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天下黄花》读书笔记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完这本书,历时两天,大概5-6个小时。看完这本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就从脑子里冒了出来。

一故事内容

《故乡天下黄花》从一个普通村民的视角,审视马村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

第一部分:民国初年,为了村长一职,李家雇杀手杀死了现任村长孙殿元,由此引发了孙李两家的世代仇杀。

第二部分:1940年,日本人来了,为了争夺马村的支配权,八路、汉奸、中央军、土匪几路人马相互咬斗,村民惨遭荼毒,饱受蹂躏。

第三部分:1949年翻身闹土改,地主李家和孙家被斗倒,贫农赵刺猬、癞和尚、李葫芦诸人为了争夺村子的控制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野蛮争斗,马村再度陷入混乱。

第四部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已成为村支书和大队长的赵刺猬和癞和尚,以及后发展起来的李葫芦分别带领不同派别,以“文革”的名义进行着无休止的斗争。

二主题思想

近百年的时间变迁,“马村”人为代表权力的“村长“之位前赴后继地进行种种争斗,事实上无论是李家还是孙家或是后来的卫东卫彪赖和尚等,谁坐上了村长的位置,苦难都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故乡天下黄花》中的冷漠与阴暗来自于作者对人性毫不留情的刻画与描绘。作品中马村村民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权力争夺展现出的“奴性”“冷漠”、“麻木”、“糜烂”、“愚昧”等种种劣性引人发笑,笑过之后又感可气可恨。同时作品冷漠与阴暗的风格特点更来自于作者对人性的绝望,作品虽然只讲述马村半个多世纪的人事变迁,但重复的故事情节使读者感到千百年如一日,人性如此,凝滞不变。 

三、艺术手法

作者有意识地模糊、混淆甚至颠倒正、反两派人物间的阵线与界限,摈弃了二元对立划分,描绘了多元的人物关系。比如还原了原本在乡村占主导地位的宗法、血缘关系,家族意识,像李家与孙家的数代恩仇、权力斗争;再现村民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历史恩怨,以及互相渗透的阶级关系等,这些关系,并不像简单的阶级关系那样只能推导出压迫反抗这样简单而明晰的因果关系,因而与“必然性”和决定论思想拉开了距离,这使得所谓正义和非正义、进步和非进步的分野在无形中消弭。

没有了叙事者的直接介入,在作品中,叙事人对各个人物的命运都保持一定距离。传统小说对人物惯有的善恶褒贬被一种冷漠、平静的叙述方式所代替。叙事者尽量压低自己的声音,隐身幕后。其对人物、事件的评判,间接通过结构、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发展以及旁观者的眼光表现出来,给人以客观真实的感觉,籍此来消解、否定意识形态对文学叙事的干预与侵犯。 

在作品中,叙述人对各个人物的命运都保持一定距离。传统小说对人物惯有的善恶褒贬被一种冷漠、平静的叙述方式所代替。这种冷漠与平静的方式不仅表现在故事即使讲到人物命运的极其悲惨处,也仍然不作融汇着叙述人情感色彩的抒情描写,而且表现在叙述人带着一种参透人的本性之后,对人生表现出的讥讽与调侃的态度。每个人物都在自作聪明地表现自己,像戏剧舞台上的角色与玩偶,被无形的命运之神操纵着,浑浑噩噩置身其中,却意识不到他们需要摆脱那可悲的境地;甚至还可以说,他们即使意识到这种人生的无望,也必须在这无望的背景上尽职尽责地扮演命运赋予他们的角色。这是个人无法超越历史、超越自身的可悲之处。因此,在那些人物当中,争权夺势的最终失去了权力,杀人的最终被别人所杀。如果说,作品在冷静的叙述下面还潜藏着某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那么,每个人物命运自身的悲剧性所引起的读者对人性的思索,则属于作者对人性看法的内心独白。这一点作为他主观情感极为隐蔽的流露。 

当官、掌权,实实在在地成为作品中诸多人物梦寐以求的生活目标和人生追求。《故乡天下黄花》的总体意蕴正是在这里得到聚焦,富于生活实感的社会场景和纷纭杂沓的矛盾纠葛正是从这里凝定为一个巨大的意象。借助这个意象,作品充分提供了历史反思和文化品味的契机。 

《故乡天下黄花》的叙述是冷峻而客观的,在冷峻客观的叙述中又显然包涵着热切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由于贯注在坚实的社会历史进程之中而磨砺出相当尖利的锋芒。这种批判锋芒固然足以穿透和剖析民族性格的某些负面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某些沉积,对于正在走向民族振兴的现实来说,它也不失深刻的警示意昧。 

整个作品犹如高贵、华丽的名牌酒瓶装入了农家糙米酒,不合适宜却又满满当当。从如名牌酒瓶的题目看,读者会觉得又是一部以一个人或家族故事来演绎历史变迁的作品,但看了具体故事内容却发现历史变迁只是陪衬,作者只给讲述不变的、庸常的人性故事,原来他给大家耍了个花招。但是不论作者如何“花样百出”,都是他的叙事策略,通过这个策略他向读者传达他自己的创作理念。同时“变”与“不变”的情节安排所产生的张力效果更富有创造力也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四读后感

上述内容是百度百科里面的介绍。《故乡天下黄花》是刘震云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00北京,正式出版是1991年8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缘起于给我们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周老师,经常提到刘震云,上课时候也时不时冒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周老师一讲刘震云,我就接不上话,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这个河南新乡延津籍的作家。前两周老师推荐让读刘震云的新书《一日三秋》,布置作业,写一篇4000字的评论。

作为一个双鱼座的人,我太过于迂回,我总是不能够直面问题,本应该直接去写《一起三秋》的文学评论,可我总想要想要弄清楚它的前世今生,于是去图书馆里找到了所有刘震云的作品,看看这30年间,刘震云的作品风格有何变化?

1很有趣

《手机》《温故1942》《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一开始,我怕自己看不进去,毕竟很多年没有看过书,电影电视剧和作品结合着看,先看电影,然后再去看作品。

有趣其实是一本书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无趣的话,很多人都没有耐心读下去。连着三周,我几乎都在读刘震云的作品,有时候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刘震云的书其实挺有意思,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像我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想“孙殿元是如何死的?谁会去杀一个村长?”,好奇心驱使着我读下去。故事中的时间定格在百十年前的民国时期,孙李两家为争夺村长职位,孙殿元本不应该死的?李家并不想置之于死地,只是想吓唬吓唬他,枪手心情不好,给他打死了。

恍惚间,我也有些错乱,我本家当村长的一个爷爷刚竞选上当时的村长,大年初一的我还去村长爷爷家拜年,后来就听说,村长被本村的姓冯几个大户围堵打了一顿,据说是打斗过程中村长心脏病突发,送医院救治无效死亡,后来冯家的几个兄弟抓进了监狱,都是权力惹的祸。春季开学,我同桌被老师叫了出去,我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大年初一闹事的就有同桌的爸爸,他爸成了杀人犯,他就再也没脸在村里上学,后来就转了学,销声匿迹。我本家奶奶带着一个哥哥和姐姐,也再没回过村,前几年哥哥结婚,听说是入赘到女家,女方买的房子,也是偷偷结,没敢回村,怕被仇家报复。

故事发生的时间大概是我上小学2000年的时候和平年代,这本书突然勾起了我的回忆,村里其实不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民风淳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就会斗争,不分城市和农村,刘震云借这本书写的是人性,人性莫测,荒诞离奇都源于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乡天下黄花》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