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因果

正确归因和心态成长有什么关系?有感于一件小事。

夜半三更,因为娃的哭闹扰乱了酣眠的节奏,安抚好她又舍不得这绵绵嘀嗒的秋雨之夜,索性提笔记下思绪。

孩子近日总有半夜醒来哭闹的情况,今夜哭的有点像这两天的雨连绵不绝~询问再三才得知她鼻子痛,检查一番发现一侧鼻孔红红的像是上火溃烂,所以开始沾水给她湿润会更疼,后来想到了香油,消炎杀菌又舒缓阵痛,抹上果然不痛了,经此一闹娃有点亢奋和我聊起来天,我就势告诉她鼻孔为什么会痛,因为最近吃了太多她爱的桂圆,昨晚又喝点烩面羊汤,最重要的是她近期喜欢上了抠鼻孔,导致鼻粘膜脆弱才会生毛病。

一番讨论以后娃很兴奋,说她以后不抠鼻孔了,并且要多吃健康的蔬菜多喝水她要乖乖的…所以,不要小瞧孩子,平日里你对她的“谆谆教诲”她可能都悉数记着,有一天会对你倒豆子惊掉你的下巴噢!

又想起昨晚一件事,我俩在沙发上研究她的新书,她面对我坐在沙发边上结果仰下去摔到了后脑瓜,大哭,爸爸闻讯跑过来大惊失色,先是问咋会磕住那么响一声,接着又气急败坏的各种埋怨沙发,还说以后房子不要沙发了,小户型不配有沙发…不一会儿抱怨的我怒火中烧包括之前很少的陪伴机会里,娃磕磕碰碰了他竟然质问我“你干啥吃的?”

这只是育儿过程中一件很普遍常发生的小事,但却反映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习惯性心态,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摔倒了被安抚说怨地,磕在桌子上说怪桌子一样的情况。这样的归因方式看似一时哄住了孩子,却为日后的消极心态埋下了伏笔。

那么当遇到挫折磕碰了应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归因十分重要,通常可以一分为二去看,主观+客观。

曾经看到过一个十分极端的案例,印象深刻。一位青春少女遭遇车祸后无法从创伤中走出来,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让她回忆那个惨痛的瞬间并一遍遍的问她是谁的责任?女孩一直说当时路口是绿灯,都是因为开车的人不遵守信号灯的责任,是客观的责任。在医生的一遍遍引导下这个女孩才最终承认自己也有责任,因为自己过路口没有更加小心观察左右有没有来车…

客观来说交规和司法会认定车主的全责,但是主观来说是不是因为自己也有疏忽才酿成大祸?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女孩慢慢走了出来,不再日复一日沉浸于伤痛无法自拔。

看完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自己小心小心再小心就可以避免掉很多呢?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态是一味的埋怨客观环境,是不是就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也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改正和成长呢?所以正确归因真的太重要了。

一切自我之外的客观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把希望寄托于无法掌控的东西上是不是必然会有失望也是很正常的?这让我想起刚有孩子的头一年,包括慢慢成功过渡的第二年,那些痛苦悲伤的情绪,大概都来源于失望吧,心中不止一次的抱怨没有人帮忙,让自己这么艰难…后来发生了一些更加痛彻心扉的事情之后开始转变心态,就是不要对客观抱希望,努力做好自己就好了,艰难的日子不会一直持续,孩子会长大,自由也会到来,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才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真理。调整好心态之后果然后面的日子就好过多了,不抱希望就不会有失望,生活不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弱的时候就软下来,向人求助也得拿出真诚的求助者姿态。

生活中总会有人特别爱抱怨客观环境,抱怨别人,他们以此为乐,每次不吐不快,其实冷静下来想想抱怨完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自己就特别优秀特别好了吗?一个无法看到自己问题的人是不会进步的,一个故步自封原地踏步的人就很容易形成消极心态。还有的人爱记仇,提起一些人会让自己心潮澎湃怒气上脑,其实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的就没一点毛病?记恨别人欺负自己,是不是要反思一下自己当时太过软弱,如果硬气一些刚一点是不是就会免于被欺负?也不至于事后一次次的耿耿于怀。

正确的归因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就是面对每次的挫折和失败,分析一下客观原因再反思一下主观原因,哪怕这个主观原因只占了微不足道的1%,也要去注意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因为这1%也可能会让人遗憾终生,比如那个行走在绿灯路口人行横道上的女孩。

现在,似乎更加明白了那句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断成长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