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读诗,可以从不同的感受读出感受,有时候诗歌是很好的写作借鉴的材料。下面是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景非常有特色,秋天雨后清新唯美、悠闲自在之感。

视觉与听觉交错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黑了,月亮慢慢升起,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照下来,黑夜里听觉更加灵敏,听山石山水汩汩流动声,如秋天里森林的天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我听到竹林一片喧哗,知道是洗衣服的女孩子们回来了;我远远的看到莲叶一阵摇动,原来是一个打渔的小船顺着水划下来了。这两句诗可以从我们平时练笔中得到一些借鉴:“竹喧”与“莲动”是直接的感受,“归浣女”和“下渔舟”是理智上的认识。他先把感受写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所以给人一种很新鲜的感觉。

这种写法在王维的其他诗歌中也有。如《过香积寺》中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他说山泉的声音好像在呜咽。为什么呜咽?因为它流过了“危石”——高高突出来的石头。接着一句“日色冷青松”,太阳的光线显得这样的寒冷,为什么寒冷?因为山上都是茂密绿色的松树枝叶,日光从枝枝叶叶中照射下来,无论从温度上还是颜色上都有冷的感觉了。先直觉,再原因。

再如《观猎》中“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也是如此,如果拍电影,我们先看到一片猎场,然后听到角弓的响声,紧接着一转镜头,将军就出来了。先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再是这种感受的原因。不过这种感受与说明不在于一句之内,如“竹喧因为归浣女”,如“月色冷因为青松”,它是两句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了“风劲角弓鸣”,原来是“将军猎渭城”呀!

写作上经常可以做一些借鉴,比如写教室里一大堆人围在饮水机前排队喝水的场面,原来是体育课刚上完;比如听见操场上师生操场边的围观,大声呐喊,原来接力赛开始了;比如说在文章的开头“哐啷一声”,只听见一只杯子掉在地下,原来是……

而并不是先告诉你我们要去小山公园了,然后排着队……可以描述一下所欣赏到的小山公园美景,然后再点出原因,这样可以使行文富有变化和新鲜感,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而不单调!

你可能感兴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