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哲学的邂逅

第一幕 相遇 失败

看到这个题目,我的脑海立即浮现了2018年12月1日的那个场景,那是我和南明的第一次相遇,甚至不能说是相遇,因为我只是一个默默的观众,看着干老师、魏校、王开东老师、諶洪果老师他们在台上的光芒万丈······后来终于得偿所愿,应聘运城国际学校成功,只记得看完我的阅读史以后,魏校说,像大问题这一类书是一定要读的,这是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当时的我深知自己已经荒废多年,确实需要重新奋起,因此,第1次打开大问题,我是带着自卑与超越的复杂感受开始的,奈何缺乏哲学功底,也无人引导,在读了100多页以后,黯然搁置,这是我第1次尝试进入哲学,以失败告终。

第二幕  轻视和肤浅

2019年11月,干老师来运城国际交流,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听课指导,我讲《鸦片战争》这一课,邀请干老师听课教研评课。查阅了《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史纲》等,加上自己的问题设计,资料整合,自认为准备很充分。干老师在听完课以后很犀利的指出,“不要觉得自己的研究跟教材的内容不同,结论不同,就是创新了,这样学生会很吃亏,连最基本的考试都无法应对······林则徐没有推动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的觉醒,他就不是民族英雄了吗?林则徐娶十个老婆也不能否认他是民族英雄的事实······所以历史哲学这一类的书是一定要赶快读起的,这样,课堂才会有另外的视角和高度。”后来,由于畏难,我是从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开始读起的,没想到这本书读起来简单得不像是哲学,不到一周读完后,感觉哲学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还顺便写了读书报告。再后来,老大建议我们买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看着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我只翻了目录,不知如何开启这段旅程······这是我与哲学的第2次相遇,以我对哲学的肤浅了解和轻视告一段落。

第三幕 冲突与成长

报了网师,在西哲群里讨论,当我们讨论到时髦词汇和廉价的替代品时,我读过的《哲学与人生》遭到了质疑,刚开始我还不以为然,可是后来读到逻辑准备这个章节时,我的自以为是发生了改变,我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做哲学,而之前我奉若上宾的确实是肤浅的皮毛,刚好自己也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能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方式,来让课堂上的知识学习不断地清晰化,合理化,比如进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的来思维建模,如图所示,


而今第1章读完,很多大问题一起砸来,关于生活的意义,关于信仰,关于自由,关于孩子……我说不清楚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恐惧逐渐在减少,兴趣逐渐在增强,对哲学的学习有了几分热爱,每天看上几页这本厚厚的大问题,就会有生命荒废的感觉。很感激王老师的耐心和深刻的引导,很高兴与群里的小伙伴一起讨论,虽然很多时候我都很难插上话,但是爬楼和观战也是一种快乐,我只希望自己有越来越多的思考,希望我的作业会完成的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获得不同的人生的视野,同样在生命中获得高贵与善。

第四幕  笃定和行动

看着我每天既要备课,要完成文综组的通识阅读打卡,要照顾两岁多的孩子,又不愿意放弃对大问题的啃读,杨先生说,“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你不用这么辛苦的”我说,“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快乐,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样也是在成全我自己。”于是我们约定,互相监督,闹钟响了一定不赖床,一起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详细论证,耐心倾听,在包容中充实自己,也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突围,两个相爱的人不是彼此注视着对方,而是共同朝向同一个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让我们彼此独立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至此,我再也不会搁置《大问题》,至此,我对知识,对人,开始保持着谦卑与理解,因为,我知道我的无知,也正是因为无知,生命才有了向上的发展的可能,感谢哲学,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方法了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哲学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