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涉琴文化语词及其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乐器中,当属琴的历史最为久远、流传最为广泛,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秦汉以来,古琴以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及其有别于其他乐器的丰富的文化特征逐渐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及其心灵世界。一方面,文人雅士以琴观照自然、抒发情感、解脱忧愁、表现自我、创造美境、修养身心。另一方面,大量与琴有关的词语、熟语、典故、隐喻等不断建构和发展着独具中国意味的琴文化言语系统。

  一、涉琴文化语词之风雅特征

  “琴棋书画”之“琴”特指古琴。相传伏羲“削桐为琴”。《太古遗音》说 :“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扣桐有音,削之为琴”。《琴书》引蔡邕《论琴》讲到古琴的形制功能时指出:“伏羲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风池四寸,象四气。”尽管此说不免有附会之嫌,但也体现出制琴之人非同一般的心怀和深意——圣人制琴,依据的是最广大、最神秘的天地形态,想要传达的是天地的浑然真气以及人在天地间的惊惧与浩然。制琴之初,就决定了这种乐器不是简单地抒发日常悲喜之心,还含有欲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渴望。此后,儒家强调诗歌的“风雅”二义,即认为诗歌应具备教化民众、讽谏时弊、规正得失的政治功能,并将此功能扩大至衡量文学、音乐等艺术创作的标尺,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中,琴与圣贤相关,与礼乐相合,以琴音教化天下、修养德行的文化特征。《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这里的“弦歌之声”即指子游以礼乐教化武城民众,孔子以半是戏谑欣喜半是对礼乐之治仅行于地方一处的怅惘莞尔肯定了学生子游的做法。成语“鸣琴而治”,又作“鸣琴而理”“鸣琴称治”,语出《吕氏春秋 • 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孔子弟子宓子贱鸣琴而单父治,以礼乐治理,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后又演化出成语“鸣琴化洽”,《说文》“洽,沾也”,“化洽”则更强调琴音对民众逐渐自然地浸润、影响,而这也是琴之“风雅”功用最本质的特征。“鸣琴之治”也省作“鸣琴”,或作“宓贱琴”“琴堂”,后还用于歌咏官吏善于管理、处办具体事务,以至成为旧时常用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日常生活中,则将琴视为高雅卓然的象征。成语中常见“琴剑”对举、“琴鹤”连文,这些都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随身之物。“琴剑”指文人的行装,即旧时文人出游时随身携带的两件物品,弹琴以自娱,佩剑以护身。“琴心剑胆”,即以琴为心声,以剑为胆气,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可谓刚柔相济,儒雅任侠。“琴亡剑化”,多喻杰出人物离世。“琴剑飘零”,形容文人流落异乡,飘泊四方,落拓江湖,也作“飘零琴剑”。“琴剑萧条”,形容文人冷落寂寞。“独剑孤琴”,形容孤零零独自一人,多指飘零文人。古人又常以琴鹤相随,表示清高、廉洁。“一琴一鹤”,宋朝赵柞出任成都转运使,随身携带的东西只有一张琴一只鹤。后用来形容行李简少,也用来表示为官清廉。“诸葛亮空城楼上弹琴——乐若平常”强调以操琴之闲静气度面对危局。相反,“烧琴煮鹤”是对雅物的粗暴破坏,则成为“煞风景”的形象比喻,语出《义山杂纂》“晶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灌足,花上晒挥,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嚷茶,松下喝道。”后世多作“焚琴煮鹤”,比喻粗鲁、庸俗的人糟蹋破坏美好的事物,令人扫兴。“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又作“黄檗树下弹琴”,指人在烦恼痛苦之中而无可奈何,只好通过弹琴强作达观、自寻乐趣。“对牛弹琴”语出后汉《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也有歇后语“抱起琵琶进磨房——对牛弹琴”,都是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白费口舌,或讥笑说话不看对象。以上均取琴言事,则因琴非凡俗之物,琴音非凡俗能解之意。

  二、涉琴文化语词与知音情结

  汉语中与“琴” 有关的最为人熟知的词语恐怕非“知音”莫属。 知音一词,最早见于《礼记 •乐记》“审音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指深谙音律、乐调之意。《列子•汤问》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后有《吕氏春秋•本味篇》续载“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最终成就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著名典故。此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在史书和民间广为流传,使得“知音”一词积淀了越来越厚重的文化意韵,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一个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并以其为核心概念,形成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可谓蔚为壮观。

  由俞伯牙琴曲中的高山流水意象为喻,形成了成语“高山流水”,又作“崇山流水”“流水高山”“水流山高”,或省作“流水”,此时,高山和流水再不是自然界的高山流水,也不仅仅是古曲之名,而是特指唯有至交友人方能理解的情感和心志。古人以琴言志,琴音在古代音乐文化、特别是“士”阶层的文化生活中除娱乐之外,往往将自我意志蕴含其中。唐代薛易简《琴决》“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其中所谓“志”,正是寄寓于琴音之中的深层内涵。《说文》“志,意也”,朱熹《论语集注》“志者,心之所之也”,于琴,则体现的是操琴者的品格意志。孔子学鼓琴师襄子,所谓“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可以看出,他是将鼓琴当做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所以,“高山流水”这一琴曲意象被用于形容思想情感交流活动达到的某种层级和境界,无需更多言语和行为即可达到的默契与心意相通。古代文人雅士之间,将把酒赋诗、操琴言志、实现情感、理想上的共鸣当作人生中格外可遇不可求的期盼,偶遇知音固然幸之又幸,形式异化为“高山流水觅知音”,“高山流水求知音”“,高山流水有知音”,“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其中不断的觅求,更显知音的弥足珍贵。

  围绕该典故中两个人物形成的熟语有:“伯牙鼓琴”“伯牙弹琴”“伯牙辍琴”“伯牙绝弦”“伯牙琴绝”“伯牙破琴”“伯牙断琴”“伯牙摔琴谢知音”“破琴绝弦”“钟期流水”“钟期听”“钟听”“俞伯牙遇上了钟子期——有了知音”等。从中我们发现,后世大多取“伯牙痛失知音”的角度演化流传,钟子期对琴音的共鸣反而少人提及。这与中国古代士人普遍对所谓“知遇之恩”的渴望情结不无关联。司马迁《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是因其现实境况对伯牙之绝琴做出的解释,“知音”在此之意义已经由原本平等的交流契合、理解共鸣,转向了希望取得当权者的了解认同赏识、推荐征辟提拔任用。这种中国士大夫普遍的文化心态,自从士成为一个社会阶层而希望致用于世时便已产生,并与其用世思想及其立德立功立言以期不朽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相关。士之立功立业须待君主之知遇,而文人之立世传名也须待文章司命者之权衡。希冀得遇伯乐,报偿知遇之恩令人扬眉吐气;知音已逝,断琴以谢之痛也就引为人生一大憾事而为士人所尊崇和传唱。

  三、涉琴文化语词与夫妻情感隐喻

  琴瑟喻指夫妻,是涉琴语词中形成的另一个核心隐喻群。“琴瑟”二字均从“珏”。“珏”为“二玉相并之形”,意为“二玉相碰之声”,琴瑟都是通过弹拨发出悦耳之声的乐器。琴初为五弦,后由周文王改为七弦;瑟通常有五十弦、二十五弦、十六弦、十五弦几种,每弦配有一柱,上下移动,可以调节弦长以确定音高。琴与瑟两种乐器被古人视为雅乐正身的代表,常在古代礼仪中合奏。《礼记•明堂位》中有“大琴大瑟,中琴小瑟”,意为凡用大琴,必用大瑟相配;用中琴,则用小瑟相配,其声调方能清浊相济、刚柔互喧,达到五音和谐、优美动听的效果。

  《宋史 • 乐志》:“古者有雅琴颂琴,雅瑟颂瑟实为之合。”也是在讲琴瑟配合使用。大概正是由于琴瑟配合为用的特点,古人才取之以喻夫妇,形成了“琴瑟友之”“琴瑟在御”“琴瑟静好”“琴瑟和鸣”“琴瑟和好”“琴瑟和同”“琴瑟和调”“琴瑟之欢”“琴瑟之乐”等形容夫妻关系和谐美满的语词。《诗经》中这样的用例不在少数:《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用琴瑟表达的是对爱侣的渴盼欢唔之情。《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和,如鼓琴瑟。”意思是夫妻的和谐互爱犹如琴瑟音调的和谐搭配一样。孔颖达《毛诗正义》:“与其妻子自相和好,志意合和,如鼓琴瑟相应和。”清方玉润也说“妻子好和,如鼓琴瑟。今云:‘琴瑟友’,正是夫妇之义。”《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也择取了琴瑟的意象:“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描写新婚夫妇和睦的生活、笃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有如身边的琴瑟一样,会天天斯守在一起的。朱守亮《诗经评释》:“琴瑟之在用,言夫妇之和乐也。”相反,“琴瑟不和”“琴瑟不调”“隱琴肆瑟”则用来喻指夫妻关系不够融洽和合。

  琴瑟配对成双以喻夫妇男女,在古典语义中实与鸳鸯、比目鱼、连理枝、凤凰、双蝶、雌雄鸟等等一样,其重要的功能是反衬落孤、失偶、形单影只。因此,文学中琴瑟的破损、闲置状态也形成一种集中化的语义习惯 :即两性之爱存在缺憾,或有可悲可叹之处。熟语中,“素琴闲置”“独理琴弦”表达的是孤零一人、独守空房之惆怅。古诗中如鲍照《拟古》:“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网罗。”嵇康《赠秀才从军五首》之二、之五:“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咬咬黄鸟,顾畴弄音。感悟驰情,思我所欢。”“旨酒盈樽,莫与交欢。鸣琴在御,谁与鼓弹……佳人不在,能不永叹。”而“琴断朱弦”“弦断”“瑟破”则表示“丧偶”,如清代洪昇《长生殿》“奴家杨氏,幼适裴门,琴断朱弦,不幸文君早寡”指文君失去了丈夫。后有丧妻为“断弦”,再娶为“续弦”之称,即源于此义。

  综上,从语言的角度观照中国古代琴文化,我们看到的是涉琴语词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的一个个语义文化群,这种独具中国文化意蕴的言语方式及其内涵,是物态琴文化的客观折射,也是一个民族通过对琴器、琴理、琴意进行思辨逐渐积淀而成的文化情感方式。对涉琴文化语词文化内涵的观照,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琴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涉琴文化语词及其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