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医生测血压,都会告诉我们两个准确的数字,一个高压,一个低压,比如145/95mmHg、128/75mmHg。于是很多人自然会生出一些看法:要么是觉得人的血压就是两个点,高压和低压;要么就觉得,人的血压基本不变,什么时候都差不多;再或者就是觉得,我们全身各处的血压差不多,测哪儿都一样。但其实,这三种看法都是不对的。
真实的血压长什么样
对于某些病情严重的患者,我们要实时监测他的血压,不能错过一分一秒。这时候,常见的血压计,一般一分钟左右测一次的那种,就不管用了。我们就得把一个精细的压力传感器放进病人的桡动脉、股动脉里,也就是手腕和大腿根附近,测量他每一秒钟的血压。
这时的监护仪上,血压就不再是两个数字了,而是一个连续的波形,就像一个一个小山峰一样,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上升的高峰,就是心脏向全身泵血后,血液流经这里的压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高压”,医学上称“收缩压”;而下降的低谷,就是血液回流到心脏后,血压的最低点,也就是平时说的“低压”,医学上称“舒张压”。
人的血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形下,血压的变化幅度很大。比如,前一秒你平躺着,身体状况稳定,每个小山峰波峰和波谷的高度就基本一样。但只要你稍微一改变,比如坐起来了、心跳加快了、开始吃饭了、睡着了,血压都会跟着改变。
再比如,夜里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血压可以低到90/60mmHg;而如果面前突然蹿出一只老虎,收缩压会在瞬间飙升到一百七八,甚至200mmHg。
回忆一下
平常去医院量血压,医生是不是都得在安静状态下,端坐位,一般都是选择胳膊内侧的肱动脉来测量的?然后,记录血液流经这个动脉的那一刻对血管壁的压力。而且,还是经过软组织的衰减,传递到皮肤表面的压力。
你发现没有?这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形、特定的动脉位置、用间接方法测到的血压,它其实不能反映你血压的全貌。
影响血压的关键因素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血压就是心脏泵出的血流对血管的压力,心脏是血压唯一的原动力。自然的,决定血压的就是心脏——心脏的动力强,血压就高;动力不够,血压就低,所以高血压就是心脏过强导致的。但其实,这种想法不对。只要身体基本健康,咱们心脏的动力就都差不多,不会说谁的心脏动力特别强,谁的特别差。
心脏没有问题,剩下的自然就是血管了。没错,所有的血压问题,其实都是因为血管出了问题。
血管是怎么影响血压的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既然是液体对管壁的侧压力,毫无疑问,它就要符合经典物理的欧姆定律——压力等于流量乘以阻力。流量,是血流的大小,就是心脏射出的血液总量。阻力呢?就是血液流动时的阻力。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液总量就是4-5L,除非发生心脏衰竭或者严重脱水等极端情况,否则这个量基本恒定。你每天少喝1升水,或者多喝1升水,只要肾脏功能是好的,身体就会通过少排尿或者多排尿,保证我们的血容量相对固定。所以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流量不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
继续拆解
既然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阻力,它就符合流体力学的规律——阻力等于系数除以管径的四次方。
R=8ɳl/πr4
R:阻力血管
L:血管长度
π:圆周率
r:血液粘稠度
其中ɳ、Ɩ、Π是定量,R、r是变量。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疾病,血液的成分一般不会有变化。也就是说,公式里的这个系数对血压的影响也不大。
那就只剩下一个变量了,它以四次方的巨大力量影响着阻力,也就进一步影响着血压。没错,就是管径,也就是你血管的粗细。血管的粗细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你的体温、睡眠、情绪、年龄、血管里的斑块、弹性,甚至你的呼吸,都会影响它的粗细。这才是血压最大的变量系统。
比如,平静的时候,我们主动脉的内径大约是3.2cm粗,收缩压是120mmHg,而一旦发生危险,主动脉只需要收缩到平时的0.9倍,变成2.88cm,血压就可以迅速飙升到182mmHg。
如果血管的弹性变差,上面有斑块,也就是脂肪在血管里堆积成块,让血管狭窄了,哪怕只狭窄一点点,血压也会升高。时间久了,就很容易变成高血压。
生命的范围永远是在血压的波峰和波谷之间,说白了,就是在你的高压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低压所不能低的范围里。因此,只盯着偶尔一次血压计上的两个数字是没有意义的。血压一过性的高,不代表就一定不好,它代表我们在刹那间可以触及的极限高度;而血压低,也不一定就不正常,只要能满足身体需要,就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