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传习录(卷中)


【一五六】动亦定,静亦定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决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译文]

信中说:“周敦颐先生主张‘主静’,程颢先生主张‘动亦定,静亦定’,先生主张‘定者心之本体’。这里的静和定,绝非不看不听、不思不做的意思,它一定是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明就是动,就不是未发之中,这还怎么能称为静呢?还怎么能称为心的本体呢?这个静定难道又贯穿到本心的动静之中了吗?”

天理是不动的。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也就是不看不听、不思不为的意思。但是不看不听、不思不为,不是形同槁木;视听言动皆以天理为依归。而没有另外的视听言动,这就是动而未曾动。程颐先生所说的“动亦定,静亦定”,也就是指“体用一源”。


释疑:

如《太极图说》所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理的发用处在动静变化之中的,而本体常寂不动,时常体察、存养、遵从于这个“理”,就是“动亦定,静亦定”。


所谓“能思”,关键在能不在思。能者,不虑而能,故能思者,不虑而思也。不虑而思者,即是良知本体,无声无臭之谓者也。而“一思”者,关键在一不在思。此处“一”者,有又之义,又即再,再即二,二或三,以其外乎于“能”者也。故一思即二,二则有,有即生灭之见,即非无声无臭之良知本体也,此即“能”、“一”之别论也。然能、一实有别乎?“一旦能致,能于一见”,一即能,能即一,能、一自是无别,方便言语而已矣。


于有声臭处做工夫,乃常人所必经,所谓困勉之学。一念自返,或曰“致良知”,有归于无。无即无声无臭,良知本体之谓也;于无声臭处,工夫如何做得?虽圣贤而亦有所不及者,除非生知安行,随心所欲之至,所谓一悟本体即是工夫。

良知无声无臭而能声能臭,无所见闻而能见能闻。无者,本体也;能者,发用也。之所以能用,是因为本无,而本无真无,所以能用之四海而无违大道,是良知所致矣。良知既中且和,故《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乃无生灭而能生灭之理,天地万有生生不息之基者也。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理是本体的东西,是不动的。不睹不闻,无思无为”这是说的知、存、主于理。但是,不看、不听、不想、不做不是枯木死灰那样的,而是看、听、想、做一于理,统一在理上,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一于理就是合于理,睹、闻、思、为合于理,理是一体的。

只要你一于理了,本体就没有动,所以说动也是定,静也是定,体用一源者也。要害在于定,你的心定于理上了,你也看、也听、也想、也做,但是你没有动,这叫恒照。恒照,就是本体的心一直在照着,它并没有浮动,因为它和理已经一体了,体和用已经一源了。

比较高的境界像孔夫子,随心所欲不逾矩,他也在随心所欲地说、做,但是他不逾矩,他的心保持在常定之体上,理就是一个恒定之体,外头的事项纷纷变化,但是理恒常不动。要是一于理了,睹、思、闻,因为合了理了,它就不动了,它就是定了。



批注:

①主静。参看第一四五条,注十三。


②动亦定,静亦定。参看第二十三条,注一。


③定者心之本体。见第四十一条。


④槁木死灰。参看第三十九条,注二。


⑤佐藤一斋说他尝得文成《书太极图说》墨本,末有云:“濂溪自注主静云‘无欲故静’。而于《通书》云:‘无欲则静虚动直。’是主静之说,实兼动静。”(《传习录栏外书》第一.一.一页)据此,王阳明实沟通“主静”与“动亦定,静亦定”之说,并可补充此处答语。


⑥体用一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为《伊川易传序》之语。具原益轩(一六三〇至一七一四)在其《大疑录》下(日本明和四年[一七六七]本,页四下)谓语出清凉大师澄观(约七六〇至八三八)《华严经注》,但未详出处。日本《近恩录》注家与《大汉和辞典》均从之。注家谓“体用一源”决为澄观语。然据太田锦城(一七六五至一八二五)《疑问录》上(日本天保二年[一八三一」本,页六)谓澄观《清凉大疏》百卷、《清凉录》五卷、《清凉玄义》二十卷皆无此语。查《华严经注》原有一百二十卷,今卷二十一至七十、卷九十一至一百、卷一与一一二均佚。其余载《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八套。岂语本在佚文耶?澄观注言体用显微者多(尤其是卷三,页三十五上下)。且尚直引编《归元直指》引此语为清淳(澄观)语(《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十三套)。太田谓“显微无间”为贤首大师法藏(六四三至七一二)之语,然不言出处。十一世纪以后,儒者、佛者均常用之。唐顺之(荊川. 一五〇七.至一五六〇),《中庸辑略序》云:”儒者曰体用一源,佛者曰体用一源,儒者显微无间,佛者曰显微无间,孰从而辨之?”


净心斋笔录

2023年7月2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