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

“也许在很多年后回望,人们会说,这激荡的三十年是一个多么世俗的年代,人人以物质追求为目标,道德底线被轻易穿越,心灵焦虑无处不在,身份认同时时颠覆。所有的财富故事都暧昧不明,很多企业家前途叵测。

不过,更多的人也许会辩护说,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是这一段携手走过的从前,这份经历包罗万象,有汗水泪水血水,有蜜汁苦水狼奶。它催生了一个时代的伟岸和壮观,也同样滋养了世故、丑陋和空虚。我们遭遇的是一个空前复杂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时代。急速变化的世界,怅然若失的个人命运,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群体,不同利益集团的冲撞和拷问,这是三十年的成长底色。我们每个人从来都不是观光客,伟大的梦想将继续从茫茫无边的草根中轰然诞生,那种追求世俗的本身,也具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浪漫主义诗意。”

这是吴晓波《激荡三十年》的结尾部分,这段结尾写的让我惊叹,故而将其摘抄下来,能反复地看。评论中国的经济和中国的体制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说不清楚,也不了解。但是这本书给这段时间做了一个梳理,通俗易懂,很易读。最后的年份是200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这十年之间,又发生了好多好多事情,房地产的持续过热,让我身处的这个小县城的开盘价格达到了一万四一平,我作为一个体制内的普通一员,早已经不敢想象买房子这件事。贫富差距拉大越来越大,财富急速向上层集中,如果说上学的时候,我还一直坚信,勤劳一定会致富,现在我却不敢说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了吴晓波写的《大败局》上下两册,这两套书里的例子有很多相似之处。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有一些叹息,很多时候,体制内的人,一些政策,造就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天壤不同命运。有人感叹“时也,运也”,这些感叹不仅在企业上有,在体制内又何尝不是。虽然出发点都是为国家着想,只是政策的制定者是否真的懂企业的发展路径和生存方法,很多企业的破灭,真的只是经营不善吗,这里有一个问号;大量的国企央企存在的资源和资金内部消化,导致很多人中饱私囊,这算不算把全国人民的钱揣进了自己兜里,这里也有一个问号。不论企业或者是其他领域,好像姓“国”、姓“央”,就会格外高人一头,这算体制造成的潜意识渗透吗,这样,又真的是好的吗?

这本书写的很易读,内容也很丰富,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激荡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