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石屏

        红灯笼渐次悬挂在门头屋檐下,偶尔顽童燃响了炮仗,赶集的挎兜提箩,鸡鸭蔬果充斥了集贸市场,外乡返程的脚步急促起来,杀猪饭遍布在城乡村寨。

        噢,又是一个年味开始浓烈的时候。这个年味是地球上最大的乡愁,浩浩荡荡,不分富域僻壤,官宦平民,皆被这条电磁线牵引,行律一致,年年复如是,并无尊卑你我,亦无长幼之别。

        吾乡石屏,也叙乡愁。

        年关一到,白发老母亲天天站在门前,拄拐张望,盼儿归的心情愈发急迫了,那是一道意味深长的剪影; 

        那条土黄的柴犬很通人性,它似乎也感受到年味的临近,在村头一个劲地注视,我的主人,你什么时候回家?

        碗筷甑子锅与瓢,蚊帐被窝衣和帽,都在那口勒痕深凹的老井旁,用心擦拭,清浆白洗。

        旧年渐杳去,只待新炊起,满满的憧憬和切切的希望,贯穿在朝露夕霞中,一粥一饭里,永无更改。

        圈里的猪仔早就长大了,正是头肥臀圆的时候;蹒跚的鸡鸭梳理着羽毛,嗉囊里装满了包谷米粒;房前屋后已经没有了灰尘,路面已经冲了数遍;那几分自留地里的蒜叶豌豆青菜萝卜,水水嫩嫩的,早能上桌。

        咱小老百姓就只认这些,这样的生活过得舒坦,这样的年味才具温情。

     “馋婆娘,爱坐月;馋汉子,望过年”,这条石屏人发明的俚语,我们打小就念叨着,窃以为,馋,不是坏事,这是人活在世间的第一要义,它比吃更添气势,懒字才可怕呢!

        过年是石屏人的一场宿命,没有哪个等闲视之。

        生产队那会,凡过年时节,村里总要宰杀几十头猪。这些猪可是村人眼里的宝贝,人和猪的主食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红薯,无非人吃的加工得更精细一些而已。村里有专门的饲养组,伺候猪格外用心。

        全村的男女老少只有过年的时候,好好打上一次牙祭,哪头猪有什么习性,毛发是黄是白是黑是花,大伙一清二楚,有事没事,经常去看看。猪崽还在成长,过年还有些日子,有好事者长毛大叔已经在想象着锅里煮着的肉了,哎哟呵,那个香啊,大老远就能嗅到。长毛大叔吞咽了口水,继续发挥他的想象,肥肉要用来炼油,炸出来的排骨才香呢;猪唇猪耳朵应该整成卤肉,外加一碗花生,一起下酒才够味呢!

        其实,长毛大叔并不好事,他的话就是大伙的心声,谁不盼望着碗里有肉呢!

        待得分肉了,家家就派人排队,队伍井然有序。猪肉早分割好,放在厚厚的稻草上。 

        那是一年中最神圣最热闹的时分,地上的血污早冲洗干净,整个分肉的场子散发着肉的气息。

        会计用油油的手指一遍翻着账本,一边拨弄着算盘。猪头要搭着猪尾巴分了;脊肉是猪身上最好的,但毕竟有限,分肉者要么少要点,要么多要点肉质偏下的比如脖汗肉;猪肠子和猪肺是一起的,爱要不要……

        哪家都希望分得更多的肉,所以平时干工分都舍得出力,工分越高,分的肉越多,分肉的多少直接体现一家人在村里的地位。

        鲜红的对联,威猛的秦琼敬德,已经用麦面糊贴好了,家里充满了浓浓的喜气;供桌上摆着黄黄的香橼和红紫的丁香花,味儿盈满了整个堂屋;香橼旁边插着九里香,挺有过节的气氛;门后早立着一捆带叶的甘蔗,大桥村的本地甘蔗呢,寓意日子越来越甜蜜;堂屋里撒着厚厚的松毛,我们干脆赤脚在上面走,感觉很舒服。

        锅灶终于爽爽地油了一回,饭菜上桌的时候,母亲总要献饭,燃了香,烧上些钱纸,口里念着“祖公慢请”的话语,用她的话说,阴间和阳间一样,活着的人有肉吃,也不能忘了还饿着的祖公们呢。

        然后一家子全部要虔诚地磕头,希望祖公们保佑一家人身体安康,一切顺利。

        终于可以吃饭了,除了肉饭桌上必须有这几件菜:

        ——青菜,表示一家人清白,家族兴旺;

        ——蒜叶,尤其读书的要多吃,以后会算账;

        ——水芹菜,吃了人不懒,要多干活;

        ——鱼,是必须有的,居家过日子,年年有余,谁不想有富余?

        相比之下,凡带有“白”字的菜是不能上桌的,白菜花菜豆腐都不可以有,母亲说吃了人不实在,会侃白话骗人,咱农民不能有这样的品行。

        吃剩的菜不能倒了,要留下来浟馊菜,接下来的日子还要接着吃,过日子就得这样,精打细算才能延续好生活。

        吃完年夜饭后,一家子坐下来,说着吉利的话。母亲不知道哪天缝好了新衣服,悄悄从箱子里拿出来,叫我们穿上,挺合身的,自己的孩子有几搾长,她心里一直有谱。

        那时,电视还是稀罕物,春节联欢晚会还没有粉墨登场。但大伙也都欢乐,我们躺在松毛上打几个滚,看着板壁上的那几个年画娃娃出神,一忽而,约着隔壁的二毛去放炮仗。

        此时,整个村里早就是一场此起彼伏的炮仗声了。城里,外村也不甘示弱,纷纷扬扬地鸣放,我们小孩舍不得把炮仗一串就放完,而是拆散了,一个接一个地放。不像现在的生活改善了,礼花弹一个劲地朝天上冲。

        炮仗声令家里的黄狗有些恐惧,它一个劲地往人身边靠,甚至也觉得不安全,干脆躲在大门后面,簌簌地抖着。

        半夜十二点和天即将亮的时候,是最不能安身的,噼噼啪啪的炮仗响彻云霄,空气中散着浓烈的火药味,我们睡不着了,就睁着眼睛,等天亮的时候去捡没响的“蛐蛐屁”,然后又可以开心一整天。

        那时,还没有打工之说,在外工作的总要如约而至石屏老家,他们携妻带子,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归窝看望家里的老人,享受一下家的温暖时光。只有三五分钟,他们的孩子早和我们融为一体,随着我们一起去疯,年过完好几天了,还赖着不回去。

        大年初一,是最惬意的,大人小孩全都穿得“很甲”,全部都闲赋在家,或者去拜望亲戚。这一天也是最慵懒的时候,干净的桌面上贡茶贡香斋,石屏人素有敬畏天地尊亲师的传统。   

        家里产生的垃圾是不能打扫的,那是财,扫掉了就没有了,口风不好听呢!

        村里的庙会香火鼎盛,一柱柱大香甚至燃成一溜火焰,从一大早燃到天黑。小媳妇大姑娘们,跟着老人在佛像面前祈祷,各许各的愿,有希望早生贵子的,有希望找个好婆家的,有愿望家里一切顺利的……大家都一心向善,希冀无疾无灾。

        石屏街上早就热闹着了,那是味儿最年的地方。

        铁打的老城流水的客,老城不变,老面孔天天见,新面容也很多。

        街上卖花草的,往花瓣上洒着水;烤豆腐的摊位坐满了人,老板娘面容一片笑意;卖甜白酒的,忙着清洗刚刚顾客吃过的碗;糖葫芦的叫卖声在卖主的口里有点像唱歌;熟人相见互相道着舒心吉祥的“新年好”;花花绿绿的气球在孩子的手里飘摇;清脆的竹铃“提嗒提嗒”摇在儿童的手中;“欢度春节”的红布条幅紧绷在单位部门的门头上,两端各挂一个大灯笼;文庙里是开心的猜谜活动……

        热闹的石屏老城里走满了热闹的人。

        一忽而,从老街西头传来了喧天的锣鼓声,鞭炮的啪啪声一直就没有停歇,耍龙舞狮的,手法娴熟,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踩高跷的,纷纷把脸涂成生旦净末丑,穿着宽大的戏服,不经意间,竟然翻起跟斗,又稳稳地站定!

        这些是很需要功夫的,观众们看得呆如木鸡,然后又大声喊出一声“好”。

        河蚌精也翩翩地来了,两片艳丽的蚌壳忽而打开,现出穿红戴绿的女精,有些羞答答的样子,然后又闭合了。河蚌精旁边总是划桨的老渔夫,戴一顶斗笠,长长的须髯,时不时地被捋一捋,很传神。

        整个老街水泄不通,鞭炮又炸响着,观众看热闹的心很是热切,但又很尴尬地往人丛里钻。早有人想出办法,先去了街道两旁的楼上候着,可以尽兴地瞧。

        大年初三,游趟秀山,这也是年味石屏约定俗成的事儿。

        秀山位于石屏城以西的宝秀镇,离石屏城二十里许。一大早,如织的游人就赶赴而去了。秀山脚田野里油菜花开得正艳,麦子绿得惹眼,正是赏风景的好时候。骑单车的小伙带着心爱的姑娘,说笑着穿梭在路上,一点也不觉得累。没有单车的只好花钱坐车去,再不济就走路去。不游一回秀山,那不算过一回好年哩。

        秀山很有年份了,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掩映在翠柏竹林中,常年香火旺盛,更何况是在过年期间呢!

        这又是一个清幽之地,游人络绎不绝,香坛青烟缭绕,那“秀山”二字是书法一绝,苍劲神韵,不可多得。

        年味石屏,很慑心魂,现在的过年,内容形式上有了变化,年味的感觉依然不减。

        石屏人要过文化内涵年,要过健健康康年,据说今年的石屏民间过年文化盛宴已经“小猪佩奇”,老城里准备好了古城寻宝、科举考试、礼拜孔子、考棚体验、名人书法展、猜灯谜……湿地公园即将全民健身、歌舞灯会……

        追寻着石屏的年味,气氛依然幸福快乐,耳边依然回荡着那支过年的歌谣: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2019.2.1

创作不易,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味石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