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道》37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陈少毅分享

陈少毅分享

第三十七章 道的作用特点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意译】




老子用两对辩证关系的思想模型,论证道的作用特点。




(根据道的规律,通常是选择上策的无为,而不会去选择中策的无不为。无为是一种选择,无为就是不做那些违背道的规律的事,无为就是不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如果选择无不为,就是不做那些不违背道的规律的事,不做那些不以为是的事。)




所以,遵守道的规律,正常的选择就是选择无为,而不是选择无不为。




君王们如果能够遵守道的规律,就像万物在自然中发生自然的变化。君王们如果想要这种像万物那样自然而然的变化(来治理国家),我将送给你一个无名的朴(没有加工成器皿的原木)。送给你一个无名的朴(没有加工成器皿的原木),你可能会很不愉快。你不想要这个无名的朴(没有加工成器皿的原木),却使它保持了原来自然的宁静(原来的样子,不需要人的雕琢),天下就像那个无名的朴一样,将会自然而然的变化,非常的朴实。




(道的作用特点就是“自化”。)




【感悟】




老子本章论述了道的作用特点




1.根据道规律,道通常的选择是无为,而不是无不为。选择无为是上策,选择无不为是中策,选择有不为就是下策。所以老子说“无为而治”意思就是选择无为治国才是上策,就是不做违背道的规律的事,国家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治理。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如何治国?




2.道的作用特点:即“自化”。




3.治理国家要遵从道的规律,要“自化”,不可“强化”。




4.老子的治国思想是:“自化”治国而不是“强化”治国。使用的方法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就是选择无为,国家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治理。“无为而治”就是不做违背道的规律的事,国家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治理。




5.下面我们就用老子的思想模型,看看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表达。




两对分别是:




无与有,选择无是上策,




为与不为,选择为是上策,




两对放到一起选择的结果:




选择“无为”是上策,(老子所说的上德,无为就是,不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不做那些违背道的规律的事。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一种选择。“无为而治”就是选择上德而治理国家)




选择无不为是中策,(老子所说的上仁,不做那些不以为是的事,不做那些自己认为不违背道的规律的事。)




选择有为是中策,(老子所说的上义,做那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做那些自己认为不违背道的规律的事。)




选择有不为是下策。(老子所说的下德,做那些自以为是的事,做那些违背道的规律的事。)




无为是一种选择,选择无为最后的结果就是无不为,意思是选择“无为”是上策,不做违背道的规律的事,最后达到的结果是可做的事越来越少,最后达到感觉无事可做。




6.老子的“自化”思想与今天的“自由”




老子的“自化”是遵从道的规律,遵从自然的规律,使民自化,不是强加于民的自化。并不是今天的“自由”,今天的“自由”是遵从自我,而不是遵从自然规律,遵从道的规律,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能实现遵从自我。现代人应该崇尚老子的“自化”思想,而不是今天的“自由”思想。




7.对孩子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化”能力,而不是家长化,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引导训练强化,培养出孩子的自我,培养孩子不是工厂生产产品,生产出来的都一个样,培养孩子要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孩子的长和短是脑决定的,不是后天发展的。比如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你非要他学钢琴,他能学成吗?他能不痛苦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发现它,抓住它,培养它,他就会发光的。




大家都知道智障少年周舟吧,一个智障的孩子,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问美国时,就是这位智障少年美妙流畅地指挥了一首首有几十个声部、几十种乐器、节拍复杂的交响乐曲。当时全场为之震惊,他的指挥震动全世界。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亮点,就看家长能否发现,发现了能否得到培养。




对孩子的教育要“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要培养出自我,而不是工厂生产产品,都是一个样。因为每个人的基因都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论道》37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陈少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