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飞轮——读书、思考、投资

日更第755天

过去几年学习的经历,让我发现,学东西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生关联,一个个孤岛,最终各自散落。

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外界不同要素,赋予不同的权重的相对关系的集合。如果我们不在了,与我们有关的世界就不在了。所以,我是世界的中心,各种人依照不同的角色、职业、社会关系,赋予不同的权重,通俗讲就是优先级。

我们生活在各种关系之间,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服务关系,这些就是关联。

在我们的脑子里,很多的概念和事物,也要发生关联,才能够去1+1>2,甚至>3,>4。

回到读书这个事情上,我们人类的历史上下五千年,沉淀了大量的图书出版物,我曾经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不吃不喝天天读书,用几辈子能读完所有的人类出版物?

想来想去找不到答案,那只好回头,停下来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读书?只有想清楚了为什么读书,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

阅读是穿越时空与作者的对话,假如今天我的岗位从销售变成了管理,那读书就是为了提高管理技能,读书就是为了让我更好的去驾驭团队,驾驭这个职业角色。

假如我是一个创业者,我读书就是要寻找和优化商业模式,规避种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果我经常去做一些决策,那读书就是为了获取大量信息,看高手是如何决策的,学习决策方法和技巧,黑石苏世民《我的经验和教训》,高瓴张磊《价值》,达利欧《原则》。

有幸在各种传记读到过赫伯特·西蒙、林肯、富兰克林、芒格、苏世民、张磊、山姆、薛定谔等人的经历,见识到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场景下做出的一些选择,在特定的阶段特定的环境下,他是如何决策的,在其中看不到一丝一毫苟且的影子,看到的是不停的思考如何把事情看清楚,想透彻,不停的用理性去探索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如果说读书的目的不清晰,读什么书都是没有意义的,犹太人的塔木德讲,没有方向的船,到哪里都不是顺风。

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这两个问题想清楚后,读书要读到什么程度自然有答案,读书并不是从第1页翻到最后一页,因为作者他也是人,是人都有局限,一个人写的东西能够逻辑自洽,就算是很好的一个作者,我们要做的是,从里边抽取或者发现那一部分对于当下的自己有帮助的,有激发的,有提升的东西,提炼出来,融合到自己身上来,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这就是读书的价值。

读书,根据类别不同,知识含量和知识密度不同,分速读、精度、略读备查。知识密度是相对概念,对于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初中生来说,同一本书的难度肯定不同,他们阅读的难度就有很大差异。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离开了思考,机械的记忆背诵,就没有了激发和灵活运用,就是一潭死水,会发臭,流水不腐的原因在于流动,思考就是思想的流动。

时下流行的各类app,知识大V们的输出,是产品,产品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生,装模做样的每天听一小时,就能质变吗?只会缓解了内心的焦虑,对沉淀的帮助微乎其微,因为解读人的知识面和认知层级决定了含金量,更重要的是,立场决定一切,夹带私货不可避免,九句真话加一句谎言,谎言也是真的,有毒的知识越来越多,最终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妄人,满嘴都是别人听不懂的是又大又炫的词,却搞不懂其背后的深意和规律。

读书和思考之间,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思考完了再去读,不断的循环往复,强化正反馈。

思考,很多人就不知道为什么思考或者说懒得思考或者不会思考,那这就造成了有很多人,你看他干活、做事情,风风火火很麻利,但结果都不好,这是典型的行动力强,没带脑子。

思考,有很多的思维模型,成甲是研究查理芒格思维模型的,他写了一本书《好好学习》,可以找来看看。

上一篇讲日更的结构,也一个思维模型,叫黄金三圈,就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以前乔布斯最喜欢用,苹果发布会,讲why,我们要改变世界,然后讲how,我们干了什么,最后是what,是什么?是最新款的iphone手机。

有本书就叫,《从“为什么”开始:乔布斯让Apple红遍世界的黄金圈法则》框架和模型,决定了思考的速度和质量,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写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掌握100个思维模型,你就可以比别人更聪明。第一性原理、金字塔原理、黄金圈、FOGG行为设计、系统思维、价值网络、复利思维等等,每一个思维模型都有很多的书籍和案例,这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重点,有顺序的去探索和运用

思考是有方法的,利用时间的变化,节奏的变化来激发思考。比如有一个事情我一直想不通,堵着,不知道怎么处理好,那我就拼命的想1-2天,从早到晚的想,第三天,搁置,放空,啥都不想了,我办公室挨着公园,到公园里去走走,走着走着突然突然某个想法冒出来了,正好能解决那个问题。

这就像墙上有个钉子,我们想把它拔出来,直接拔拔不动,那你就用钳子夹着它,来回左右摇晃,摇晃就是一种节奏变化,思考也是一样,强力的思考,突然再放松下来,就容易生长出一些灵感。

读书和思考都是一个人的内功,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是需要吃喝拉撒的,是需要面对现实变现的。

古希腊和西方第一个科学家和哲学家是泰勒斯,生活却非常清苦。有商人挖苦他说:“都说你知识渊博,可是你的那些知识能给你带来什么呢?金子,还是面包?”泰勒斯非常生气的说 “我不允许你利用我的贫穷来贬低理论知识的作用,我会用事实教训你的。”泰勒斯回去之后,运用所掌握的丰富的天文、数学和农业知识,经过周密的预测计算,断定明年将是橄榄的丰收年,于是在冬天他就把附近所有的橄榄榨油器用很低的价格租来了。第二年,这里的橄榄果然获得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丰收,人们对榨油器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可是榨油器却全被泰勒斯垄断了。于是许多人都去找泰勒斯,抢着用高价租用他的榨油器。

这就是内在认知在外部世界的变现的案例,说到投资,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买房子、买股票、买基金,事实上广义的投资包括你自己,你的的时间精力,这些都是投资。

以我们大家为例,假如一年赚30万,我相信很多人不止这个数,保守估算,2022年249个工作日,算下来你一天是1200块钱,按照工作6个小时,每个小时200块。为什么不满8个小时,一个人一天有效工作4小时就算很厉害了,因为你要喝水,上厕所,要开小差,今天出来参加一个小时的读书活动,虽然没收费,但你相当于付出了200块钱的机会成本,那你花了这个钱,你总得拿点什么回去,就是说今天我们的所有的内容,有没有一个点或者几个点对你产生了触动,产生了激发,进而改变了你以后的行为,那你这个200块钱的投资就是成功的。

万事万物都是标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投资人,投资只能是你自己认知的变现,能够在别人看不懂的时候,看懂了,下注了,在低估的时候进入,等着价值的回归,收益就拿到了。

我们进入一个行业,选择一个创业项目,开展一项新业务,都是如此,机会成本和财务成本比起来,更重要。

大家对于时间的投资属性,如果不够清晰不够具体,天天没事刷抖音逛淘宝拼多多,不知不觉这个人的时间就挥霍掉了,而我们的时间如果用来读书学习,那不知不觉,我们的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在读书和思考这个循环发挥威力之后,就一定从虚拟的思维走向现实,在行业和工作的选择,商业模式和项目的选择上,眼光更加犀利、独到,能够清晰的看到,现在手头的事情、工作,需要提高哪些技能,或者说未来哪些技能更有前途发展空间,或者未来哪些地方会成为一些重要的节点,当你能够去识别这些东西,提前的去进行布局,这就是一种投资。

读书、思考和投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每天不断的日更当中去思考出来的,人生只有三件事读书思考和投资,什么是读书,什么不是读书,读书有哪些误区?为了意义而读书,这意义因人而异,所以先思考。

思考也是很多人是懒于思考或者不愿意思考,因为思考是反人性的,人大部分时间是感性的,偶尔的时候理性一些。思考,有它的技术和方法,运用一些思维模型,就相当于我们探索世界带个拐杖,提高效率。

通常所说的投资是指资金,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我们今天说的投资是一个广义的,就是我们把所有我们能掌控的时间,金钱资源,人际关系,甚至这种技能,都可以认为是投资,比如说我今天,花时间花钱去学习Python,学了以后要用它来干什么,实现什么,只要我能够达成和实现,就说明我的投资就是成功的,我学了却没解决任何问题,那这个投资就是失败的。

投资关键在于选择投资标的,人也是投资标的,细分下去是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专注力的投向,其产生的价值首先用于升级自身的操作系统,其次才是在外部环境的行为中得以显现。

所谓投资就是从一个低水平变成一个高水平,实现了增值,一个是金钱的增值,一个是能力的增值,人终其一生,都在打造一个标的,就是自己。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因为你在飞速成长,他们眼中的你还停留在前些年。

谁也改变不了谁,人只会去做自己相信的事情,我们如果想有突破就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就要去加大输入,以输出带动输入,更多与外部进行互动激发,把所有资源砸在自己这个标的上,最终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飞轮——读书、思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