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社会需要的,而个体所追求不过是爱情

首先我要做个恶人,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

所以提一个问题:文化和洗脑有什么区别?我百度过,发现知乎有一个回答就是:是一回事。另一个回答是:接收文化是一种对自己人性的唤醒。

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因为我发现两个例子:裹脚和割礼(尤其是针对女性的)。这很显然不是什么唤醒人性的举措,说泯灭天性(人欲)我倒是相信。

其次我又不是真的恶人,我并不希望让人怀疑一切。

所以我能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或者说方法,尤其是在你感到艰难的时候——当所有人在跟你讲这件事是好的、是对的、是正确的并且你也这么认为,但是你感觉到它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痛苦,而非快乐。你会自省,过度的自省或者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出问题了?然后妄图改变自己的感受。脑内小剧场——明明别人都说皇帝的衣服很漂亮啊!我肯定是脑子出问题了!

读一些社会学的书或者文化研究的书,或者哲学类的书。学会把某个名词上面的文化修饰成分撇开,看它本来的样子。一种最普遍的说法大概是“功能性分析”,就是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避免用想象力来填补逻辑,这会造成不真实的因果。

比如一个词“人口红利”,听起来高大上的一个词。但是实际上就是“榨取剩余价值”。当然这个主体不一样或者说出发点。以社会或者国家的视角和以个人的视角。

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或者文化需要延续、需要传承。

日本很多番剧中会有这么一种设定,世上本没有神,然后信仰的人变多了就汇聚成了神。(像是鲁迅先生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然后具有了自主意识——参考《野良神》。

社会也有点类似的设定,所以社会需要孩子。但是孩子是个不成熟的产品,是个天生的叛逆分子。如果没有人教育那么就会变成“狼孩”、“野人”是会毁掉社会本身的。但是社会是个没有实体的幽灵,于是负责教化和养育孩子的东西就出现了——家庭。

但是我们都知道,孩子这玩意教化和养育的周期是很长的,越是文明的社会就越长。所以必须要求家庭的存在时间,不能短于孩子的教化和养育时间。于是就要立些规矩,有些章法可循,好让家庭这个东西符合需求或者发挥作用。

于是就有了生育制度——就是我们常说的婚姻。不论古今中外,也不管是“一夫多妻(多妾)”,还是“一妻多夫”。总归还是婚姻,而且无一例外的要求稳定,都是终身制的。对于离婚,不管是文化上,还是经济上惩罚都是极重的。尤其是当你对比于一般性的合同或者合约来说,有些规定甚至是刁难性的。这个嘛,可以自己去查查看。我这举一个小部落的例子:聘礼是30头牛,这些牛女方家里要分给亲戚。离婚时追究责任,责任在男方那么牛就白给了!责任在女方,牛要全部还回去,而且得是原来的牛,不许替换!(例子出自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思想大部分也是。)就是现代社会30头牛对于一个家庭也是不菲的,何况这种小部落。你细品!

“食色,性也。”这是天性,男女会互相吸引。

在一起生活,做些羞羞的事情。但是可惜的是激情会消退,在各种已知的和未知的激素或者化学物质消散之后。对对方的包容性或者容忍度下降或者回归正常水平,然后开始因为各种习惯上、价值观上、个人嗜好上的差别开始吵架。宣布爱情结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个人认为爱情不是永恒的,抛开那些因为死亡而永恒的。比如“梁山伯和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而真正相扶到老、携手白头的人,更大程度上“互相依赖”。从生活习惯到世界观上,有一个人能互相理解,这是很难得的。这就是终极版的“爱情”,所谓的情投意合、心有灵犀。

然后这也是为什么老一辈的爱情或者说婚姻也可以如此坚挺的原因,这些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不求同。

然后回归正题,爱情生活的成本相比婚姻生活的成本。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的来选,选婚姻的多半是傻子!但是不可否认我就是这种傻子,有点犬儒主义。明知道这样不合适,但还是要这么做或者想(倾向于)这么做。因为我已经被文化熏陶了20多年了,这不是我看本书或者干点什么,就能把这么多年的熏陶粉碎掉的。

于是我会时常开玩笑的讲:等哪天我顿悟了!我就出家当和尚去。

但是可惜的是我同样经过了20年的唯物主义教育,我是不信佛的,所以我怕是顿悟不了了。毕竟佛渡有缘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婚姻是社会需要的,而个体所追求不过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