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怒怼

01

最近传的很火的一段视频,一对上海交大的博士夫妻怒对郭德纲(想看的话可以百度一下)。

一段十分钟的视频,我前后看了好多遍。仔细想想,其实里面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怒对和争端,也有许多值得反思和学习的东西。


02

从两位来自上海交大的博士夫妻入场,对着评委第一句“您不认识我是吧?”还有送给郭德纲老师的三本自己写的书,介绍完以后“我估计您就这本能看得懂。”

再到表演过程中,且不说节目质量的好坏,但表演过程中,一直强调自己是博士,不乏得意和炫耀的感觉。

最后怒对郭老师等等。

相信很多人看了以后都会从中感到气愤和尴尬。确实,当时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上海交大的博士毕业生,结婚十年,甚至已为人师,真的只有这样的素质和情商吗?


03

看到网上有人说是节目的刻意炒作,这里暂且不论这个的真假,或者节目背后有什么样的内容。只就事论事。

从这对夫妻的身上其实也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学历非常高,懂一些别人不懂的东西,很值得骄傲,也确实如此。

我生活在农村,随着自己学历的不断提高,离家的次数越来越多,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每次假期在家里呆的时候,和邻里的叔叔阿姨相处的时候,不由得会生出一种不屑或者俯视的姿态。

倒不是说行为上不尊重长辈,而且他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或者见解,在自己的眼里会觉得很低级,很野蛮,不理解那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他们会那么想那样做。也就感觉自己越来越和他们格格不入。

但后来反思一下,却是自己的原因。为什么从前没有这样的感觉呢?其实他们没有变,只是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想法丰富了,所以会理解一些他们曾不能理解的东西。而小时候并不觉得是因为自己的眼光也很局限。

所以站在我们的角度,不应该对别人因为眼界想法的差异而做出什么划分,只是每个人的教育程度和观点理念不同。只需要换一个角度思考而已,但最基础的,是理解和尊重彼此。不因己成而傲,不因己败而卑。


04

节目中,夫妻多次提到他们是,上海交大的博士。的确,这样的学历可以令很多人望尘莫及。但令我想到的确是另一个问题——是学校代表他们,还是他们代表学校?

人类是群居动物,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带着某种头衔作为自己的名片。或许是刻意的,或许是无意的,但这往往是一种交往的习惯。

比如同学之间,不同班级的同学相互认识,总会说,我是某某班的谁谁谁。不同学院的人认识,会说我来自哪个学院,我叫什么。或者生活中的相互介绍,我是什么公司的什么职位,我是谁。而不是单单的一个名字。

而这对夫妻也是这样,来自上海交大的博士。而这其中就代表了两个团体,上海交大,和博士。所以后来这个视频火了以后,能记住他们名字的并不多,搜索的关键词也多是“上海交大博士生说相声”之类。

这应该带给我们一个反思,很多时候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行为举止带给他人的也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给他们的印象。人们在相互的接触中往往会被贴上某种标签,而我们影响的,就会是这些标签上的集体。

所以,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给班级,学院,学校,省份,或者公司,国家等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孤身一人。


05

还有郭德纲在节目中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面对选手的不礼貌的举动和言辞,没有生气,泰然处之。在和选手的争辩中,有自己清晰的观点,简洁明了,心平气和地和选手沟通。尤其是最后一段:

“你说的有你的道理,艺术这个东西,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代表我此时此刻的看法,你认为你的公式相声好,对,存在就是合理的。我并不打击你,我也认同你。我只是告诉你,在这个舞台上,你那个,行不通啊。”

语重心长,不偏不倚,大家风范尽显。反观选手,将近离场,手指着评委“咱们走着瞧”。其中的差距一眼便知。


06

对于这对夫妻的相声公式,其实他们并没有错。艺术本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自然不可能所有的路都是一样的,所以创新是非常必要的,有思想才会有火花。何况他们对相声多年的热爱和研究。

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真正的正视自己的研究结果。偏激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人是错的。所有的艺术,文学,哲学等等,本就是一个相互学习融合的过程,最美好的时候永远不可能是一方独大,外国如文艺复兴,中国如百家争鸣。都是历史上灿烂的一笔。

想法是好,但是如果能换一种理智的方法去表达,不断取长补短,正视自己,广泛的调查和学习,不断改进,或许结果又会不一样。


07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它。

结尾,也希望大家如此,理智,理性,礼貌,理解。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学历怒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