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本书《万历十五年》(五)

原创图片

大家好,我是小深

说到戚继光,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福州人民为纪念他而设立了纪念祠——戚公祠;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但就是这样功勋卓绝的将才,最终却被革职,穷困至极,病死家中。


1、背景


在本书中,作者黄仁宇先生还提到了余大猷、卢镗、吴守仁、王如龙等将才,最终都以悲剧告终。作者指出戚继光及其他的将领的遭际在本朝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溯本追源,即因文武官之间的紧张关系。

作为文官,一贯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到了动武的地步,对他们来说就算失败,他们认为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不应该将力量当作权威。而对于武将来说,他们受到的训练和战争的经验要求他们具备准确的选择能力和决心,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取得实效而不避极端,必要时可孤注一掷。这与文官的中庸之道的处事原则背道而驰,武人在刀剑矢石之下建立的汗马功劳在文官看来也就是血气之勇,甚至有时候这些功勋的社会影响还抵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官不仅在精神上对武官轻视,在实战中更是对高级将领提出无理的指责。比如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前进杀敌,那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如果按兵不动,等待时机那是畏死不前,贪生怕死。军饷也由文官控制,而一旦发生事故,总是将责任推卸给武将。

在这样的局势下,戚继光还能屡建奇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自身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谭纶和张居正的支持。


2、戚继光卓绝的军事才能


16世纪中叶,日本岛国屡屡侵犯我国,严重威胁了本朝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这是很难理解的,可以说有些不合逻辑。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广人稀,而且正处于战国时期,是整个国家从日本室町幕府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过渡期,没有统一的政权。而我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同时在名义上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达200万人。

但因各种原因实际人数明显不达标,而且战斗能力严重不足,装备武器战甲质量堪忧,存在严重的滥竽充数现象。相比之下,当时的倭寇,虽然缺乏上层统一的领导,但下层组织严密,有极为严格的纪律管制。同时有精良的武器和优秀的战术,擅于使用双刀,同伴之间密切合作协同作战。最惊人的是1555年,一群约50-70人的海寇登录后深入腹地,杀人越货,后来虽被歼,但其杀伤的据称达4000人,虽有夸张,但杀伤力的确惊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此情景,戚继光组建新军,后称为“戚家军”。在戚继光的著作《纪效新书》中明确指出:建军的核心就是确立铁一般的军法。军法的精神又在于“集体负责”,即“连坐法”,这一精神使士兵在战斗中不易击溃。

在新军招募上,士兵不是从200万军户中募集,而是另外招募而来,在招募的时候一般只招募农民,而不要城里人。戚继光认为城里人,总是奸诈狡猾,一有其他出路就立刻放弃训练,这样的人无法安心在此,同时他认为这些人更容易做逃兵,不仅自己逃,还撺掇别人逃,事发后又将责任推卸给不善言辞的农民老实人。他有一个甄别应募人的奇特标准:凡面色白皙,眼神轻灵,动作轻快的人一律摈诸门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赏罚原则上,他不再根据胜败来论功行赏。一个士兵一月的基本俸禄和他平时做零工的钱差不多,但是斩下一个敌军头颅的奖金达30两。在战斗中表现好的,就算是打了败仗也会奖励;表现不好的,就算是打了胜仗也会惩罚。后来戚继光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武艺,发展小部队协同作战是一种很好的作战方案,同时也施行了赏罚一体的奖惩策略。

在日常训练上,戚继光明白必胜的信念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但这信念有赖于自身的能力和技术,而能力和技术又来自平时的刻苦训练。他将每一个动作或招式分为三段式,有攻有防。除了掌握各种基本姿势和原则,最重要的就是佯攻,也就是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同时还发展小部队作战,一个小部队,使用不同的武器,发挥不同的作用,互相协作,应对远战和近战采用不同的阵型,这一个小部队又可分为两个小团体作战,使这一个小部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最著名的阵法就是“鸳鸯阵”。戚家军取得多次胜利而使他们声名远播,这些威名又使士兵更加斗志昂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除了这样一只纪律严格的军队,同样出色的还有戚继光自身的指挥能力。他心思细密而周全,习惯于在战前将各种条件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反复斟酌,很多细枝末节都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会记录每月每日的日出日落时间,临战前的两三天要求侦察兵每两小时报告一次敌情。还为火器规定了保险系数,有多少不能着火,又有多少虽能着火但不能伤人。有了这样细致的考虑,几乎没有任何事不在他的掌握之中。


3、谭纶和张居正的支持


谭纶,进士出生,长期在东南滨海地区任职。戚继光提出的募兵训练计划得到谭纶的热烈赞赏和实际支持,供给戚继光的部队军需装备。1563年戚继光被任命福建总兵也主要源自谭纶的鼎力推荐。1567年,谭纶升任蓟辽保定总督,不久,就提议将戚继光调到他的辖区中担任最高将领。戚继光在1568年初任新职于蓟州达15年之久。后谭纶虽离开蓟辽,1577年,又死于尚书之职内,但那是他和戚继光合作将蓟辽军队大加整顿之后的事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居正,在入阁之初就有重整军备雄心,蓟州是最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一个军区。戚继光莅任不不久就发现,他只用专心军备而无需参与政治,因为凡是应当安排的事,总督和大学士已安排妥帖,如果他俩无法安排自然也不必多费唇舌。张居正本人是无权颁发指令的,他常采取的举措是,以私人信函授意亲信向皇帝提出意见,这些建议被送到内阁票拟,他就名正言顺的代替皇帝做出同意的批复。凡故意为难戚继光的文官后来都被张居正不动声色的陆续调迁。

在1577年,谭纶死后,张居正和戚继光的就变得更为密切了。1578年,张居正父死,回乡葬父,还特意通知戚继光接任蓟辽总督的是他的学生梁梦龙。而张居正的回乡之行,戚继光派出了一整连的鸟铳手作为护卫,最终张居正选择了6名随行。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居正死后7个月,戚继光被调任广东总兵。再一年后,清算张居正的运动达到了最高潮,戚继光呈请退休,但最终被参劾,革职。因为,虽然没有他和张居正谋逆的证据,但他们有谋逆的能力。戚继光死前其妻子已经遗弃了他,他曾统率十万大军,为人慷慨豪爽,不事私蓄,被斥退后竟一贫如洗,甚至无钱就医。英雄末路,无不扼腕叹息。


阳历1588年1月17日,

阴历1587年12月12日,

戚继光死。

口鸡三号,将星陨矣。


将星西殒之际,这个古老的帝国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三十年后,本朝的官兵和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缺乏戚南塘将军苦心孤诣拟订的战术和强调的组织纪律,结果是众不敌寡。兹后八旗军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取本朝而代之,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本书《万历十五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