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女儿的原生家庭

自己不是那个给女儿羁绊的母亲,而且书中提到,“每一个母亲都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我就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时,切切实实地被震惊到。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足以让我重新审视,母亲之于女儿的影响力。

阅读的时候,反观自省,发现自己多多少少有受到母爱的羁绊。感谢上帝,没有遇到集十种形态为一体的母亲,实在是人生之幸。同时,也意识到,自已对于女儿,会产生哪些潜在的羁绊?

书中提到的关于自恋母亲的十种形态:

1. 你发现自己常常想得到爱、注意和赞许,却从来没法取悦母亲。

2. 你母亲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事情让你感觉如何。

3. 妈妈嫉妒你。

4. 妈妈并不支持你进行健康的自我表达,尤其当这些表达和她自己的需要想冲突,或威胁到她的时候。

5. 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得围着母亲转。

6. 你的母亲没有同情心。

7. 你母亲没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8. 母亲爱挑毛病,指责别人。

9. 你妈妈把你当朋友,而不是女儿对待。

10.你在妈妈面前没有界限,没有隐私。

比对了一下:

第1条:但从小就希望取悦母亲,却从来没有得到一次夸赞的自己,真的是很失望也很受伤,这让自己养成了严重的讨好型人格,以致被这种人格特质所影响,深受其困扰。人至中年才觉醒,并开始疗愈自己。好在,无论几岁,开始了就不晚。

第7条:母亲没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母亲从小孤苦无依,像一棵小草一样倔强的活着。但养成了严重的受害者视角。所以,她的女儿也就是我,也没有习得如何有效处理情绪。知道情绪上头时会向外释放——伤人,向内攻击——伤已。我选择了唯一向内,对情绪进行压制。好在,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严重性,开始学着抽离自身,学着情绪ABC法则,从第三视角来看待人事物,现在越来越平和。

人无完人,我们的原生家庭自然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但是作为一名母亲,我真的建议,每一位母亲,能够不断地通过学习,打破自身的枷锁,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理想的原生家庭。前提是,能够与自己好好相处,不断地自我发现与自我整合,成为一个更加合格的母亲。

第9条:不应把孩子当朋友,而是要以女儿来对待,这又与我们平日所倡导的“与孩子做朋友”相悖。我一直以来相信“我们要与孩子保持平等的人格地位,我们要与孩子推心置腹,我们要与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的言论,虽然自己并不能很好地践行,常常会以母亲的形象出现。难道作者表达有误?后来细想,才意识到,其实这两种方式并不冲突。文中提到要以女儿对待,是要给足女儿所应该拥有的母爱和关怀,而不是在把女儿放在一个母爱缺失的环境里,让女儿来承担家长的角色,来抱持你,安慰你,爱你。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给予孩子十足的同情与理解。也就是说,母亲需要在朋友与母亲之间进行角色转换,而且要有很强的共情能力(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最具挑战性的职业)。

如果你也是一位母亲,如果有机会可以,《母爱的羁绊》这本书值得一看;如果时间不允许,那么就以上的10条进行对比,进行自我修正,或许也可以受益。

只是,正如作者所言,自恋型母亲,很少有这种觉醒的意识。因为,改变,都是从意识开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母亲是女儿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