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财富自由之路》——16 | 看得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

关注《定投人生总站》公众号,每天免费更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所有内容。


本期我们要打磨的概念是别人的好,因为看得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

我曾经整理过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三本书,他们分别是:

钱钟书的《围城》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

文森特·鲁吉罗的《超越感觉》

《围城》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它是我的中文语文课本,修辞启蒙书籍,在那之后我就彻底迷上了“类比”的方法;

《动物庄园》是我的第二本原版书,后来成了我的英文写作启蒙课本,我从中知道了Plain English,也就是简单易懂通俗的英语的精髓;

《超越感觉》是我的逻辑启蒙教程,每隔一段时间我就拿出来复习,偶尔能想起来当年尚未被启蒙的我是什么样子,会怎样想事儿,于是就在感觉恍若隔世之中,我既极度庆幸又极度后怕——若是我当年没有被这本书启蒙,那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说到这里,我多说一句,好书这东西,能读原版的话就一定要直接读原版,千万不要读译本——被坑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坑的,更不知道自己被坑成了什么样子……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好,回到刚才的话题。26岁那年,我把《超越感觉》这本书反复读了不下10遍。起因是这样的:

某天上午,听一个人给我讲了一番道理,我觉得:“哇,好厉害!”

当天下午,听另外一个人给我讲了另外一番道理,我又觉得:“哇,好厉害!”

晚上躺在床上回想,我突然发现,这两个人所说的道理背后的根本竟然是矛盾冲突的……

我当场崩溃了——原来我是完全没有判断力的一个人!

到底哪儿出错了呢?明明两个人讲的是相反的东西,只能有一个人是对的,怎么当时我都觉得有道理呢?并且,最要命的是,我怎么当时就根本没有听出来两个人讲的道理是相反的呢?

我害怕了。知道过往的自信都是错的了,那不是自信,那是自以为是……

怎么办?我有个做图书馆馆长的妈妈,这事儿的好处是,从小就知道一个道理:

答案一定在某一本书里。

于是,我就钻进了图书馆。1997年的时候,图书馆里已经开始有书籍的计算机检索了,我从“Thinking”这个词开始找,一会儿就发现一个之前从来没有见识过的词组:“Critical Thinking”,又翻了一会儿词典,觉得“批判性思维”这个翻译很差,“独立思考”可能更好一点……

然后我顺着“Critical Thinking” 接着找,找到了一本当时已经再版5次的书,《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就是它了!当时我想,以后这本书只要出一个新版,我就买,这一晃许多年过去了,现在亚马逊上销售的是这本书的第11版。

书里有这么一段,讲人的出发点,也就是视角,英文念作perspective,会影响思考与判断,而后它引用了一本书里的内容(Thomas A. Harris, I’m OK—You’re OK: 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actional Analysis),书目作者我会放在文字版的文稿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查看,引用的内容说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二个阶段:我不好,但是你挺好的

第三个阶段:我挺好的,但是你不好

第四个阶段: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围绕着这四个阶段,我想要告诉你3点:

绝大多数人总是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反复穿梭,也就是要么我好你不好;要么我不好,你挺好。

第四个阶段极其美好,但要到达却难上加难。

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专注于自己的成长才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点:绝大多数人总是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之间反复穿梭。

想想是这样的,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被大人们占领被大人们主导的世界,再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当然就是第一种情况:“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期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于是,绝大多数人弄不好终生都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反复穿梭:

要么你行我不行;

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根源就在这里了: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

再说一遍,是见不得别人「的」好,对,就是加上一个“的”字,我们就可能更容易看清根源。

你看,“见不得别人好”。这里的“好”是整个状态,包括“变得更好”。

而“见不得别人的好”,说的是“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虽然对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有好的地方。

但是因为有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盖,就是我们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加上一个“的”字,我们的注意力所处的地方就不同了——我的意思是说,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罢,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好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优点、那些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自己的“有色眼镜”掩盖了而已,无论我们自己是否看到,它们都存在于那里,它们就是在发挥它们的作用。

处于第二和第三种状态的人,因为见不得别人的好,所以总是错放他们的注意力。

因为要比出个胜负,分清个好坏,于是,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 久而久之,他们变成了盲人却又不自知,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彻底被阉割,结果是,永远只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之处。而且说实话,对他们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双重标准: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与「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数人就这样自断了“后路”——永远停留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阶段里,反复穿梭却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好,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绝大多数人都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反复穿梭的根源在于:他们见不得别人的好。

接着来看看第二点,想要达到第四个阶段“我挺好,你也挺好”很困难,可一旦达到这个阶段,又是极其美好的事……

拿我自己来说,因为见不得别人的好,所以迟迟在第二第三阶段徘徊的道理我当时通过看书也看明白了。可结果呢?

结果是,我直到2007年,35岁的时候,才有一天突然反应过来:

都快十年过去了,我才确定自己多多少少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更可怕的在后面,到了2014年年初,又过了一辈子之后,是的,对我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都快42周岁了,才有一天突然反应过来这一点:其实,我是最近才彻底开始觉得谁都挺好的……

我一直在反思:这事儿怎么就这么难呢?!竟然难到需要我用两辈子也就是14年才能突破呢?

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

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否则,你还是像所有正常人一样,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去——并且常常“用力过度”乃至于“姿势走形”……更糟糕的是你动不动就“演砸了”,乃至于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躲到角落里“舔伤口”,或者“硬着头皮死撑”——反正无论哪一样都不是有利于成长的事儿。

对,敲黑板,关键就在于这里:

无论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

这是我们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事实上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两次突破其实都一样,都是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之后发生的——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的确是生活中能体会到的最大压力罢?也许若是这方面不用跟别人比了的话,其它方面更无需跟别人比了罢?

你看,要想达到第四阶段,确实是难上加难。然而,只有到了第四个阶段,才会知道第四个阶段的惊人之好……

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更为惊人的是,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你所身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又多多少少好奇,过去那么多年里,我错过了多少实际存在的美好呢?可若是错过了,肯定只能怪自己。

我猜,关于“境界”的说教,你早就听了无数遍;我也猜,你很可能跟我一样,道理明白了,就是做不到……其实是:“并不总是能做到”,这两个措辞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这里,我所说的是另外一个路径:

首先,尽量用我的经历来向你说明第四个阶段之美好,也告诉你进入第四个阶段确实难上加难;

其次,早就与你沟通过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与锻炼方法;

最后,要求你在这件事儿上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乃至最终养成习惯。

这正是我为你分享的第三点:要达到第四阶段,你得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成长上。

每当你发现自己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或者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穿梭的时候,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与「不好」之上;

若是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儿做对了?哪儿做得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总有些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比较,最终发现当下的自己就是不够OK,这时就要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是要比较,也应该比较未来,而不是当下……

我们当下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成长——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其实是无论如何都不怕比较将来的……

这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几乎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绝大多数人都还在“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所以,仅凭“心态”是不可能调整明白的,“修养”这东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是真的有工具,那只能是我们的那个“我们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逐步获得逐步加强的「元认知能力」了。

| 今日得到

好,简单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二个阶段:我不好,但是你挺好的

第三个阶段:我挺好的,但是你不好

第四个阶段: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绝大多数人总在第二、第三阶段反复穿梭,其根源在于他们见不得别人的好,而进入第四阶段的唯一方法论是: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成长上。

最后,再叮嘱一句:「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 思考与行动

1.在你内心隐秘的角落,你见不得谁的好?为什么?(不一定要留言到这里,但务必认真书写给自己……)

2.准备一个本子,只用来记录自己在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调用的过程。

3.你在你所不喜欢的人甚至讨厌的人身上学到过什么重要道理?你为什么不喜欢那个人?你学到的是什么?那东西为什么那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16 | 看得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