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完善

今晚在看《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评介,感触良多,当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研究指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帕尔默关心的是:“谁  在教书?”我“是谁?”我“是谁?”我的心灵“是什么样子?”我“对教学以及学生的恐惧源于何处?我如何面对教育学的关系,我如何处理自己、知识、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而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认识你自己,过于关注外部世界,关注具体的教育技术,忽略对操作这些技术的教师自我的深入认识,正是许多教师不幸的根源。

当教师不热爱知识的时候,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搬运工而无法在知识中灌注热情,因而也无法真正理解知识。老师一走进教室,毫无热情,麻木地上课,语言硬邦邦的,照本宣科,只是把知识单方面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是被动的,是对立的。记得15年前在公办学校的代课生涯,那时候刚踏入教育行业,也不是师范类的,很多东西不懂,感觉站在讲台上很别扭,上课真的是满堂灌,按教案中的内容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学生接受与否根本不知道。那时感觉真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搬运工,只是把知识复制过来给学生,自己根本没有深入地去钻研,拿来主义盛行。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抄写,更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一到考试,学生考得一踏糊涂,这让我汗颜啦!没有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没有对知识产生热爱,课堂上弹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当教师并不热爱学生的时候,一切技术都是无用的,最终会走向伤害性的控制与训诫。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爱孩子。”看了这句话,我的心好像被这句活了半个世纪的三个字给唤醒了。一个老师对学生冷冰冰的,不闻不问,按部就班,虽然准备了精美的课件,但语言的贫乏、单调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甚至反感。老师始终守卫着自我的门户,对学生的迷茫和不解视为不配合,不断地训斥学生,教学中常常是实用技术先到,而真正的教师后到,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不断完善与认同。

当教师不热爱职业的时候,那他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获得职业幸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站立三尺讲台,讲的就是教育情怀,只有热爱教师这一 职业 ,你才会努力去做一名好教师,一名好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折射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优秀的教师是能将人、事、物连成一片的编织能手。在当今的教育中,”一刀切“引起的痛苦无处不在,学生成了牵线木偶,教与学严重分离,教师没有职业认同感,只是顶着”教师“这一光环得过且过,教师没有一颗热爱教育的滚烫的心,是不可能体会到职业幸福的,那些教师职业当成过渡、当成混日子的标签,是永远也不会有职业幸福感的。

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关于教学的许多观念,将许多支离破碎的东西用心灵整合起来,它检讨我们的认知方式,要求我们将知识当成一种信念,将教学当成生生不息的对话,让自己融入共同体之中,它迫使我们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自己,用心灵拥抱教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职业之中,重新燃起教学热情,并在不断的重读中获得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