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是小学生《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之4

        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第三章 CHAPTER 3   神经可塑性:早期语言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从前面两章中,我们可以了解早期语言环境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探寻它的原理。

        在四岁的时候,我们生理大脑的很大一部分就已经完成生长发育了。尽管我们在孩提时代的学习非常轻松,但是根据在最初的几年中所发生的事情,我们的一生已经因预言背负重担。为什么会有这样痛苦的真谛呢?因为每次孩子都没有发言权,“嘿,你又犯错了!”“多跟我说说话!”“请好好跟我说话。”尽管一个孩子在刚出生的三年中非常饥饿,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食物,他可能会侥幸存活,但是绝不能长到他应有的身高。尽管一个非常渴望语言的孩子能够侥幸存活,但是在学习方面会有很大的困难,并且也绝不可能达到他应有的智力水平。

        科学已经证明上述内容。安妮·弗纳尔德精心的研究表明那些早期语言环境中比较贫乏的孩子对语言的处理速度会更慢,而且效率也更低。

        通过让学前儿童参与他们的研究项目,哈特和里斯利发现通过强化词汇介入,这些儿童在学习能力上并没有表现出差异性。他们的介入非常有效,但是如果早期语言环境不太理想,从而对大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是无法改善的。

        要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就必须清楚大脑,这个我们最独特的器官是如何发育的?早期语言环境会如何塑造一个人?

        儿童大脑的后天发育——大脑和人体其他器官相比,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一个人即使是出生后,他的大脑都还处在不断的发育中。 心脏、肾脏,以及肺的功能在人出生之日以及整个一生都是不变的,但是大脑几乎完全依赖于它所遇到的事情,直至发育完全都是如此。新生儿大脑就是正在快速、错综复杂生长发育的智慧核心。 出生后几年的短时间内,将形成一个非常强大或是惊人羸弱,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脑回路,它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与成就。那么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遗传基因、早期经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终生影响。

        所有的宝宝有个共同点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会完全地依赖于他人。传统意义上,牛奶被视为营养所需,能够满足生存与成长所需。我们直到现在才明白,除了身体成长所需食物之外,我们也同样需要最佳的社会营养才能有效保证智力发育。这两种需求都绝对地依赖于照顾者。

        社会营养的重要部分,即稳定性,已被视为大脑获得最佳发育的必需品。发育中的大脑对环境中的所有刺激因素都有着高度的敏感性。相关研究表明,在婴儿时期,一个充满了持续高强度压力的“有毒的”环境,会让宝宝产生内在紧张源。这些紧张源代表着宝宝大脑发育最初的遗传因素,需要大脑集中注意力,向学习方面转移。当然,有些压力是所有人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如宝宝断奶或是宝宝睡觉前哭闹不停。但是,当压力水平持续攀升,居高不下时,“压力荷尔蒙”,比如皮质醇就会渗透婴儿或是儿童的大脑,最终因压力使大脑构造发生永久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孩子的长期行为问题、健康问题以及学习困难。 因此,如果一个孩子生长在没有慢性压力的环境中,他能以更具建设性、更积极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坎坷和挫折。

        在大脑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宝宝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语言环境。简短的“爸爸爱他的心肝宝贝”这样的话语片段,对于一个刚刚开始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来说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每个细小步骤中,“呜呜”“呀呀”“妈妈爱你哦”以及“好美味的馅饼啊”这样的话语连接着大脑数十亿的神经元,产生复杂的神经元回路,从而使孩子的智力潜能达到高潮。当这种情况达到最佳状态时,加上咿咿呀呀的细语、嘻嘻哈哈的笑声以及理想的温和平静的家庭氛围,大脑将发育得完美至极。然而,这些最佳条件缺失了,孩子早期语言环境将非常糟糕,大脑发育会遭受非常不利的影响。

        尽管有很多话语,但是它们对大脑的积极影响依赖于响应能力和温和度。

        对于视力发育,环境中的催化剂很容易理解:白天的光。对于大脑发育,环境所产生的细微差别则更多,也更为复杂。比如,一位妈妈对她的宝宝所回应的目光,爸爸从妈妈手中接过孩子,父母将杯子递给孩子的时候会说“果汁”,或是跟孩子玩躲猫猫时,孩子开心至极并发出咯咯的笑声。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这种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从本质上来说,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宝宝与一位有爱心,能做出积极回应的成年人之间的互动。

        马萨诸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Edward Tronick)曾在网络视频上完成了一个让人难忘的“静面实验”(面无表情实验)。这是个关于宝宝社交需求的例子,让人感触颇深。 视频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将她的宝宝扣在了一个很高的椅子上,然后跟宝宝一起嬉戏。然后妈妈突然背对孩子,当她再次转过来时,面部一下子犹如一张白纸,毫无表情。宝宝满脸茫然地盯着她,紧接着宝宝的面容如阳光般灿烂,他手舞足蹈,伸手蹬腿,尝试用各种方法引起妈妈的回应。当宝宝意识到这纯属徒劳时,便耷拉着小脑袋开始号啕大哭。这一幕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接着,我们看到妈妈开始焦虑,束手无策。最后,她苍白的面部又恢复到了之前慈爱温柔的妈妈的模样,宝宝也马上就又高兴起来了。

        现实生活中,慈爱温柔的妈妈很少玩这样的游戏,但是对于很多宝宝来说就是这样的道理,因为这不仅仅是游戏,更是他们的生活。长期生活在“面无表情”或更糟糕、充满愤怒或是怀揣敌意的环境中,这肯定是无法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就能用一个拥抱弥补的。正如之前提到的压力荷尔蒙一样,皮质醇开始浸入宝宝的大脑,这对宝宝大脑的核心区域极为不利,它将直接影响宝宝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这样的消极影响是不可逆的。 这再次证明了儿童的基因或潜力蓝图、与生俱来的天赋,实际上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真相。

        父母应尽量增强儿童脑回路构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是,如果没有关键性的类神经连接,那一千亿条神经元也就毫无意义,就像没有连接线的独立电话亭一样。相反,如果这些神经元能达到最佳状态的连接,那么它们连接其他神经元的高速信号就会使得大脑发挥其魔力。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其带来的影响让人难以置信,错综复杂的大脑回路便是大脑的构造,从而影响我们所有的大脑功能,包括记忆力、情感、动手能力,当然还有我们的语言能力。

        事实证明在最初的三年中,类神经连接的爆炸性丰富程度是非常大的。如果继续保留这样的爆炸性丰富度,那么大脑将混乱地超负荷运载着刺激因素以及刺耳的噪声。所以,通过一个叫作突触削减的过程,我们非常聪慧而稚嫩的大脑便开始削除那些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那些较弱或是不常使用的,将那些常用的类神经连接微调为具有特殊专门功能的区域。 在这期间,当重要的类神经连接得到创造和巩固时,技能构建以及语言学习的潜力会变得尤为惊人。

        如果一个小孩子的一生缺乏词汇,不管他听力是否受损,将来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或手语能力,都会受到永久性的不利影响。

      听、读与学习能力 学习阅读,对于那些听力正常的人而言,似乎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循序渐进的字母学习过程。而对于那些失聪的人而言,阅读是极大的挑战。“挑战”只是一个委婉的说法,事实上,它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试想,如果你只能阅读英文,而你必须学习那些自己压根儿就不懂的词语,而且还是用汉字写的,那么会是怎样的一种窘境?同样,要求失聪的儿童辨认书页上面的字母,将字母整合为单词,并且在从未听过的情况下,理解单词的意思。这就是失聪儿童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荆棘之路。当年幼的失聪儿童学习阅读时,他们会立刻处于将手语转化成英语的模式,而事实上他们却未真正听过英语或知道其发音。简单的陈述对他们来说比登天还难。

       

       

       

        当一个孩子出生在某种语言环境中,不管是坦桑尼亚的农村还是大城市纽约曼哈顿,其发展途径基本上是一样的。语言的输入、数量和质量都是大脑发育的主要促进因素。  想象一下当你听到一句用你不懂的语言说出的句子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不知所云呢?因此,当小婴儿听到一大串完全陌生的语音时,他们又是如何将那些语音转化为语音片段、音素并最终将这些无意义的音段翻译成传达意思的话语呢?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过程。

        我们都曾是计算天才。在我们理解或者说出某个词汇之前,我们的大脑不得不进行“句法分析”,即拆分音素后再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并创造出词汇。这是早期大脑学习本地语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某些迹象表明,这一过程可能当婴儿还在子宫内时就开始了。凭借如功夫高手般出色的敏捷性,婴儿的大脑熟练地对接收到的一连串语音进行分割,直到将那些语音转变为具有意义的词汇,以融入他们所在的语言情境中。

        成年人尝试学习一种语言的能力比不上婴儿。婴儿的大脑影像显示,在婴儿开口说第一个词语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心理上进行了反应练习,试图弄懂如何做出必要的动作,以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清楚发音。

        为什么年纪越大越难学习新语言?在神经可塑的鼎盛时期,婴儿的大脑能够区分每一种语言的语音,包括德语的元音变音、汉语拼音、声门音和马赛族(Masai)语的轻微内爆音,也为学习该类语音的所属语言,甚至是不同语音的语言做好了准备。但是,这一项技能并不是永远具备的。和大脑最终会剪切掉没有使用或没有充分使用的突触的情况相似,听和说出任何语言的无限潜能很早就被修剪掉了,只留给我们使用母语的显著能力,而屏蔽了运用那些我们不使用的语音的能力。 幼儿很早就表现出了对母语语音的忠诚性,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一岁结束之前。大脑在妊娠晚期就已经准备好学习母语,但它是如何知道哪些神经连接是永久性的呢?这靠的是统计才能。发育中的婴儿大脑完全不关心词汇意义,而是首先量化其一开始听到的特定语音模式,并计算频率。大脑保留了占主导地位的语音,并将那些语音变成单个词汇,最终那些单个词汇就逐渐变成了母语语言。

        大脑会“致力于”其所需语言的语音,并拒绝将神经细胞消耗在不需要的语言上。 像孩子一样说话没什么不好 妈妈们常常自夸说:“我从来不像小孩子一样对我的孩子说话。”这句话好像是妈妈们初次育儿时通用的荣誉象征,就好像幼儿的咿呀学语声真的很糟糕一样。但事实上,孩子们的咿呀学语声并不糟糕。科学表明,婴儿们几乎与生俱来的拖音式说话方式(比如“妈~妈~喜~欢~她的~小~宝~贝”提高了声调并做了轻微改变,将其变成一句如唱歌般声调起伏的语言)是一种帮助婴儿大脑提取语音,并投入到其将要使用的语言中的方式。虽然这可能听起来像是一种母爱的表达,但实际上“咿呀学语声”能帮助婴儿那如统计学家一般的大脑更轻易抓住那些明显不同的语音,与成人主导的谈话相比,每个语音在听觉上都被“夸大”了,这也让婴儿们更容易进行理解和学习。

        看电视能刺激语言发育吗?如果婴儿们是计算奇才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干脆把他们放在电视机前就不管了呢?那样我们就可以接着读我们未读完的书,或者回复邮件了。 人类大脑是聪明的,但不幸的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待回复邮件来说,大脑只是一个社交工具。互动的消失可能会严重限制大脑学习和储存知识的能力。

        语言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世界,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语言了?语言和词汇的基础是将人类联系起来。婴儿的大脑是那一段进化过程的结果。大脑不是被动地学习语言,而是只在社会回应和社会互动的环境下学习语言。在婴儿与看护人的关系中,语言上进行你来我往的重要性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这一因素无比重要。 帕特丽夏·库尔博士的研究中,我最喜欢的一项研究完美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库尔教授的团队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环境中,其中一半婴儿听到的是母职人物讲出的充满母爱的汉语普通话,另一半婴儿听到的仍然是充满母爱的汉语普通话,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话是通过录音或者视频设备播放出来的。经过12次实验室观察后,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够辨别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而听到录音或视频设备说话的婴儿则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对于我们每个人和我们所处的世界来说具有最深远影响的神奇器官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答的问题。

        就效率和专门性而言,随着大脑可塑性的降低,小孩子吸收新知识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且轻松学习的窗口也开始消失。但如果这种情况不发生又会如何呢?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神经学教授高雄·亨施(Takao Hensch)利用分子手段帮助科学家从细胞层面上了解大脑的反应。有了分子手段的帮助,亨施教授揭开了另一个惊人的新发现。新发现与之前的想法相反,大脑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其可塑性,而是具备了无限重连的能力。但为什么大脑的这一项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不管用呢?这是因为某种原因未知的进化通过制造“刹车”分子阻止了大脑的不断重连并设定了大脑可塑性的有效期,从而中断了这一项能力的发挥。

        亨施教授和他的同事在波士顿儿童医院所进行的重要研究试图反向制动分子刹车,以恢复与大脑早期神经修剪相关的弱视或单眼视力下降患者的视力。虽然这一项研究还在进行中,但早期的结果显示是有希望的。亨施教授对“音盲”的研究显示,当反向制动分子刹车后,“音盲”的耳朵经过重新训练可听到单个音符。但如果缺乏培养,那么早在幼儿期就会失去这一能力。

        关键期的亲子互动,对孩子大脑发育至关重要。想做优质父母,更需努力学习、持续精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也是小学生《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