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这次开课,磨了两次,中间有颇多心酸煎熬时刻,但也无心插柳柳成荫地迎来了一场我亟需的一场胜利。
一学期上到最后,颇有点不知所谓的感觉。离开了开学时备课尚有存货的状态甚久,每一天上课都显得有些仓促平庸。再加上文言文的难以驾驭,和自己莫名施加的期末考压力,课堂上少了许多最初的激情,对学生的生成也不再那么关注了。就在开课前一个星期,我在心灵的痛苦中如梦初醒,做了调整,课前添加了读诗文的环节,还给学生准备了自己制作的书签,算是找回了一点语文人的初心。随即,在上《登泰山记》时,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点,以朋友圈的形式设计课堂,最后4班学生的回答令人惊艳,那种感动唤醒了我对课堂生命力的追寻。
但好课终究难寻。我偶尔还是会回到不知该如何上课、自己上不好课的无力怪圈中。再加上不久前开的校级公开课,出于焦虑和时间的紧张,我缺少了师傅的指导,自己草草准备了一节。说是草草,实则也花了大心血,勤勤恳恳准备了很久,只是最后上得不如人意。或许也并非那么不如人意,但离自己想象的还是很遥远。不论是课堂的生成,还是环节的设置、重难点的把握,都遭到了老师们的质疑。虽然他们说得和气,但我心里却不是滋味,甚至也隐隐疑惑:到底是我能力就是不够,还是表述得不清晰,让老师们发现不了我设计的逻辑。也渐渐觉得“摆脱”师傅的鞭策,看似获得了自由和喘息,实际换回的是隐隐的痛苦和无人赏识的落寞。毕竟在师傅那,不论上得多烂,也总能被发现一两处亮点,也总有相应的改进方案,这些无异于黑暗中的微光,足以令人继续前行了。
无论如何,听到要开课的瞬间,还是痛苦异常的。我记得那会儿我还在快乐地看篮球赛,很快,就陷入莫大的无助。恐惧和压迫袭来——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课文也不够,考试复习时间也不够。更为恐怖的是,周三晚上十点多,师傅在群里说要先在工作室范围内,于周五开一节,又讲了一堆文本素读、裸备等高要求,我直接悲难自抑,一场痛哭。虽然,后面想来,确实也如师傅所说,我是在自己吓自己。但那时,我确实是绷不住了。我无限地想起王小波的那句话:“人的一切痛哭,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后来,一番交涉,改为了周一,也迎来了我从教以来的第一次磨课。
第一次试课,在高一10班,上完之后有些自暴自弃。主要的问题在于表达不够节制,一方面体现在不放心学生,出现重复申明任务,一方面体现在评价学生的技巧性不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回答的重复,显得啰嗦,而且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其次是任务一的设计期待学生从副词、关联词角度去赏析文本,但学生回答没有那么完美,我的引导有些急。第三,是深度没有体现出来,包括“为什么写不乐”和“个人、国家、人类”三个层次的说明。第四,是出现错误表述“任务有点难”,其实我当时是看许多学生愣在那里,担心他们写不出来,试图缓解其紧张,但万一学生觉得没有那么难,只是需要点时间再思考呢?所以可以换成“那老师换种方式问你哦”,要充分相信学生。第五,后排三四个学生举手我没看见。时候听说有学生主动举手,我大感欣慰。第六,任务二的表格,先让学生找,然后再出示PPT,浪费了时间。师傅给出的建议是设计和任务主框架可以保留,但要改细节,更有深度一些,避免停留在表面,要考虑全文整体逻辑,节制表达、充分相信学生。温晴建议表格可以改成图书馆、关键词语、心境、图书馆之乐的排序,这样学生自然会关注到我想听到的副词,但我最后觉得心境容易太早提到“不乐”,排序又占据了任务二的空间,而且排序也很难有个定论,所以几番思考,终是没有采纳。
第二次试课,在周三,高一3班。这次课,明显比上次从容了许多,上完就觉得比较自信舒坦,有点好课的样子了,起码不是我在唱独角戏。上次回来之后,我先是对点评语进行了设计,针对学生“回答出来了”“回答不出来”两种情况设计了多种可能的回答与策略,再次上场时,点评就收敛了许多,学生发挥的余地就大,整堂课学生为主体。第二个是针对朗读进行了更精细的设计,哪几个点在鉴赏时我要通过朗读来促进情感的,我做了预判,因此课堂上书声琅琅,语文味增强了。第三是将任务二的表格整理出来印在任务单上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不过当时设计的是比较异同点,学生最常见的答案是“都写了建筑华美,读的书不同”,后半句是好的发现,前半句却与我想要的仍有距离。因此,在引导时仍然有些急,不是学生发现问题,而是我在问“灯光有没有不同”“三个感叹号,三个多么,你读出了什么”,有点遗憾。可以问:“有没有哪个意象反复出现”?三个多么就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第四,板书上呈现了“个人”“国家”“人类”的层次。此次评课,大家给我的建议是:
1.导入还是用博尔赫斯的诗,不要自己讲过。
2. 图书馆要按顺序讲的话,需要一些过渡语使任务的逻辑清晰,不专制:循着时间顺序寻找图书馆的快乐,可能更契合作者心情变化的脉络。
任务一不用表格,换成给句子支架:什么时候在哪个图书馆什么心情,我是通过哪个词感受到的。我仔细斟酌后,在师傅的建议上修改为:关于 (图书馆),我想分享的是 (哪个句子)。我从 (关键词)中,体会到了作者 (情感)。这样的逻辑我觉得更顺,而且有原句的朗读,方便听的同学定位,也省去了老师对原因、细节的追问。而“哪个时间”呢,我觉得不是很重要,就在开头以时间轴的方式给出,更清晰。
3. 总起句“于是我想起了图书馆之乐”要醒目,突出,放大!这是这堂课的逻辑,一句话用两次,这样的方式要学着用!可见,“于是我想起了图书馆之乐”这句话是本文重要的总起句。今天,我们就从这句话出发,学习探讨两个任务:任务一,探讨“于是”的后半句,即图书馆之乐;任务二,探讨“于是”的前半句: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不过我当时没理解清楚,任务一二的过渡出现的仍是“于是我想起了图书馆之乐”,我以为任务二要讲“于是”,小遗憾)
4.有一个学生答清华图书馆的时候说“苦中作乐”,说得真好,但是我没有追着问:从全文来看,为什么写“不乐”(行文变化、此时的苦显得北平解放后所得的乐更加珍贵),这样能有深度。其实第一次磨课也有提过,但是我落实得不够到位。
5.板书统一为“ 的 ”,不要一会儿“满足好奇心”“盛赞知识”动宾结构,一会儿“精神上的成长”“国家形势的关切”定中结构。其实我根本没设计板书,当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国家形势的关切,我都觉得自己了不起。
6.灯的问法:“有没有哪个意象反复出现”
7.一个学生回答完“光的变化”与心情的关系后,我重复评价了,实际夸就行了。还是要控制表达。
8.书声琅琅,很好。
9.错误表达:今天还没有勇士站出来。换成“大家可能还在思考,但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10. 圆形图书馆那儿,有学生认为哈姆雷特台词就是因为大圆顶与其相似,忽略了后半段为何提到人类。引导有些急,应换成:你再看今天的标题:上图书馆,和最后收尾突出人类有什么关系。讲不出来可以先请其他同学讲,回来追问原先的同学:你感同身受吗?
11. 加一页总结PPT.
12.任务二删去“同”,聚焦“异”。师傅建议的表格是图书馆在横轴,象征时间轴,但是我觉得看起来不利于逻辑的归纳,另外两个表格有重叠,显得多余。于是整合成了一个。
回家后,我针对提出的建议一点点修改,斟酌,内心演练,尤其是针对评价语再次进行设计。这一回,我不再紧张了,反而觉得有些无所谓了。甚至觉得等到下午第四节好久,可能上一节课给了我底气。
第三次上课,在高一4班,是最成功的一次。学生多次高质量的回答,让课堂充满了活力。他们班向来读书声很响亮,氛围很好。虽然这是他们那一天的第三节公开课,其实很累很累,但还是给足了我面子,配合得相当愉快。也可能是连堂课的上一节给予了他们充分的兴趣和自信。公开课的上一节也是语文,我上的《拿来主义》,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解决了比喻论证,在分析鲁迅语言的讽刺幽默时学生兴致达到了高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顺序也在学生思维的深处激起了一片浪花,同样也是书声琅琅,是一节成功的课。等到第二节课的时候,余韵犹在。再加上我采用的是他们熟悉而喜欢的诗歌导入,当他们听到博尔赫斯当了18年图书馆馆长的时候眼睛发亮,这节课就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
课堂中,学生说出了“开始思考沉重的话题”“温情是家的氛围,宁静可以更好地读书”,局部朗读了第五段,都是这堂课的亮点所在。
一点点遗憾:又没看见学生举手。学生提到在清华图书馆不乐的时候,没讲透,我显得有些急,应问“作者心情怎么样?和主旨矛盾吗”。还有就是灯光的变化和心情的变化的吻合,可以在第一部分就结束掉,环节二不用回过来讲。
课后,师傅说:今天的课,改的很到位,上得很成功,现场即时反映、应激处理越来越从容,可以表扬一下自己。他说,他在乎的不是课上得好不好,而是有没有领悟力、执行力和调整改错力,通过这次磨课,他看到了这三个力,这是最宝贵的。
虽然公开课最终的顺利结束其实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4班这次超常发挥,确实给了我无限的温暖。但我也确实在这次磨课中收获了许多,对磨课也有了更客观的看法。希望下次,能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挑战,敢于直面有弱点的自己,然后在磨砺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