪、自怜、憎恨和绝望。如果任由发展,很可能我们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5
所以,我想无论如何,我也当停止对获得理解和注目的渴求,去一贯的安静,处理和享受自己的生活。不要任何人费心,不出席任何表演。就这样爱这个世界,而把自己尽可能放到最小。
尼采大神也说过,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
再回头讲一个我最近看到的相遇故事。他说,他在地铁遇到一个女孩,她不怎么漂亮,但是很特别,他不由自主去和她搭了讪。
现在我这样想:那个女孩一定是真实的,她从没有想获得过这个男人的目光,却也因此而得到了别人的迷恋。
我一直以为我是爱自己的。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只要学会爱自己,你才能被别人爱。可我们长期都在混淆自爱与自恋,自恋绝不是爱自己,自恋是对自己的唾弃和逃避。
而自爱是无所畏惧的,是你从不需要被人理解,不需要依靠他人的称赞来肯定自己,是你的存在就依赖于你自己,你有自己的根。你能和自己和平相处,和自己对话。
真正的深邃不是复杂,而是简单。
我还需要修炼。但此刻已经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