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3

《传习录》拾遗(十四

 

【二七】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而已

直问:“‘物有本末’一条,旧说似与先生不合。”

先生曰:“譬如二树在此,一树有一树之本末。岂有以一树为本,一树为末之理?明德亲民,总是一物,只是一个工夫。才二之,明德便是空虚,亲民便是袭取矣。‘物有本末’云者,乃指定一物而言。如实有孝亲之心,而后有孝亲之仪文节目。‘事有终始’云者,亦以实心为始,实行为终。故必始焉有孝亲之心,而终焉则有孝亲之仪文节目。事长、事君,无不皆然。自意之所著谓之物,自物之所为谓之事。物者事之物,事者物之事也。一而已矣。”


【解读】

物有本末,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朱子《章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对于此条,可以参阅《大学问》.

问曰:“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两物而内外相对也。事有终始,先儒以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一事而首尾相因也。如子之说,以新民为亲民,则本末之说亦有所未然欤?”

答曰:“终始之说,大略是矣。 即以新民为亲民,而曰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新民之意,既与亲民不同,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二。若知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明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先儒之说,是盖不知明德亲民之本为一事,而认以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一物,而亦不得不分为两物也。”

还是徐爱那句话: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


先生认为大学“物有本末”是指一物而言,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分为本末。同理,明德和亲民只是一个事物,一个功夫,不可分作两段。“事有终始”是说人的良知的扩充过程有先后顺序,本心为开始,实行为终结。本心发而为意,意之所在便是物,致知于物则为事,一以贯之,又怎么可能分割开来看呢?


一切工夫皆自心上说,故有“本末、终始”之论。心,一也,体一而用万,物物之间,可分之为先后轻重,不可论以本末终始。


本末惟一,体用一如,执着于体即是虚空,执着于用即是袭取;终始本一,有终必有始,有始必有终,“本体”岂能二乎?知行合一,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是妄行,人欲其中也。


【二八】朋友相处之道(同道为鉴)

先生曰:“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且如见人多言,吾便自省亦多言否?见人好高,吾自省亦好高否?此便是相观而善,处处得益。”


【解读】

此条无需过度解读.

相观而善可以参阅《学记》:相观而善之为摩。大意是朋友之间要取长补短,通过互相学习来提高自己.

关于朋友相处,参看第二一四、二四五、.-四六条,摘录几条先生语录来参考学习.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传习录·陆澄录》)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传习录·黄修易录》)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同道为鉴,说得明白无须解释。


物无善恶,是吾心之善恶;言无是非,是吾意之是非。反观自省,善恶既无,是非自消。

人无不善,物皆有理。诸学无为,诸事求己,良知光明,是处受益。


【二九】在人情世故中检验“诚”

先生曰:“至诚能尽其性,亦只在人物之性上尽。离却人物,便无性可尽得。能尽人物之性,即是至诚致曲处。致曲工夫,亦只在人物之性上致,更无二义。但比至诚有安勉不同耳。”


佐藤一斋云:“此条与姚江(阳明)立言不类。疑语出于甘泉(湛若水)。当时王、湛两家门人迭相通。故录亦或有误混欤?”


【解读】

至诚能尽其性,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章句》: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

致曲,出自《中庸》: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 ,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中庸章句》: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

关于致曲,具体可以参考朱子在《中庸或问》中的诠释.

曰: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自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以其气而言之,则惟圣人为能举其全体而无所不尽,上章所言至诚尽性是也。若其次,则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弟,而不能同矣。自非各因其发见之偏,一一推之,以至于乎其极,使其薄者厚而异者同,则不能有以贯通乎全体而复其初,即此章所谓致曲,而孟子所谓扩充其四端者是也.

安勉,出自《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性”乃是人物之性。离却人物,便无性可尽得。致曲功夫亦只在人伦事理上致。

至诚乃心之本体,故至诚能尽其性。有人之诚才有天地万物之诚,天地万物之诚即是人之诚,是故,人之诚在人情世故中得以体现。

惟至诚能致曲,然因禀赋不同,而工夫有安勉之别耳。


净心斋笔录

2022年10月1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