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好的慈善

说到慈善,很多人就会想到“捐钱”,其实现在慈善业的这种“捐钱”模式,主要是从美国的卡耐基和洛克菲勒这帮人发展出来的。

就这些美国历史上的大资本家,本身都是具有宗教背景的,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代上帝保管财产,所以死后就得把钱捐出去,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信仰,不用考虑什么结果。

所以久而久之,“慈善”也就和“捐钱”绑定了,你捐的钱越多,说明你越有善心。


但其实慈善这两个字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解决捐赠者的信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被捐赠者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切切实实的经济问题。

年前马云办了一场关于乡村教育的演讲,他说:




现在山区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没小学,你可以去看看,慈善小学遍地都是,全是明星、企业家捐的。




经常有人讲,等明年拿到钱了,我再建他七八个小学!建小学就跟买别墅似的。但是你仔细一看,里面真是吓死个人,小学里根本没有学生!




为什么没有啊?因为没有老师,师资力量不行,校长缺乏管理经验,有些学校里一共才8个学生,分4个年级,混在一块上课,高高矮矮胖胖瘦瘦都有,你说这怎么教嘛?



所以最后他就提出说:马云基金会不是鸿门宴,不是要让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来捐钱的。我只是想传达一种观念,就是乡村教育要做好,不能光建小学,还要认真地去做资源整合,做人员培训,用做企业的方法做慈善。



曾经和一个公益方面的从业者聊过,发现这里面真是混乱不堪啊。




比如你找一个机构,捐了一百块钱。




首先,这一百块里面得扣掉一部分管理费,为啥?因为这个机构不盈利啊,日常的运营、人员工资从哪来?肯定得从钱里扣吧。




好,你扣完了,钱转过去,转到山区,还要再扣一笔管理费,为啥扣?山区的工作人员也得发工资啊。




好,发完工资,你得采购一些日常用品给山区送过去吧,山里面那种旮旯地,七拐八拐的,山路十八弯,这里面的运费又是一大笔钱。




而且采购的时候,别人一旦知道你是做公益的,那完了,他要么给你使劲涨价,要么就给你拿次品,为啥?因为他知道我们这种非盈利组织,对钱不敏感,业务人员水平不行,也没有专业的质检验收人员,那可不就给你瞎搞吗。




好,采购完了,你得把物资分派给山区人民吧,工作人员干不了这个,必须要找熟悉当地情况的人,这些人,你得花钱请吧,又是一笔钱。



最后你就会发现,哪怕这里面没有贪污、没有腐败,从你开始捐的100块钱,到最后真正产生的效益,可能连20块钱都不到,纯粹就是因为办事效率低下,各个环节都在浪费钱。




如果是企业的话,各种物流环节、上下游供应,都会把成本抠的死死的,但是公益组织不挣钱,没什么利益驱动,大家干活都是出于“好心”,那谁还给你追求效率啊。



所以很长时间我们其实都在用对待宗教的态度对待慈善,以“信仰”为基础,而不是以“钱”为基础,注定是低效且无用的。


前些年,扎克伯格说要捐钱,但并不是成立传统的慈善基金,而是弄了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这样就不受慈善基金的监管,也没有硬性的捐赠指标,并且可以随意自由的支持盈利性机构,以及去议会游说。



很多人看了特别气愤,说你不要打着慈善的幌子圈钱!



但其实只有这样一个商业化组织才符合市场规律,而传统的慈善基金完全就是一个“畸形产物”。




比如它规定:每年必须强行要捐掉5%。




你说这还怎么办事儿啊?全世界最好的基金,你让它每年固定亏5%,那也受不了啊,所以最后就只能导致,做什么都碍手碍脚小心翼翼。



为什么硅谷创业容易成功啊,就是因为投资人舍得往里面砸钱,他可以聘请最好的人才,以最快速度的扩张。而慈善基金就不能这么乱来,那自然也就很难办成事儿了。


只有当真正和“自由市场”接轨了,我们才能用常规的经济手段去处理,而如果非要通过一些舆论、一些政策,把慈善组织弄到一个封闭的框架里,那它就永远是一个无解的宗教问题。







现在有一个概念叫做“慈善资本主义”,用杜克大学迪斯教授的解释,就是:




“今天的慈善,不能狭隘地定义为捐钱”而是


“动员和调动私人资源,包括金钱、时间、社会资源和企业家才能,以改善我们的世界。”



你看,这跟办企业有什么区别。其实慈善和挣钱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很难区分。



亚当斯密有一个比喻,叫“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最初在《国富论》里指的就是:哪怕资本家纯粹出于私利,没有一丁点儿好心,只要他主动将资本投入生产活动,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他一样对社会有巨大贡献,这个是不以主观意志转移的。



这个就是经济问题的处理方式,永远是“结果导向”的,而宗教问题,只是停留在“动机”层面。



未来企业家和慈善家的边界,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互联网带动的快递、外卖、打车、个人电商,你很难说这些项目到底是在挣钱呢,还是在扶贫帮困、解决就业。




或者说……可以统称为“让世界变得更好”

巴菲特曾经就问马云:“你为什么不把钱捐出去呢?”




马云说:“我比你年轻多了,我还有事儿要办呢,等我到你这岁数,我也全捐了!”




其实这代表的就是对慈善的两种不同态度。




未来慈善事业要做好,并不在于监管,而是


当我们人人都能把“慈善”当成具体的“经济问题”来处理,认认真真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当成“宗教问题”对待。




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才是好的慈善)