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车祸身亡,留下姐弟俩和一套房!姐姐拒做“扶弟魔”,后来呢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近些年,“扶弟魔”成了网红词。

它是指,受家庭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年长的姐姐对自己弟弟长年无底线付出的现象。网友把这种姐姐,戏称为“扶弟魔”。

最近的热映大片《我的姐姐》,就是一部探讨姐姐要不要做“扶弟魔”的电影。该片由殷若昕执导,张子枫、金遥源、肖央、朱媛媛等主演。



故事发生在四川。女孩安然从小和父母关系疏离,长大后,她成为一名护士。一天,父母出车祸双双身亡,亲戚把她素未谋面的亲弟弟带到她面前,让她抚养。弟弟的到来,彻底打乱了安然平静的生活,也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原生家庭的诸多问题。

该片于4月2日正式上映,截止4月6日,它在豆瓣评分7.2,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一位网友评论说:“在最真实的中国式语境里,影片并没有撕心裂肺地吼出女性的痛苦和不易,只是冷静又克制地剖开那些血淋淋的现实给人看。”



一、父母重男轻女,在中国家庭的毒瘤

安然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母非常重男轻女。

安然本是独生女。上小学时,父母突然决定,要再生一个孩子。他们希望下一胎是男孩,能延续家族香火。为此,他们不惜让安然假扮残疾人,以获得生二胎的资格。

然而,倔强的安然并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当工作人员来她家实地调查情况时,她不仅没有装残疾,反而穿上了花裙子,当众戳穿了父母的谎言。结果可想而知,她换来父亲的一顿毒打。

或许,从那时起,她就对这个还未出世的弟弟满怀怨气了。

由于和父母关系冷淡,安然从小就很独立。高考时,她报考了北京一所医学院。但父母背着她,偷改了志愿,目的就是想把她留在身边。最终,安然被省内一所普通医学院录取。在校期间,她靠打工攒够了学费。毕业后,她成了一名护士,还交了男朋友,生活逐步进入正轨。

然而,就是在这时,却传来父母双双殒命的噩耗。紧接着,亲戚们把她素未谋面的弟弟安子恒带到了她面前,要求她无条件地抚养弟弟。



一开始,安然非常抗拒。她只是个小护士,收入微薄,自己都朝不保夕,又怎么可能去照顾和自己并不熟的弟弟呢。

但是,姑妈、舅舅轮番上阵,硬生生靠舆论压力,让安然乖乖接管了弟弟。最初,姐弟关系剑拔弩张。弟弟原本是父母的心头肉,他性格骄纵。而现在,没了父母的庇护,他不得不渐渐认清形势:这个世界上,他唯一的亲人就是姐姐。

随后的日子里,姐弟之间发生了许多微小而温暖的故事,两人渐渐走进对方的内心,姐弟关系日趋和谐。最后,安然在送养与不送养之间徘徊,弟弟看出了她的纠结,竟主动打电话给领养人,希望对方可以领养自己。

影片结尾,签署送养协议时,安然犹豫再三,却放下了笔,没有签字。她带走了弟弟。

未来,安然和弟弟何去何从,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从安然和弟弟的笑脸上,我们似乎又能找到答案。

安然和弟弟关系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父母重男轻女,没有一碗水端平。当父母去世后,安然和弟弟成了相依为命的亲人时,血浓于水的亲情,最终会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



二、亲情无价,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影片中,姑妈一直苦口婆心地劝安然接管弟弟,理由是“长姐如母”。

姑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源于姑妈自己的人生经历。

过去,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前,每个家庭里,都有好几个孩子。父母要同时照顾几个孩子,很辛苦。这时,家中老大往往会主动为父母分忧,帮父母照顾弟妹。然而,多数父母都偏爱家中的小儿子,于是,年长的姐姐就成了家中的隐形人,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



很不幸,姑妈就是这样的人。电影里,她告诉安然,她年轻时,也曾怀揣梦想。当时家里穷,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为了让弟弟上大学,她主动放弃了高考。后来,她和朋友去俄罗斯做生意,却因为弟弟家生孩子,被母亲叫回家,帮弟弟照顾孩子。

当时,姑妈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遵从了父母的意愿,选择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弟弟生前,她无怨无悔的付出,弟弟死后,她亲自操办丧事。以至于,连她女儿都受不了她,说她是个烂好人,没救了。

对此,姑妈的回应说:“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姑妈想让安然像自己一样,无私的照顾弟弟。然而,安然有自己的理想,她拼命复习考研,就是为了能离开家乡,去北京发展。安然与命运的抗争,最终,让姑妈渐渐清醒过来。

姑妈是中国传统家庭里“姐姐”的真实写照。在她身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尤为严重。她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也是迫害者。她很不理解安然要把弟弟送人的想法,在她看来,姐姐就应该去为弟弟付出,这是天经地义的。她一直劝安然要认命,她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姑妈的存在,代表了老辈人传统的家庭观念。

最后,在安然的反抗下,姑妈终于明白了:原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每一个姐姐,都要像自己一样,心甘情愿地为弟弟付出所有。所以,她才说:“套娃也不一定要在一个套子里”。



三、重男轻女思想,压迫的不仅是女性,也有男性

影片中,还有个人也很有意思。那就是安然的舅舅。

舅舅好逸恶劳。年轻时,他闯荡北京,做过群众演员(吹嘘王宝强是他的哥们),后来回到家乡,闪婚闪离,年纪一大把了,却一事无成,整天泡在麻将馆,过得浑浑噩噩。

舅舅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安然的父母去世后,他一直惦记着安然的那套房子,还企图通过抚养安然的弟弟来和安然瓜分家产。

饭桌上,舅舅自嘲地说,父母养他这个儿子,算是白养了,因为自己一事无成。从这句话里听得出,父母曾对他寄予过厚望。片中,没有明说舅舅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但从舅舅的言行来看,他的原生家庭比安然爸爸的原生家庭好不到那去。说白了,舅舅也是自己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



离婚后,舅舅很渴望亲情。一次,他偷偷混进女儿的舞蹈班,只是为看一眼女儿。但因为打电话声音太大,最后他被女儿赶了出去。舅舅对女儿满怀愧疚,女儿结婚前一晚,他通宵打麻将,把赢来的钱全给安然,让她转交给自己的女儿。他没脸参加女儿的婚礼,只能让安然帮忙拍一张自己女儿穿婚纱的照片。

当然,舅舅并非一无是处。当安然大伯差点要动手打安然时,舅舅立马挺身而出,为安然撑腰。其实,舅舅虽然不靠谱,却是最支持安然的人。所以,安然才会说:有时候觉得,舅舅更像是自己的爸爸。

我猜想,舅舅年轻时去北京闯荡,也是想像安然一样,挣脱家庭的束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虽然他最终回到了故乡,但至少,他曾经努力奋斗过。仅这一点,就已经比许多待在家乡不敢出去闯荡的人,强多了。他深深懂得安然想离开故乡的想法,每到关键时刻,他也会站在安然这边支持她。

或许在他看来,支持安然,就等于支持自己未圆的梦。

四、一部《我的的姐姐》,映射出中国家庭的众生相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都觉得:长兄如父,长姐如母。

多子女的家庭里,多数父母更偏爱儿子,年长的姐姐不得不早早学会独立,还要学会做饭,料理家务,照顾弟妹。

姑妈,就是传统家庭里的“姐姐”样本。然而,安然是新一代独立女性的代表。当弟弟对她说:“你等等我不行吗?”她回复道:“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

安然的话,点出了家庭关系里的边界感。

心理学者武志红指出,中国家庭里,成员普遍缺乏界限意识。没有界限感的人,一举一动都在向别人说:“我没有界限,你怎么对我都可以。”这样做,必然会导致他人不断侵犯你的利益。

电影里的姑妈,被重男轻女的思想洗脑,活得完全失去了自我,最后,连她的家人都瞧不起她。姑妈的这种心态,属于全能自恋。心理学认为,只有婴儿处于全能自恋状态,婴儿认为,自己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因此,婴儿没有边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意识到:自己和世界不是一回事。人的自我意识越强,界限感就越清晰。界限感能保护自己,让他人不得不尊重自己。

心理健康的成年人相处时,彼此都很清楚:我是我,你是你,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只有全能自恋的人才会认为,仅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一切。电影中,姑妈一直在劝安然抚养孩子。这种劝说,是要摧毁安然的边界意识。可以想象,如果安然答应了,那她将复制姑妈的人生经历。


那么,面对至亲的情感绑架,我们应该怎么办?心理学研究者李雪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一次访谈中,李雪分享过一件事。她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婚了。后来,她爸爸组建了新家庭,还生了个女孩。爸爸上年纪后,总打电话向李雪抱怨说,自己身体有多差,过得有多惨,小女儿有多不听话云云。

每次听到这样的抱怨时,李雪知道,爸爸的潜台词是:我管不了你妹妹,你来帮我管她吧。于是,李雪每次都会郑重告诉他:“你身体不好,我上次给你寄了药,如果吃完了,我会再给你寄。至于妹妹,那是你自己的孩子,你选择生下她,就要对她负责。我是你女儿,没有义务抚养和教育妹妹。”

听李雪这样说,爸爸立刻泄气了。此后,他给李雪打电话时都特别客气,再也不提妹妹的事了。心理学家科胡特说,对于我们不想要的事物,要“不含敌意的坚决” 拒绝。李雪对爸爸的态度,正是“不含敌意的坚决”。

中国家庭重视亲情,却忽视心理边界。很多人都认为,女人就应该为家庭多付出。有这种思想的人,可能忘了:女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女儿、姐姐、妻子、母亲。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忠于自我。

《我的姐姐》,是现代女性和传统女性的一场情感拉锯战。影片主题抨击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女性要为家庭牺牲自我。正如安然对姑妈说的,“无私奉献是需要天赋的,我没有这种天赋。”

电影结尾,采用开放式结局。安然到底要抚养弟弟,还是要追求梦想,答案就在每一位观众心中。无论安然做出何种选择,我们都会衷心地祝福她一生幸福!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车祸身亡,留下姐弟俩和一套房!姐姐拒做“扶弟魔”,后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